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芳
(江西省金溪縣人民醫院 金溪 344800)
妊娠至分娩是女性從個體向母親身份轉換的過程,期間產婦常因較難適應新身份而產生諸多負面情緒,不利于產后身體康復,降低新生兒護理能力[1]。剖宮產產婦未經歷分娩疼痛,角色轉換速度較自然分娩產婦慢,影響產后各項育嬰措施的實施及母乳喂養[2]。因此加強剖宮產產婦護理干預,協助其快速適應產后生理、心理、環境的變化,對提升其新生兒護理能力,加快產后康復尤為重要。一體化護理干預將產婦生理、心理、環境作為整體進行護理,具有全面性、連續性的特點。本研究將一體化護理干預模式用于剖宮產產婦中,旨在觀察其對產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于我院行剖宮產的產婦86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觀察組年齡21~37 歲,平均年齡(28.06±2.47)歲;孕周 37~41 周,平均孕周(39.68±0.44)周;文化程度:小學與初中 6 例,高中與專科20 例,本科及以上17 例。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7.91±2.38)歲;孕周 37~42 周,平均孕周(39.54±0.39)周;文化程度:小學與初中 8 例,高中與專科21 例,本科及以上1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認知、溝通能力正常;產婦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行為障礙、心理性疾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癥;不良分娩結局。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向產婦口頭講解圍產期健康知識,如切口護理、母乳喂養、新生兒照護等;做好飲食、環境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實施一體化護理干預,即健康教育一體化、生理與心理一體化、產婦與家庭一體化、產婦與新生兒一體化。首先分析影響產婦角色轉換因素,根據結果制定干預措施。(1)健康教育一體化。護士提前向產婦說明產后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如睡眠不佳、焦慮情緒、切口疼痛等,指導產婦有效調節,如與他人交流、補充營養、注意休息等。向產婦發放健康手冊,講解新生兒護理有關知識,初期由護士或家屬抱嬰兒,逐漸過渡至產婦抱嬰兒。(2)產婦生理與心理一體化。密切關注產婦心理問題,分析引起抑郁、焦慮的原因,然后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護士主動與產婦溝通,耐心傾聽其主訴。術后指導產婦選擇舒適體位,配合音樂療法以緩解疼痛,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為產婦提供舒適住院環境,保持房間溫度23~25℃,定時通風換氣。(3)產婦與家庭一體化。護士積極與產婦家屬溝通,向產婦提供健康教育等護理過程中需有家屬在場,鼓勵家屬協助產婦完成母親角色轉換。及時了解來自產婦與家屬的護理意見,并做出相應調整。(4)產婦與新生兒一體化。母嬰同室期間增加查房頻率,并糾正指導產婦育嬰問題,配合動作演示教育;向產婦講解新生兒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黃疸、濕疹等,告知處理方式。持續護理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 (1)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出院前使用自擬問卷調查產婦角色轉換情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角色轉換內容包括家庭關系、角色認同、生活影響等,共100 分,新生兒護理能力包括母乳喂養、新生兒撫觸等,共100 分,分值與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呈正相關。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 0.851、0.796,重測效度為 0.872、0.877。(2)心理狀態:出院前使用焦慮自評量表與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產婦心理狀態,每個量表有20 個條目,以4級評分(0~4 分)計分,最終評分=1.25×量表粗分,分值范圍25~100 分,焦慮自評量表<50 分,無焦慮癥狀;抑郁自評量表<53 分,無抑郁癥狀。(3)護理滿意度: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價護理滿意度,共19 題,用Liket 5 級評分法(1~5)計分,滿分 95 分,分為不滿意(<57 分)、一般滿意(57~76 分)、滿意(>76 分)。總滿意度 =(一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比較觀察組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角色轉換 新生兒護理能力觀察組對照組43 43 t P 85.39±5.12 77.67±6.48 6.130 0.000 86.93±4.28 80.03±5.66 6.376 0.000
2.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焦慮 抑郁觀察組對照組43 43 t P 35.24±6.74 42.95±7.09 5.168 0.000 37.86±6.78 46.99±8.01 5.818 0.000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影響產婦產后角色轉換的因素主要有產婦心理與生理、家庭與社會因素兩個方面[3]。剖宮產產婦未經歷分娩疼痛,在心理與生理上的轉變弱于陰道分娩產婦,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多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易導致角色轉換不良,延緩其產后身心康復[4~5]。家庭成員對產婦的情感支持及自身的角色轉換均會影響產婦的身心感受與角色轉換。
常規護理通過將產婦生理、心理、行為分開看待來協助其進行角色轉換,無法全面兼顧產婦需求,且單一護理措施僅可彌補某方面的不足,整體實施效果欠佳[6]。本研究觀察組角色轉換及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一體化護理干預利于減輕剖宮產產婦負面情緒,提升新生兒護理能力,提高護理滿意度。一體化護理將產婦作為一個整體,護理過程中注重健康教育一體化、生理與心理一體化、產婦與家庭一體化、產婦與新生兒一體化。護士可更好地協助產婦明確產后在家庭中角色定位,切實認識到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并進行自我調整,盡快適應新角色[7~8]。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可體現其對于母親角色的認同程度,角色認同程度越高,育嬰知識了解越深入,則新生兒護理能力越佳,二者相互促進[9~10]。一體化護理從產婦個體角度出發,根據角色轉換影響因素制定護理計劃,并要求護士與產婦保持密切交流。一體化護理通過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手段可滿足產婦的認知需求,減輕產婦負面情緒,提高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使產婦積極認同母親角色;同時通過鼓勵產婦表達自我,配合家庭一體化健康指導,幫助產婦獲得更多情感支持,可促使產婦與家屬全面信任、理解醫護人員,從而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剖宮產產婦經一體化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產婦不良心理狀態,快速促進產婦完成母親角色轉換,增強新生兒護理能力,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