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霞
(河南省宜陽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宜陽 471600)
鼻中隔偏曲是常見的面部疾病,主要由于各種外傷、發育異常及鼻腔腫瘤等因素造成鼻中隔向一側或雙側發生彎曲,或鼻中隔的單側或雙側局部出現隆起,導致患者發生鼻竇及鼻腔生理功能障礙[1~2]。目前,臨床上常應用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治療鼻中隔偏曲,該術式簡單、易操作,但手術視野暴露不充分,操作主觀性較強,且術后疼痛明顯,常伴有鼻出血、鼻中隔穿孔等情況發生,治療效果欠佳。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矯正術具有視野清楚、微創及安全性高等特點,能夠有效改善鼻塞、鼻出血及鼻骨畸形等情況[3]。基于此,本研究著重討論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矯正對鼻中隔偏曲患者鼻氣道阻力及鼻腔容積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前瞻性試驗方法,選擇2018 年2 月~2020年2 月于我院治療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共64 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2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 15 例;年齡 34~65 歲,平均年齡(49.67±5.43)歲;病程 3~9 年,平均(6.03±1.17)年。對照組男 16 例,女 16 例;年齡 33~67 歲,平均年齡(50.08±5.62)歲;病程 2~9 年,平均(5.87±1.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以及家屬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有鼻出血,鼻腔、鼻竇功能障礙,由CT 和鼻內鏡檢查后確診;無其他鼻腔病癥;符合手術矯正治療指征。排除標準:意識模糊,依從性差;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對疼痛刺激較敏感。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選擇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給予全身麻醉以及氣管插管,碘伏消毒、鋪無菌巾單,在鼻內鏡引導下,于無損傷處的鼻中隔黏膜后約2.5 mm 處作L 型切口,由四方軟骨處進行操作,分離表面骨膜,用咬骨鉗清除損傷的鼻中隔及四方軟骨,并將分離的骨片取出,然后把四方軟骨修整光滑置入鼻中隔黏膜內,清理鼻腔,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充分止血,縫合鼻中隔切口。手術結束后,觀察鼻中隔有無穿孔,并用紗布完全填塞鼻腔保持鼻腔形態,加壓止血。
1.3.2 觀察組 采取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矯正術。給予全身麻醉以及氣管插管,碘伏消毒、鋪無菌巾單,在鼻內鏡引導下,切開鼻中隔黏膜,剝離鼻中隔兩側黏骨膜及軟骨,將鼻中隔充分暴露于手術視野內,清理損傷的軟骨,并且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軟骨、犁骨及篩骨的垂直板和上頜骨鼻棘,取出骨碎片,修整骨緣,操作結束后對鼻腔內部進行仔細檢查,生理鹽水清洗鼻腔,觀察有無出血點,充分止血,縫合鼻中隔切口。術畢,紗布填塞鼻腔壓迫止血。
1.4 評價指標 術前、術后2 周,采用北京愛生科貿有限公司Eccovision 鼻聲反射儀測定兩組患者鼻氣道阻力(NAR)、鼻腔容積(NCV);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如鼻甲肥大、鼻中隔穿孔、再次偏斜。
1.5 統計學方法 選取SPSS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NAR 比較 術前,兩組NA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NAR 水平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 NAR 比較[kPa/(s·L),]

表1 兩組 NAR 比較[kPa/(s·L),]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2 32 5.045 2.372 0.000 0.021 tP術前 術后 t P 1.24±0.35 1.21±0.32 0.358 0.722 0.91±0.12 1.06±0.16 4.243 0.000
2.2 兩組NCV 比較 術前,兩組NCV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NCV 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 NCV 比較(cm3,)

表2 兩組 NCV 比較(cm3,)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2 32 15.986 13.734 0.000 0.000 tP術前 術后 t P 4.18±1.12 4.16±1.15 0.071 0.944 9.38±1.46 8.54±1.39 2.357 0.022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術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例(%)]
鼻中隔偏曲作為五官科常見病癥,常引發鼻竇炎、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疾病。鼻中隔偏曲是鼻正常解剖結構異常,因此容易造成患者鼻腔通透性降低以及鼻腔體積減小,空氣通過率下降,出現鼻塞、頭暈等表現[4]。竇口鼻道復合體作為鼻竇主要解剖結構,以篩漏半為中心,由額竇、上額竇、鉤突等組成[5]。鼻腔解剖異常可分為結構異常、氣腔形成及附加孔,其中鼻中隔異常屬于解剖異常[6]。依照馬氏分法可將鼻中隔偏曲分為高位偏曲及非高位偏曲,其中,鼻中隔偏曲發生在中鼻甲下緣平面以上屬于高危偏曲,鼻中隔偏曲發生在中鼻甲下緣平面以下稱為非高位偏曲[7]。鼻腔竇口機能正常時,鼻腔纖毛可正常清理進入鼻腔的異物,當鼻中隔異常時,竇口排泄不通暢,纖毛不能對進入鼻腔的細菌、真菌及粉塵顆粒進行清除,使異物堆積于鼻腔內,阻礙鼻腔正常排泄,病原微生物不斷繁殖,繼而引發鼻腔炎癥反應[8~9]。因此,及時治療鼻中隔偏曲可預防各類鼻腔炎癥發生。
目前,臨床上治療鼻中隔偏曲主要是采取手術糾正,手術治療能夠恢復鼻竇口復合體的解剖學異常部位,改善鼻腔及鼻竇的異常生理構造,恢復鼻腔的正常通氣功能[10]。傳統的手術方式對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損傷較大,容易破壞患者正常鼻竇及鼻腔生理結構,同時由于手術視野狹窄且清晰度較低,操作盲目性大大增加,可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影響。不僅如此,傳統手術方式治療高位偏曲及后端偏曲等難以觀察的較深部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高,且患者更易復發。伴隨鼻內鏡技術不斷發展,鼻中隔偏曲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優化,鼻內鏡手術具有視野暴露充分、光源充足、操作方便等特點,且對鼻腔組織損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并發癥發生率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NAR 水平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術后兩組NCV 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矯正可直觀判斷偏曲的部位,通過矯正及切除偏曲組織恢復鼻中隔正常功能結構。并且該手術方式有效減輕了鼻組織損傷,有助于改善鼻腔功能,降低鼻腔阻力,增加容積。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手術視野清晰是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矯正術的主要特點,可直觀觀察病變部位,使操作更加細致,提高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準確性,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對鼻內組織有較好的保護效果,可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發生,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矯正可降低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阻力,增加容積,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