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嬋
(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急診科 武漢 430070)
四肢是人體活動范圍較大的部位,在日常活動中很容易發生四肢骨折,大多時候由外傷引起。四肢骨折是指四肢關節骨質在外力作用下出現破裂損傷。骨折損傷早期出現骨裂或骨質的彎曲變形,隨著外界壓力升高,誘發骨質破損斷裂或嚴重移位,在移位的過程中,骨折斷端會造成肌肉組織破壞,甚至傷及神經血管,或刺破皮膚,導致開放性骨折出血[1]。四肢創傷性骨折多伴隨劇烈疼痛,尤其是骨折手術后,隨著麻醉效果消退,疼痛發生率升高,疼痛程度加劇,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故需要護理干預來幫助患者康復。既往對于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常規護理以促進患者康復為目標,護理方法簡單明確,但是也存在護理范圍有限等問題,并不能夠緩解患者因不適感帶來的焦慮、緊張心理,部分患者應用后效果不佳。心理護理干預是一種完全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新護理模式,通過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情緒波動,從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2]。本研究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在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 2020 年 2 月 ~2021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 例)和對照組(30 例)。對照組男 18 例,女12 例;年齡 23~57 歲,平均(38.14±5.25)歲。觀察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齡 21~56 歲,平均(38.01±5.16)歲。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骨科疾病診斷標準》[3]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滿足上述診斷標準,經X 線檢查后確診;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四肢骨折手術史者;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存在嚴重血管、神經損傷等。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定期開展疾病健康知識講座,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對患者出現的負面情緒加以護理干預,以免對治療造成影響;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控制糖與熱量攝入;指導患者按時用藥,養成良好的規范用藥習慣;督促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有氧運動,促進患者早期康復。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前通過問卷調查主動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評估患者的相應問題,與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消除患者內心的緊張感,增加信任度;主動為患者提供關心與關愛,緩解其因疾病住院帶來的不良感受;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采取針對性的臨床心理干預,包括圍術期個體化健康教育、認知療法、放松療法等。護理人員通過音頻、動畫、手冊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為患者詳細講解發病原因、預后效果、治療方案、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對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講解疾病知識,積極解答患者的疑問,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房環境,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維持其情緒穩定,為其樹立治療信心,提升對醫護的信任度,同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述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促使其積極治療。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對陌生環境、手術的恐懼程度,實施個體化心理護理,減少患者恐懼、焦慮心理,提高依從性,保障手術順利進行。手術開始后,護理人員須全程陪護,指導患者保持適宜的手術姿勢,詢問患者手術感受、有無不適,鼓勵患者配合手術,向患者說明操作的原因和意義,通過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護理人員要客觀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向其說明術后疼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避免患者在心理作用下夸大疼痛、產生焦慮。指導患者深呼吸,并訓練其掌握正確的咳嗽方法,避免在咳嗽時出現疼痛加重。鼓勵患者面對術后疼痛,對其予以安慰和同情;在患者表現出明顯的疼痛不耐受時,組織患者進行聽音樂、下棋等活動,分散其注意力,引導其進行合理的宣泄;對于患者的興趣愛好加以鼓勵支持,消除其負面情緒。術后,以患者恢復情況為主要依據,結合康復學科內容,制定運動鍛煉康復方案,并通過患者反饋,完善方案,協同患者一起進行康復鍛煉,提升患者的康復信心。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加速患者康復進程。應用心理咨詢法建立患者的意愿信念,向患者分享成功案例使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提升依從性。兩組均持續護理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5]評分。VAS 評分(總分1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劇烈,SF-36 評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健康狀況越好。(2)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6]和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分。SAS、SDS 評分越高提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3)對比兩組護理后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自擬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分為不滿意(≤64 分)、基本滿意(65~79分)、滿意(80~94 分)和非常滿意(95~100 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22.0 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VAS、SF-36 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VAS評分較治療前比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SF-36 評分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 VAS、SF-36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 VAS、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SF-36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VAS護理前 護理后30 30 t P 5.28±1.15 5.35±1.53 0.200>0.05 3.58±1.19*1.72±0.73*7.297<0.05 35.63±7.38 34.84±8.21 0.392>0.05 57.31±5.32*79.63±6.19*14.978<0.05
2.2 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SAS、SDS 評分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 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 SAS、SD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SDS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SAS護理前 護理后30 30 t P 52.61±3.54 51.73±2.79 1.069>0.05 46.23±2.48*38.59±2.75*11.300<0.05 53.65±3.17 52.98±3.46 0.782>0.05 44.45±3.65*34.96±2.67*11.494<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中各種事故,自然災害等頻發,骨折患者呈現日益增多趨勢。疼痛是臨床中大多數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和共有癥狀。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狀態,進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7]。四肢創傷性骨折是骨傷科的常見疾病,術后持續的疼痛會進一步誘發患者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常規護理主要向患者進行關于疾病的基礎知識宣教,并進行用藥和注意事項指導,護理內容較為局限,因此為接受手術治療的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心理護理干預在很多慢性疾病、疼痛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中均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圍術期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護理也由單純的生物護理發展、完善為完整的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8]。心理護理主要從術前、術中、術后三方面入手。在術前為患者提供圍術期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不良認識,緩解患者焦慮心理。同時予以患者放松療法和放松訓練,通過副交感支配功能抑制交感支配,實現焦慮阻斷。放松療法還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緩解骨骼肌的緊張,減少術后疼痛[9]。在術后,為患者制定康復訓練措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VAS 評分比對照組低,SF-36 評分比對照組高,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身體健康狀況。護理人員在手術前對患者充分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建立正確科學的觀念,提高疾病認知水平,可緩解患者恐懼心理;在術前與患者交談,可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其因過于關注手術進展而產生焦慮,提高手術質量;在提供護理時,護理人員給予患者一定的關心關愛,并充分尊重患者,有助于維護醫患關系和諧[10]。給予患者合理的飲食指導,有利于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提升患者康復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加速患者康復進程,并消除患者自身負性情緒。同時向患者家屬講述疾病相關知識,有利于提升患者家屬護理的合理有效性,減少護理失誤,且可使患者感受到家屬的關心,有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予以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疼痛感,改善健康狀況,消除負面情緒,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但本研究樣本量不足,下一步將通過增加樣本量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