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珩 徐景妍 邱婷婷
(1 江西省臨川區第一人民醫院 撫州 344900;2 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人民醫院 廣昌 344900)
產科護理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護理模式,在保障孕期、分娩、產后母嬰安全中意義重大。然而多數產婦在臨產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影響分娩的順利進行,增加產后抑郁發生風險,不利于母嬰預后。產婦產后伴有角色、生理、內分泌等多方面的改變,恢復期較長,這也給產褥期護理提出更高要求[1]。“互聯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將互聯網技術及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應用于產科護理中,將產婦家庭納入干預范圍,強調護理的延續性,有利于提升產科護理質量。本研究探討“互聯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對產婦心理狀態、自我效能及母嬰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于我院分娩的98 例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初產婦35 例,經產婦 14 例;年齡 23~39 歲,平均年齡(30.17±4.05)歲;孕周 39~42 周,平均孕周(40.25±0.71)周。觀察組初產婦 36 例,經產婦 13 例;年齡 23~40 歲,平均年齡(30.23±4.11)歲;孕周 38~42 周,平均孕周(40.21±0.73)周。產婦孕周、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意識、精神、認知正常,可自主交流;產婦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具有剖宮產指征;伴有嚴重妊娠期合并癥;合并重要器官疾病;中途退出。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產科護理模式。出院前發放產褥期管理小冊,每周電話隨訪,持續至產褥期后(產后6 周)。觀察組采取“互聯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1)構建家庭化環境。根據居家情況進行病房布置,創造家庭氛圍;加設陪護床位,尊重個人隱私。(2)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指導。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并建立微信群,將圍產期相關知識通過文字、視頻等方式分享給產婦及其家庭成員;與產婦深度交流,分析其心理變化特點,給予心理疏導和支持。(3)以家庭為中心的助產護理。于陣痛開始時指導產婦通過助產操、助產球等促進宮開,家屬從旁輔助,助產士給予指導;宮開后允許產婦丈夫或母親陪同。(4)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分娩后密切監護產婦、新生兒各項指標,注意產婦心理狀況;產后做好產婦會陰清潔、盆底康復、新生兒喂養等護理;講解產后母乳喂養方法,告知母乳喂養的益處,指導乳房按摩及母乳喂養技巧。(5)以家庭為中心的延續護理。出院前綜合評估產婦及新生兒情況,針對產褥期產婦的居家護理及新生兒照護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要求家屬遵照計劃進行;設立全天無縫隙排班制進行微信群管理;每2 周進行1 次視頻隨訪,給予全方位、針對性健康指導,持續至產褥期后(產后6 周)。
1.4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應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2]測定,共 10 個項目,采用 4 級評分(0~3 分),得分范圍 0~30 分,評分越高則抑郁情緒越重,達到13 分即可判定為產后抑郁。(2)自我效能:應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測定,共10個項目,采用 4 級評分(1~4 分),得分范圍 10~40分,評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好。(3)記錄產婦產褥期尿潴留、感染、乳房疼痛、便秘等并發癥發生率和紅臀、臍炎、嗆奶等新生兒患病率,以及母乳喂養率。(4)護理滿意度。應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4]評價,總共 19 道題目,得分范圍 19~95 分,分為非常滿意(≥76 分)、滿意(57~75 分)、不滿意(<57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 統計學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ERDS、GS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 ERDS 評分低于護理前,GSES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ERDS 評分低于對照組,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比較(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9 49 t P ERDS護理前 護理后 t P 11.79±2.51 11.85±2.63 0.116 0.908 7.95±1.87 6.38±1.55 4.525 0.000 8.588 12.543 0.000 0.000 GSES護理前 護理后 t P 24.68±4.34 24.52±4.66 0.165 0.869 30.65±3.32 33.73±3.48 4.483 0.000 7.648 11.085 0.000 0.000
2.2 兩組母嬰預后比較 觀察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患病率均低于對照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母嬰預后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妊娠、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階段,期間伴有激素水平變化,心理情緒更加敏感,且圍產期受分娩痛、生理疲憊、認知不足等影響,產后抑郁發生風險較高,影響產后恢復及新生兒喂養,不利于母嬰預后[5]。研究發現,產后抑郁與自我效能相關,二者互相影響,良好自我效能有利于預防產后抑郁、提高育兒質量[6]。
產科護理以產婦及新生兒為護理重點,關注產婦身心多個方面,在促進分娩中意義重大,然而常規產科護理側重于院內護理,出院后多通過電話進行隨訪,且忽視家庭在促進產后恢復及新生兒喂養中的作用,不利于產婦產褥期恢復。研究發現,多數產婦在妊娠晚期伴有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且受自我效能感及家庭功能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促進分娩及產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ERDS 評分低于對照組,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患病率均低于對照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這說明“互聯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和孕婦的健康都有好處,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應用價值高。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認為妊娠及分娩不僅是產婦的個人行為,還包括產婦及其家庭系統共同參與的家庭行為[7]。本研究將“以家庭為中心”理念應用于產科護理當中,將產婦家屬納入健康宣教范圍,要求家屬參與產前護理、陪產護理及產后護理工作中,可使產婦在圍產期充分感受家人的關懷,有利于提高母乳喂養率,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產婦多以居家休養為主,臨床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護理服務延續至產婦家庭中,可隨時進行產褥期護理及新生兒照護指導,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居家康復環境,避免護理技能不足導致的照護不當,降低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及新生兒患病率,改善母嬰預后,故護理滿意度更高。高倩等[8]應用“互聯網+”產褥期護理隨訪系統,在產婦中采取以家庭為中心進行隨訪干預,有效提升隨訪效果,減少母嬰并發癥的發生。此結果與本研究相似,進一步證明“互聯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在改善母嬰預后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產婦中采取“互聯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能夠改善產婦心理狀態,提升自我效能及母乳喂養率,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風險,護理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