谷永娟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院康復科 漯河 462000)
腦卒中是由于腦部供血異常引起腦組織損傷,具有較高發病率、致殘率。偏癱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造成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復。中醫將腦卒中偏癱歸屬于“中風”范疇,主要是由于氣血營衛虛弱,兼受外邪,造成機體陰陽失衡、氣血不暢,不能營養筋骨、肌理,臨床干預應注重舒筋活絡、調和氣血[1~2]。針刺通過針刺人體相應經絡腧穴,以達到調和陰陽、氣血運行等作用。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是一種新型康復設備,包括多種訓練模式,能夠實時記錄并反饋患者訓練和恢復情況,從而進行更具針對性的運動訓練[3~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采取針刺聯合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92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2例;年齡 40~76 歲,平均年齡(58.67±5.21)歲;卒中類型:腦出血26 例,腦梗死20 例;左側偏癱19 例,右側偏癱27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1 例;年齡40~78 歲,平均年齡(58.69±5.18)歲;卒中類型:腦出血29 例,腦梗死17 例;左側偏癱20 例,右側偏癱2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西醫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5]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風偏癱診斷標準,患者伴語言謇澀,半身不遂,舌紅少苔或苔黃,脈弦數;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心、肺等重要臟器病變;伴嚴重精神疾病。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訓練,每2 小時協助患者翻身1 次,指導患者行橋式運動、抱膝運動等臥床訓練,活動四肢關節,行腿部屈伸、外翻、內翻動作,10~15 min/次,1~2 次 /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刺聯合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1)針刺。選取三陰交、氣海、合谷、內關、委中、關元等為主穴,辨證選取配穴,痰淤阻絡證選取豐隆、風池;氣血不足證加髀關、血海;肝腎陰虛證選取肝俞、腎俞。采用補法針刺關元、氣海穴位,其余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碘伏消毒上述穴位,選擇規格為1~3 寸無菌毫針刺入,大腿、臀部等肌肉豐厚處可直刺1~2 寸,腳部和小腿等皮膚淺薄處采用平刺、斜刺0.1~0.5 寸,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為宜,留針30 min,1 次/d。(2)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患者取坐位,依據下肢運動功能情況選擇適當的訓練模式,包括被動、助力以及主動抗阻訓練。無主動運動者選擇被動訓練模式,患肢肌力達3 級及以上時選擇助力訓練模式,協助患者完成踩踏循環。主動訓練者可提前進行5 min被動訓練,行下肢蹬踏環轉運動,60 min/次,1 次/d。兩組均連續干預2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步行功能,干預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級量表(FAC)評價患者步行能力,分為 0~5 級 6 個等級,0 級(1 分):患者不能行走或在 2 人幫助下行走;1 級(2 分):患者需在 1 人連續扶持下減重并維持平衡;2 級(3 分):患者在1人持續或間斷扶持下行走;3 級(4 分):患者無須他人的扶持,在監督下行走;4 級(5 分):患者能在平坦地面上獨立行走,但上下樓、上下坡或不平路需要幫助;5 級(6 分):患者能獨立行走,得分高表示患者步行能力恢復越好,并測量患者10 m 最大步行速度。(2)比較兩組下肢功能,干預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價上下肢屈肌協同運動、肢體功能障礙等50 個條目,采用0~2 分評分法,總分100 分,得分與肢體功能呈正相關。(3)比較兩組平衡能力,干預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評價患者平衡功能,從無支持站立、獨自站立、單腿站立等14 個項目評價,用5 級評分法計分,滿分56 分,分數高則平衡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步行功能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FAC 評分高于對照組,10 m 最大步行速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步行功能比較()
10 m 最大步行速度(m/min)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FAC(分)干預前 干預后46 46 tP 1.59±0.34 1.61±0.36 0.274 0.785 2.97±0.52 3.86±0.54 8.052 0.000 30.23±3.46 30.28±3.49 0.069 0.945 47.89±4.21 56.35±4.27 9.569 0.000
2.2 兩組 FMA、BBS 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FMA、BB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 FMA、BBS 評分比較(分,)
BBS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FMA干預前 干預后46 46 tP 20.56±3.24 20.59±3.27 0.044 0.965 26.95±3.35 32.58±3.37 8.036 0.000 25.22±3.25 25.28±3.31 0.088 0.930 30.54±4.03 36.89±4.09 7.501 0.000
腦卒中偏癱主要是由于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無法正常支配下運動神經元,導致肌張力升高、控制能力減弱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相關研究表明,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可通過相應的系統訓練,促使相關功能重新建立[7]。常規康復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腦卒中患者偏癱癥狀,但多數患者年齡偏大,對康復訓練缺乏重視,訓練積極性和配合度不高,導致康復效果不甚理想。
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包含多種訓練模式,能夠實時反饋患者的訓練數據,促使肢體功能恢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FAC 評分高于對照組,10 m 最大步行速度大于對照組,FMA、BB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能夠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和下肢運動功能,改善平衡功能。針刺是中醫特色干預方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采取針刺干預,其中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具有養陰生津等功效;氣海歸屬任脈,可行氣通經、清熱除濕;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可清熱、止痛、疏風解表、活血通絡;內關具有通絡止痛、寧心安神等作用;委中是緩解腰背疼痛的要穴,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9]。針刺上述穴位,可經外周感覺神經傳入中樞,充分發揮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和陰陽之效,輔以辨證取穴,能降低患肢痙攣肌肉張力,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具有針對性、重復性等優點,依據患者下肢運動情況及時調整運轉模式,能夠提高受損神經的興奮性,增強下肢肌肉力量,進一步擴大關節運動范圍,有利于正常運動的重建,進而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步行的穩定性[10]。針刺、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聯合應用,整體與局部兼顧,可改善全身氣血運行狀態,加快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下肢功能,促進平衡能力提高,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