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樂樂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南陽 473000)
脛骨遠端骨折即踝關節骨折,由于脛骨遠端屬于松質骨,骨折后治療對位、對線要求高,絕大多數患者均選擇手術方式治療。患者經嚴格操作及護理后一般能達到相對良好的骨性愈合效果,但部分患者由于手術治療導致機體變化,炎癥介質水平升高,引起炎癥反應,靜脈血液回流受阻,進而導致肢體腫脹出現并持續加重,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1~2]。活血止痛湯是臨床中醫常用藥,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損傷瘀血、紅腫疼痛[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活血止痛湯加減在脛骨遠端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 年4 月~2020 年1月收治的60 例脛骨遠端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女12 例,男18 例;手術時長1~4 h,平均(2.31±0.54)h;年齡 26~65 歲,平均(40.53±8.24)歲。觀察組女 14 例,男 16 例;手術時長 1~5 h,平均(2.59±0.72)h;年齡 27~64 歲,平均(41.07±8.3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氣滯血瘀證標準。主癥:傷肢劇痛拒按;次癥:腫脹或光亮如鏡,或硬如皮革;肢端發冷。舌脈;舌淡紅或紫暗,苔白,脈弦數或沉澀。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醫辨證標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新鮮骨折,并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反應;合并其他重要臟器慢性疾患;妊娠期或哺乳期;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患有其他可能引起肢體腫脹的相關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指導患者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及血液回流;采用石膏等進行患肢制動,減少出血情況;冰袋冷敷15 min/次,2 次/d;必要情況下可口服止痛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活血止痛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當歸、蘇木末、落得打、紫荊藤各15 g,川芎、炒赤芍藥各12 g,紅花5 g,乳香、沒藥、陳皮各9 g,地鱉蟲、甘草各3 g,水、酒各半煎至 300~400 ml 后,分 2 次服用,1 劑/d;同時單獨沖服三七3 g。兩組均連續治療6 d。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情況: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長、腫脹消失時間及止痛時間。(2)疼痛程度:治療前及治療6 d 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在卡片中心刻有長度為10 cm的橫線,左右兩端分別表示0 分(無痛)及10 分(劇烈疼痛),患者面對無刻度卡片面,根據自我感覺將卡片上的可滑動游標放置于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位置,醫護人員記錄刻度面數值,分數越低疼痛越輕。(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頭暈、失眠及電解質紊亂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長、腫脹消失時間、止痛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d,)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d,)
組別 n 住院時長 腫脹消失時間 止痛時間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P 17.67±3.17 14.42±2.56 4.369 0.000 8.14±2.06 4.17±1.22 9.082 0.000 3.54±1.51 1.82±0.73 5.617 0.000
2.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0 30 4.708 11.307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37±1.52 6.21±1.24 0.447 0.657 4.19±2.03 2.59±1.24 3.684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脛骨遠端骨折即踝關節骨折,指脛骨由于直接、間接暴力因素或累積性勞損引起骨結構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患者傷后產生肢體局部變形、肢體活動受限或出現異常運動,移動肢體時可聽到骨摩擦音,嚴重影響患者肢體正常功能及生活質量。骨折可損傷軟組織,導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影響局部血供,同時機體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引發較為嚴重的炎癥反應,導致患處形成血腫,出現嚴重肢體腫脹[6]。臨床西醫治療肢體腫脹主要應用止痛藥物鎮痛,同時根據患者情況使用抗感染藥物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水平,從而消除肢體腫脹,但過量使用鎮痛藥物及抗感染藥物容易使患者產生耐藥性,并對其正常神經功能造成損傷,影響患者預后[7]。因此,選擇更為高效安全的藥物治療肢體腫脹是促進脛骨遠端骨折術后患者預后改善的新思路。
中醫學認為,骨折后經脈及氣血受損,可使機體經絡不暢,氣機不通,血流受阻,產生氣血瘀滯,進而導致局部肢體腫脹[8~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住院時長、腫脹消失時間及止痛時間均較短,治療后VAS 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表明脛骨遠端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采用活血止痛湯治療具有顯著優勢。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活血止痛湯中當歸可補血活血,通經止痛;蘇木末可行血祛瘀,消腫止痛;落得打可活血止痛,解毒消腫;川芎辛散溫通,既可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紅花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乳香可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沒藥配乳香可活血散瘀,行氣舒筋;地鱉蟲可破瘀血、續筋骨,散瘀止痛;三七則可散血定痛,主治外傷出血[10]。另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當歸可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從而保證患者血液循環穩定,增加患肢血供;還可抑制多種炎癥介質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及慢性損傷,且可緩解患者疼痛;蘇木末則可作用于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發揮鎮痛作用;川芎可對血小板表面活性物質產生抑制,阻礙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增加肢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還可加速骨折局部組織水腫的吸收,促進骨痂形成及骨骼愈合;紅花中含有黃色素,可有效改善機體凝血指標,抑制血栓形成,并解聚已形成的血栓,且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從而發揮鎮痛及鎮靜功效;同時紅花還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肉芽腫形成,進而降低機體炎癥水平;乳香聯合沒藥具有顯著的抗菌、鎮痛、抗炎及治療創傷作用;陳皮的有效成分順式香豆素則具有抗炎作用,甲基橙皮甙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組織水腫形成。因此,諸藥聯合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用藥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活血止痛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提高脛骨遠端骨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降低疼痛程度,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用藥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