貟亞榮 史曉東
(河南省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 靈寶 472500)
分泌性中耳炎為小兒耳鼻喉科多發病、常見病,為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病變,主要臨床特征為傳導性聽力障礙、中耳積液(積液主要包括漿液漏出液、黏液等),多發于冬春季,反復發作可引起粘連性中耳炎,損害聽力,導致患兒智力發育、語言發育障礙[1~2]。有研究指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以2 歲兒童發病率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明顯下降[3]。臨床可通過藥物、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藥物治療主要為抗生素、類固醇激素、鼻減充血劑、鼓室穿刺抽液等,但由于病程較長,長期使用藥物不良反應較大,手術一般針對藥物治療無效者,但也存在明顯的創傷性[4]。臨床多采用聯合治療方案,從多層面、多靶點進行綜合作用,提高療效。本研究以我院分泌性中耳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對患兒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我院診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兒110 例,按照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 55 例(60 耳)和觀察組 55 例(62 耳)。對照組男 30 例(35 耳),女 25 例(25 耳);年齡 2~6歲,平均(4.32±1.24)歲;病程 3~14 d,平均病程(7.92±1.46)d;單耳發病 50 例,雙耳發病 5 例。觀察組男 28 例(36 耳),女 27 例(26 耳);年齡 2~6歲,平均(4.28±1.30)歲;病程 3~15 d,平均病程(7.82±1.33)d;單耳發病 48 例,雙耳發病 7 例。兩組患兒性別、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聽力下降,檢查發現鼓膜有充血,鼓室內可見液平面,聲導抗圖C 波顯示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5];年齡2~6 歲;患兒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鼓膜與中耳粘連者;鼻咽部有占位性病變堵塞咽鼓管咽口者;伴影響咽鼓管開放的疾病者,如腺樣體重度肥大;高熱或并發化膿者;治療依從性不高者;同時參與其他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紅霉素腸溶片(國藥準字H22020707)口服,25~50 mg/(kg·d),分4 次服用,持續給藥5 d;0.5%鹽酸麻黃堿滴鼻液(國藥準字H12020851)鼻腔滴藥,用藥時頭向后仰、側轉 30°,3~5 次 /d,持續給藥 5 d;注射用糜蛋白酶(國藥準字H22022843)1 000 單位+ 生理鹽水0.5 ml+醋酸可的松(國藥準字H42022255)12.5 mg鼓室內注射,隔天注射1 次,持續治療4 次;給予咽鼓管吹張,壓力不超過130 mm Hg,1 次/d,使耳內積液外逸,持續治療2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桉檸蒎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52401),0.15 g/次,3~4 次/d,于餐前半小時涼開水送服,持續治療5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主要癥狀為耳痛、聽力下降、耳悶脹感,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癥狀(0 分)、輕度(2 分)、中度(4 分)、重度(6 分)。(2)比較兩組語言頻率平均聽閾。(3)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檢查顯示鼓膜完全恢復正常,聽力完全恢復,鼓室內積液消失,聲導抗圖檢查為A 型曲線圖,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鼓膜基本恢復正常,聽力明顯改善,鼓室內積液明顯減少,聲導抗圖檢查為B 型曲線圖,為有效;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明顯改善,甚至加重。(4)隨訪半年,比較兩組復發率。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進行非參數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表示,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 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治療前,兩組耳痛、聽力下降、耳悶脹感等癥狀積分及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耳痛、聽力下降、耳悶脹感等癥狀及語言頻率平均聽閾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兒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

表1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
語言頻率平均聽閾(dB)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耳痛(分) 聽力下降(分) 耳悶脹感(分)對照組觀察組60 62 tP治療后 對照組觀察組60 62 tP 3.35±1.10 3.29±1.12 0.298>0.05 1.72±0.12 0.78±0.10 47.064<0.05 2.79±1.42 2.73±1.35 0.239>0.05 1.38±0.10 0.65±0.08 44.596<0.05 3.20±1.05 3.16±1.11 0.204>0.05 2.01±0.45 1.02±0.33 13.889<0.05 51.27±6.35 51.10±6.14 0.150>0.05 37.22±1.46 24.65±2.45 34.282<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及復發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為79.0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0.00%(P<0.05);隨訪半年,觀察組復發率為3.2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33%(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及復發比較[例(%)]
咽鼓管開關過程可使少量的空氣進入鼓室,同時也極易將鼻咽部感染分泌物泵入中耳,增加中耳炎的發生風險。若咽鼓管軟骨板彈性或硬度不足,當鼓室負壓時,容易形成塌陷,鼓室壓力大時,容易出現異常膨脹,而軟骨板一般到6 歲以后才會有一定彈性和硬度,加上免疫防御、中耳生物學防御體系、乳突氣房等發育不完善,6 歲以下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6]。此外,反復性的咽扁桃體感染可以增加中耳感染風險。
小兒分泌性中耳炎存在一定的自愈率,臨床治療不可盲目,需根據患兒癥狀、中耳及鼓膜情況、聽力下降及語言發育情況等進行綜合考慮治療方案,臨床治療主要以合理選擇抗生素,清除積液,控制鼻腔炎癥,積極消除病因,改善中耳通氣為原則。基于感染學說,分泌性中耳炎積液中明顯存在致病菌,因此需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但時間不宜過長,以保持藥效,減輕耐藥和不良反應;糖皮質激素主要作用是抑制鼻腔、鼻咽部炎癥反應,快速減輕周圍黏膜、組織腫脹,適當應用鼓氣耳鏡進行咽鼓管吹張,同時給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進行黏液溶解,促進黏液排除,進而改善咽鼓管功能[7]。其中,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主要成分為桉油精、α-蒎烯、檸檬烯,從桃金娘科桉屬、松科松屬、蕓香科桔屬植物中提取而成,可稀化黏液,促進纖毛擺動,改善咽鼓管黏膜中黏液纖毛運動,加快黏液移動速度,增強黏液清除功能。與抗生素、激素等藥物合用,可促進中耳腔分泌物經咽鼓管排出,增強臨床療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主要癥狀積分、語言頻率平均聽閾、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小兒分泌性中耳炎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可明細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兒聽力改善,同時降低復發率,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