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輝 王玲俐 譚娟 沈傳華 吳華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景德鎮(zhèn) 333000)
胸腰段椎體作為胸椎與腰椎的共同活動區(qū)域,活動度較大,遭受暴力后極易引發(fā)胸腰椎椎體壓縮性骨折(VCF)[1~2]。VCF 會引起劇烈疼痛及活動限制,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故需施以及時有效的治療。針對椎體壓縮性骨折,既往臨床主要選用常規(guī)后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雖能矯正脊柱后凸畸形,但需廣泛剝離韌帶等組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因具備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逐漸應用于臨床[4]。但臨床仍有少數醫(yī)師對該手術的安全性存在質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在VCF 患者中的效果,旨在為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50 例VCF 患者。納入標準:經X 線片檢查確診為VCF;單節(jié)段骨折;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無脊髓與神經根損傷;病歷資料未缺失。排除標準:既往存有神經疾病者;依從性較差者;伴有神經損傷者;陳舊性骨折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25 例。對照組女 12 例,男 13 例;年齡 49~81歲,平均年齡(63.79±2.54)歲。觀察組女 10 例,男15 例;年齡 50~82 歲,平均年齡(63.82±2.59)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后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全麻,仰臥位,以病椎棘突為中點作一8~10 cm 后正中切口,將棘上韌帶切開,剝離骨膜向橫突,將傷椎及四周的椎體椎板顯現;把椎弓根螺釘放在與傷椎相鄰的椎體內,在透視下確定椎弓根精準放入后,鎖緊螺帽,并固定,進行復位,完成后置管引流,縫合切口,術畢。觀察組行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全麻,俯臥位;X 線下定位患處,體表投影擬定置釘椎弓根中點,并做標記;確定病變椎體與相鄰節(jié)段椎體椎弓根進針點后置入導絲,沿皮緣作1.5 cm 切口,分離皮下組織,選取適當椎弓根螺釘放入;按脊柱生理彎曲預彎固定棒,之后將預彎后的固定棒與椎弓根螺釘進行臨時固定,復位后擰緊螺帽,并去除螺尾,取出固定棒,置管引流,縫合切口,術畢。兩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并觀察至術后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情況: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2)疼痛程度:于術前、術后1 個月以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定,量表最高10 分,分數越高則疼痛越重。(3)腰椎功能:于術前、術后 1 個月以 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6]量表評定,量表總分50 分,分數越高則腰椎功能改善越差。(4)Cobb 角:術前、術后 1 個月,定位脊柱側彎傾斜角最大椎體為上下端椎,順著頭側端椎上緣、尾側端椎下緣畫直線,并沿兩線處各作一垂線,兩線夾角即為Cobb 角。(5)椎體前緣高度:攝胸腰椎正側位X 線片,記錄術前與術后1 個月的椎體前緣高度。(6)并發(fā)癥:記錄壓瘡、出血、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觀察組各項手術相關指標較對照組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25 25 tP 152.69±12.67 103.78±10.94 18.936 0.000 139.52±11.35 98.97±10.24 17.191 0.000 8.95±1.47 5.38±0.96 13.178 0.000
2.2 兩組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對比 術后1 個月,觀察組VAS、ODI 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對比(分,)

表2 兩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對比(分,)
ODI 評分術前 術后1 個月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VAS 評分術前 術后1 個月25 25 tP 6.84±1.23 6.79±1.18 0.190 0.850 2.73±0.94 1.56±0.68 6.536 0.000 32.57±4.63 32.68±4.75 0.108 0.915 16.49±2.84 11.53±2.12 9.070 0.000
2.3 兩組Cobb 角、 椎體前緣高度對比 術后1 個月,觀察組Cobb 角較對照組小,椎體前緣高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對比()
椎體前緣高度(mm)術前 術后1 個月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obb 角(°)術前 術后1 個月25 25 tP 33.45±4.36 33.52±4.48 0.073 0.942 18.95±3.83 14.12±2.71 6.672 0.000 13.26±2.17 13.32±2.28 0.124 0.902 18.73±3.24 22.51±3.97 4.781 0.000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VCF 作為臨床多見的脊柱骨折類型,可引起腰背痛、胸腰椎不穩(wěn)等癥狀,甚至造成脊柱后凸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7~8]。手術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措施,后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既往最為常用的術式,其操作簡便,能夠促進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復。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剝離組織較多,易損傷肌肉組織及脊神經后支,常遺留腰背疼痛等并發(fā)癥,難以滿足當前臨床所需。
隨著醫(yī)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微創(chuàng)術式在臨床廣泛運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手術相關指標較優(yōu),VAS、ODI 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Cobb 角較小,椎體前緣高度較高,提示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在VCF 患者治療中效果更佳,具有出血量及并發(fā)癥少、手術及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延緩脊柱退變。分析原因為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在透視下進行操作,無須大切口顯現椎旁肌肉,僅需作一1.5 cm 小切口即可,在保障良好手術效果的基礎上可最大程度減輕手術對椎旁肌肉的損傷,加之手術期間的內固定操作是由穿刺針完成,可有效防止損傷椎旁肌肉,進而減少出血量,加快術后恢復[9~10]。同時,微創(chuàng)手術因切口小,可預防手術對腰背部結構、肌肉韌帶復合體等組織造成損害,還可減少局部肌肉組織萎縮粘連產生纖維結締組織,從而減輕術后疼痛,減少并發(fā)癥,最大限度保存腰背肌功能,加快患者術后腰椎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VCF 具有出血量更少及手術、住院時間更短的特點,并可減少并發(fā)癥,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