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鋒 劉玉靜 梁志華
(1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白云分院普外科 廣州 510500;2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鐘落潭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科 廣州 510550)
低位直腸癌是直腸癌中常見的一種類型,患者常伴有腹痛、腸梗阻等不良臨床癥狀,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造成極大影響[1]。以往治療此類疾病通常選擇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但該術式的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患者恢復較慢,術后恢復不理想[2]。腹腔鏡輔助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利用腹腔鏡可以直接進入低位直腸系膜的周圍,相對簡單地完成直腸系膜的游離切除[3]。本研究探討腹腔鏡輔助TME 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5月收治的低位直腸癌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低位直腸癌;(2)年齡 55~65 歲;(3)腫瘤下緣與肛緣間距離>5 cm。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腫瘤疾病;(2)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患者;(3)造血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 19 例,女 11 例;年齡 55~65 歲,平均(60.01±3.12) 歲;腫瘤直徑 25~35 mm,平均(30.21±3.34)mm;腫瘤下緣與肛緣間距離5~6 cm,平均(5.45±0.34)cm;腫瘤侵犯肌層 14 例,全層 16 例。觀察組男 20 例,女 10 例;年齡 55~65 歲,平均(60.42±3.56)歲;腫瘤直徑 25~35 mm,平均(30.56±3.27)mm;腫瘤下緣與肛緣間距離5~6 cm,平均(5.51±0.41)cm;腫瘤侵犯肌層 16 例,全層14 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行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取截石位,保證頭低足高位。對照組采用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在不借助CT 設備下開腹,在腹部正中作一切口,首先探查腹腔情況,對腫瘤部位上下部分的腸管進行結扎,同時結扎系膜根部的血管。將直腸與乙狀結腸左側系膜進行有效分離,先分離髖前間隙與直腸后壁,再分離直腸前壁及直腸側壁,之后使用吻合器腸斷吻合,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皮膚。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輔助TME 治療。腹腔鏡置入腹腔內,首先明確腫瘤的具體位置,了解腫瘤周圍臟器情況,游離出相關組織的血管,清除腸管膜下的淋巴組織。如果腫瘤下緣距齒狀線超過3 cm,先置入單孔進行操作,建立氣腔,距離腫瘤下緣1~2 cm,鏡下縫合,封閉腸管。如果腫瘤下緣距齒狀線小于3 cm 則可直視下荷包縫合,封閉腸管,沖洗后切開直腸全層,再置入單孔操作平臺。通過切割器分離系膜下方的血管以及遠端的血管,進一步打開骶前間隙,將直腸組織切除,切斷腫瘤上方15 cm 以及腸管下方4 cm,送檢切片。兩組患者術后均觀察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肛腸動力學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手術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拔除引流管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肛門動力學指標:分別在術前及手術1 個月后通過水灌注式消化道壓力監測儀測定肛管最大收縮壓(MSP)、肛管靜息壓(ARP)、直腸靜息壓(RRP)、直腸肛管抑制反射閾值(AIRT)。(3)并發癥:術后切口感染、腸梗阻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22.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肛腸動力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MSP、ARP、RRP、AIR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 MSP、ARP、RRP、AIRT 水平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腸動力學水平對比()

表1 兩組肛腸動力學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AIRT(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MSP(mm Hg)治療前 治療后ARP(mm Hg)治療前 治療后RRP(mm Hg)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P 112.33±11.31 112.21±11.21 0.041>0.05 135.50±2.31*124.42±2.31*18.577<0.05 30.01±5.21 30.21±6.31 0.134>0.05 45.43±5.63*40.14±5.35*3.731<0.05 4.92±1.21 4.81±1.02 0.381>0.05 6.62±1.44*5.53±1.03*3.372<0.05 22.32±2.24 22.21±2.21 0.191>0.05 29.64±2.64*25.42±2.06*6.903<0.05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拔除引流管時間(d)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30 30 tP 154.44±11.94 180.31±13.05 8.011<0.05 2.39±0.12 3.05±0.43 8.097<0.05 1.54±0.21 2.14±0.53 5.765<0.05 6.17±1.23 7.21±1.21 3.301<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出現2 例切口感染,1 例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為3/30(10.00%);對照組治療后出現6 例切口感染,4 例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為10/30(33.3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11,P<0.05)。
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低位直腸癌較為常見[4]。此類疾病在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可伴有體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往臨床常采用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但創傷較大,不利于患的后期的恢復,易產生感染等并發癥[5]。為此探求合理的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的預后意義重大。
腹腔鏡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器材,能夠通過腔鏡置入人體中觀察病變的位置及情況,屬于一種微創手術方式[6]。腹腔鏡利用數字攝影的技術將體內的結構投放在屏幕上,方便醫師判斷患者的情況,避免造成神經、血管損傷等[7]。腹腔鏡輔助TME 能夠在切口較小的情況下對腹腔內的多個角度進行探查,幫助醫師通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向觀察病變的具體情況。經腹腔術式保證了遠端切緣的安全性,在根治的同時達到了保肛的要求。利用腹腔鏡還能夠較為準確地選擇出路及入路,從而準確地分離骶前筋膜和直腸固有筋膜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間隙。此外,解剖層次的清晰能夠有效避免損傷腹腔中相關部位的筋膜、神經以及周圍相鄰的正常組織[8],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括約肌功能,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觀察組住院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輔助TME 治療可縮短住院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分析原因為,腹腔鏡能夠抵達較為狹窄的盆腔中,腹腔鏡手術視野寬廣,能夠有效識別盆腔中的神經,避免損傷自主神經。同時在腹腔鏡視野中可以較為容易判斷盆腔臟器中的組織,準確選擇手術切口,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除此之外患者疼痛少,術口較為美觀,住院時間較短[9]。
治療后,兩組 MSP、ARP、AIRT、RRP 水平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輔助TME 治療可減少對于低位直腸癌患者肛腸動力學的影響。在腹腔鏡的引導下沿著解剖間隙切除盆腔中直腸腫瘤,同時可以有效清除微小腫瘤病灶的直腸系膜[10]。且腹腔鏡輔助TME 克服了手術時盆底視野暴露,避免了對于盆腔神經及腹部神經的損傷,在分離盆底肌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手術中對于病變組織周圍的臟器干擾較小,減少了對肛腸動力學指標的影響[11]。
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輔助TME 治療的并發癥較少。腹腔鏡輔助TME 能夠準確判斷原發病灶的位置以及大小,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同時在腹腔鏡的幫助下可以明確分辨腹腔中的神經,血管及正常組織,不會過多限制患者術后的肢體行動,可降低腸梗阻及腸道粘連的發生。微創手術的切口比較小,在術后恢復較快,減少了感染的發生。張平峰等[12]的研究顯示,在腹腔鏡的幫助下,由經腹部或肛部兩個路徑游離直腸系膜,可對直腸周圍盆腔臟器的解剖結構進行放大,游離解剖直腸系膜,離斷遠端直腸,減少了腹腔操作的范圍,更加精細辨認,保護盆腔神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TME治療低位直腸癌,可改善患者的肛腸動力學,縮短住院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并發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