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夏
(河南省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疼痛康復科 鄭州 450001)
肩周炎是一組由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變、損傷引起的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出現慢性無菌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肩關節活動不便及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包括運動、理療、西藥等,關節松動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雖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但臨床療效有待提高。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不斷研究,發現關節松動術輔以溫針灸療法可顯著提升療效[3~4]。鑒于此,本研究分析肩周炎患者采用溫針灸療法對疼痛癥狀及肩關節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4 例肩周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8例;年齡 43~63 歲,平均年齡(50.29±5.16)歲;病程2~9 個月,平均(4.29±1.05)個月。觀察組男 23 例,女 29 例;年齡 43~62 歲,平均年齡(50.26±5.14)歲;病程 2~8 個月,平均(4.26±1.0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肩周炎診斷標準,且經X 線檢查存在骨質疏松、鈣化等情況;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無心腦血管疾病。排除標準:合并全身嚴重感染;伴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疾病;治療依從性較差。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關節松動術,選取肩鎖關節、盂肱關節、胸壁肩胛關節及胸鎖關節,采用擺動、滾動、牽拉、分離、旋轉、滑動等手法。手法分級:Ⅰ級:于關節活動起始端小范圍、有節律地來回松動關節;Ⅱ級:在關節活動范圍內最大范圍且有節律地來回松動關節,且關節起始端不接觸;Ⅲ級:在關節活動范圍內最大范圍且有節律地松動關節,且與關節活動終末端接觸;Ⅳ級:于關節活動度終端,節律性且小范圍地松動關節,松動時接觸終端,以感受到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緊張為主。手法Ⅳ級治療關節攣縮、粘連;手法Ⅲ級治療關節受限、僵硬,手法Ⅰ、Ⅱ級治療關節疼痛。根據患者肩關節運動障礙選擇相應的附加類運動治療,15 min/次,1 次 /d,10 d 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溫針灸療法,患者取坐位,充分顯露患側肩關節后,選取肩貞、肩髃、臂臑、合谷、天宗、曲池等穴,使用醫用酒精消毒后,選用蘇州華佗牌1.5 寸一次性毫針,采用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得氣后,于針柄位置放置純艾條段(南陽漢醫牌,規格:1.5 cm×2.0 cm),艾條底端與皮膚距離3 cm 左右,艾條段與皮膚表面可借助紙板進行隔熱,用酒精點燃艾條底端,燃盡后換取新艾條,1 次 /d,30 min/ 次,10 d 為一個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溫針灸治療后30 min 行關節松動術,方法、療程與對照組一致。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評估:臨床癥狀消失,肩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提升80%及以上為顯效;臨床癥狀減輕,肩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提升60%~80%為有效;臨床癥狀無好轉,肩關節功能提升低于60%為無效。有效、顯效之和為總有效。(2)疼痛程度。于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0~10 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輕。(3)肩關節運動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8]從日常生活活動(20 分)、疼痛(15 分)、肌力評分(25 分)、主動活動范圍(40 分)對兩組肩關節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肩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2 52 9.678 15.137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26±1.24 6.24±1.23 0.083 0.934 4.25±0.84 3.16±0.80 6.776 0.000
2.3 兩組肩關節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onstant-Murley 各項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主動活動范圍、肌力、日常生活活動、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肩關節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肩關節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主動活動范圍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日常生活活動治療前 治療后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肌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52 52 tP 8.26±2.41 8.30±2.43 0.084 0.933 13.68±3.24 16.28±2.16 4.815 0.000 5.41±1.25 5.43±1.28 0.081 0.936 9.03±2.14 11.36±2.31 5.336 0.000 16.26±2.41 16.29±2.39 0.064 0.949 19.69±2.84 21.36±1.98 3.478 0.001 22.68±4.84 22.72±4.90 0.042 0.967 29.93±5.03 32.84±3.98 3.272 0.002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患者常表現為肩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不便及疼痛,若不及時接受治療,隨著病情進展,可發展為慢性炎癥,甚至引起肌肉萎縮,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9]。因此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治療肩周炎主要以減輕肩部疼痛、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為主要目的。關節松動術是臨床常用治療方式,主要運用關節生理運動,通過旋轉、滾動、分離、擺動、牽拉、滑動等手法松動關節,從而松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緩解疼痛及肌肉痙攣,解決肩關節活動受限、僵硬等問題。治療中對關節的力學感受器具有刺激作用,抑制腦干致痛物質釋放,抑制致痛因子釋放,從而減輕疼痛癥狀。此外關節松動術可促進關節液流動,利于滋養關節內無血管區纖維軟骨,進而維持關節軟組織的伸展性。中醫將肩周炎歸屬“肩痹、漏風肩、五十肩”等范疇,主要因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或因風寒邪濕,導致氣血瘀阻,經絡痹阻,不通則痛,因此臨床治療需有效行氣活血、溫通經絡、止痛[10]。溫針灸通過對肩關節周圍穴位進行針刺,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癥介質滲出,可促進炎性物質吸收,減少炎性物質對末梢神經的刺激,同時可刺激內源性瑪咖樣物質分泌,從而減輕疼痛,疏通經絡。燃燒艾條可經腧穴深入體內,促進粘連、水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同時艾條燃燒可產生抗氧化物質,黏附于穴位皮膚上,通過燃燒的熱力深入毛細血管中,加快局部炎癥介質疏散和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可抑制結締組織增生,預防粘連,此外,還可促進營養吸收,促進關節運動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疼痛評分及肩關節運動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溫針灸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兩種治療方式利于不同作用機制達到協同作用,從而進一步減輕肩部疼痛癥狀,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溫針灸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可提高肩周炎治療效果,減輕疼痛癥狀,改善肩關節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