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淑琴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洛陽 471003)
垂體瘤是從垂體前葉、垂體后葉和顱咽管上皮殘余細胞發生的腫瘤,多發于男性,且青壯年時期為多發階段[1]。垂體瘤雖然通常為良性腫瘤,但人體激素水平可因其發生改變,往往會對患者生長發育、工作能力、生育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垂體瘤患者需及時接受垂體瘤切除術,以降低垂體瘤對機體正常功能的影響。神經內鏡下和顯微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是目前治療垂體瘤的主要手段,其中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是近年才逐漸應用于臨床[2~3]。與顯微鏡相比,神經內鏡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但另有相關研究指出內鏡手術易損傷鼻甲等鼻腔結構[4]。本研究旨在探討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垂體瘤對患者激素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擇期行垂體瘤切除術患者50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 例。觀察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18~36 歲,平均年齡(27.12±5.45)歲;泌乳素腺瘤 9例,生長素腺瘤6 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4 例,無功能腺瘤2 例,促甲狀腺激素腺瘤4 例。對照組男 16 例,女 9 例;年齡 20~39 歲,平均年齡(28.69±6.17)歲;泌乳素腺瘤8 例,生長素腺瘤5 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5 例,無功能腺瘤3 例,促甲狀腺激素腺瘤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經MRI、內分泌學和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垂體瘤;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鼻腔感染者;鼻竇感染者;存在語言和意識障礙者;蝶竇解剖異常者;復發型泌乳素腺瘤者;具備其他不適用于手術治療的疾病或缺陷者。
1.3 手術方法
1.3.1 觀察組 施行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術前3 d 進行氯霉素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67219)滴鼻,1 次/d,潑尼松龍片(國藥準字H31020605)口服,5 mg/次,3 次 /d;術前 1 d 清理患者鼻腔,去除鼻毛。選擇外徑4 mm 硬質神經內鏡(0°、30°)與配套監視系統。全麻,仰臥位,頭部后仰角度20°~30°,右側鼻孔操作,用0.5%碘伏消毒,0°內鏡放入鼻腔,手術通道為鼻中隔間與中鼻甲,對中鼻甲和鼻中隔黏膜進行雙極電凝,然后沿著鼻甲朝上進行探查,到蝶篩隱窩為止,確認蝶竇開口,借助尖刀作鼻黏膜處的弧形切口,露出蝶竇前壁,磨除鼻竇前壁骨質以及患者鼻中隔后部,做骨窗(直徑2 cm),入蝶竇腔,將蝶竇上的黏膜剝離,再將竇間隔磨除達到鞍底,使用7 號腰穿穿刺針在鞍底薄弱區域開直徑1.5~2.0 cm 的骨窗,使垂體瘤充分暴露,然后使用刮圈器聯合吸引器切除腫瘤,當基本切除后,將30°內鏡放入嚴密檢查鞍內及鞍上,仔細確認是否有未清除病灶,若有則切除。腫瘤切除完成后,將自體肌肉明膠海綿放進瘤腔,使用生物膠將鞍底封閉,然后將鼻中隔軟骨歸入原位,用油紗填塞術側鼻腔,術后2 d 將鼻腔填塞物去除。
1.3.2 對照組 施行顯微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術前工作、麻醉手段、鼻孔及入路的選擇均與觀察組相同。借助顯微鏡將黏膜剝離,露出蝶竇前壁與蝶竇開口,將鼻竇前壁磨開,蝶竇內放進鼻擴器,露出鞍底腦膜,磨除鞍底,再切開硬膜,用環形刮匙聯合吸引器去除腫瘤。手術結束后的處理與觀察組相同。
1.4 評價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2)激素水平。治療前和出院前測定兩組患者泌乳素(Prolactin,PRL)、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HGH)、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ACTH)、促甲狀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但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25 25 tP 92.36±8.63 78.55±7.05 6.196 0.000 82.85±8.96 79.98±6.50 1.296 0.201 7.88±0.97 10.26±1.28 7.410 0.000
2.2 兩組激素水平比較 術后觀察組TSH、HGH、PRL 和ACTH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激素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ACTH(pmol/L)術前 術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TSH(mIU/L)術前 術后HGH(μg/L)術前 術后PRL(ng/ml)術前 術后25 25 tP 22.08±2.24 21.45±2.01 1.047 0.301 11.91±1.25*8.14±1.16*11.054 0.000 18.32±2.11 18.26±2.07 0.102 0.920 10.85±1.25*7.18±0.99*11.508 0.000 61.12±6.23 60.56±6.41 0.313 0.756 29.77±3.25*19.20±2.08*13.697 0.000 41.82±5.84 40.25±5.66 0.965 0.339 24.56±2.33*16.45±1.87*13.573 0.000
垂體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良性腫瘤,因其在顱內占位,可導致垂體激素分泌失常,損害下丘腦功能、腦干功能和視神經等,甚至影響其他器官的正常運行[5]。青壯年是垂體瘤的多發群體,且垂體瘤可影響患者身體發育、生育功能等諸多方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垂體瘤患者一旦出現無法通過非手術治療手段治愈的情況,應盡早進行手術切除,削弱垂體瘤的影響。而手術治療方案的選擇對垂體瘤患者的治療效果起到關鍵性作用。
隨著微創和內鏡技術的發展,內鏡下垂體瘤切除成為可能。垂體瘤切除術式最初是開顱切除術,逐漸發展至顯微鏡下切除術,而神經內鏡下切除術是在顯微鏡下切除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6]。激素水平可反映癥狀改善和垂體瘤切除程度,因此術后患者激素水平可作為評價手術治療效果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結果中,術后觀察組 TSH、HGH、PRL 和ACTH 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垂體瘤更利于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原因在于神經內鏡下手術視野比顯微鏡下寬闊,可清晰顯示鞍內的供血動脈、硬膜分界等解剖細節,避免顯微鏡下切除術因管狀視野而出現的盲區和死角[7]。且神經內鏡下切除術采用有角度內鏡,可切除存在于鞍上和鞍旁的病灶組織,故神經內鏡下切除術處理浸潤性生長且牽連頸內動脈或(和)海綿竇的腫瘤效果更佳,即內鏡下切除術可較為徹底地切除垂體瘤組織,術后激素水平因此出現大幅度下降[8]。此外,顯微鏡下垂體瘤切除術須切除鼻中隔,神經內鏡下則僅須擴大蝶竇開口,因此內鏡下切除術可減少對鼻中隔的損傷,縮短恢復時間,與本研究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的結果相符[9]。需要注意的是,因神經內鏡僅提供二維圖像,操作空間小,操作醫師須單手操作完成,難度比雙手操作、路徑短的顯微鏡下切除術高,因此手術時間比顯微鏡組長,對操作醫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
綜上所述,對垂體瘤患者采用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術,可顯著降低激素水平,縮短住院時間,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