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旭祥
(河南省鄧州市中心醫院普外科 鄧州 474150)
急性膽囊炎為臨床常見急腹癥,典型臨床特征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同時還伴有明顯的腹肌強直,誘發病因有感染、膽囊結石、寄生蟲等[1]。急性膽囊炎治療在于有效防止炎癥復發。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首選術式。隨著微創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膽道疾病診治中的應用也逐步完善,手術相關風險進一步降低[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手術時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效果,為相關診療提供一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時機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 23 例;年齡 57~73 歲,平均(66.13±5.73)歲;白細胞計數(13.66~16.34)×109/L,平均(14.41±1.39)×109/L;體質量指數(BMI)19.92~27.53 kg/m2,平均(22.68±1.37)kg/m2。觀察組男 26 例,女 24 例;年齡 56~72 歲,平均(66.18±5.71)歲;白細胞計數(13.61~16.37)×109/L,平均(14.45±1.37)×109/L;BMI 19.98~27.50 kg/m2,平均(22.66±1.42)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膽囊炎診斷標準[3],為非結石性膽囊炎;符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指征;簽署知情同意書;凝血功能正常;手術治療配合度良好。排除標準:存在腹部外科手術史者;術前評估存在嚴重腹腔粘連者;繼發性急性胰腺炎者;合并麻醉禁忌證者;中途更換治療方案者;膽囊占位病變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于入院進行基礎對癥治療干預,如禁食、抗感染、吸氧、生命體征監護、補液、鎮痛等保守治療,待患者疼痛消失、癥狀明顯改善后1個月再安排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治療。觀察組于發病72 h 內進行早期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治療。完善術前準備,伴高血壓、糖尿病者需積極調控血壓、血糖到理想范圍,伴呼吸系統疾病者需完善肺功能檢查,做好相應評估,保持機體處于良好的狀態,確認患者簽署手術、麻醉同意書;協助患者擺好體位,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常規消毒、鋪巾;首先于臍上10 mm 處作一穿刺入口,建立氣腹,控制二氧化碳壓在12~14 mm Hg,調整患者體位,保持軀體左傾10°~15°,抬高頭部20°~30°;在臍部切口依次置入10 mm Trocar、腹腔鏡鏡頭,劍突下作切口置入12 mm Trocar,此處為主操作孔,于右肋弓下5 mm 作一切口,置入腹腔鏡,首先進行探查,觀察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情況、膽管是否存在擴張,確認肝、腸管、胃等部位無異常;隨后對Calot 三角區進行解剖,游離膽囊頸管、動脈并進行夾閉、離斷,分離膽囊床并給予電燒灼止血,自劍突穿刺孔取出膽囊,于膽囊窩置入負壓引流管進行負壓引流,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確認無活動性出血,清點物品,解除氣腹,退出Trocar,再次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切口;若需中轉開腹治療,均于右側肋緣下作斜切口;術后密切觀察引流情況,于72 h 內拔管。術后給予抗感染3 d,根據疼痛情況遵醫囑給予物理或藥物止痛處理,密切監測體溫,術后12 h 流質飲食,早期指導患者下床活動,防止腹腔粘連。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膽管損傷率、中轉開腹率等)、術后恢復情況(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3 d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術后3 d C 反應蛋白(CRP)、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理論頻數小于5 時,進行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中無膽管損傷率、無中轉開腹手術病例,對照組膽管損傷率為14.00%、中轉開腹率為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注:“-”為 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膽管損傷[例(%)]中轉開腹率[例(%)]對照組觀察組t/χ2 P 50 50 63.58±9.69 59.96±8.72 1.963>0.05 102.34±10.55 90.72±9.64 5.749<0.05 7(14.00)0(0.00)-<0.05 6(12.00)0(0.00)-<0.05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3 d 血清AST 水平、血 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3 d血 CRP(mg/L)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肛門排氣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術后3 d血清 AST(U/L)50 50 tP 52.22±3.26 36.18±3.10 25.212 0.000 8.31±2.76 5.47±2.09 5.800 0.000 41.52±5.16 20.17±4.98 21.051 0.000 27.10±3.44 13.22±2.95 21.657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未出現相關并發癥,對照組出現腹腔積液2 例、膽漏2 例,經積極處理后均得到有效解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0.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00%(4/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膽囊炎發病時,患者可表現為劇烈腹痛、膽絞痛,還會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甚至出現寒顫、高熱、黃疸等嚴重情況。主要病理基礎為膽囊炎癥和梗阻,及時控制炎癥并防止炎癥復發、解除梗阻為治療關鍵,治療不及時容易出現膽囊化膿、穿孔等并發癥,還會形成纖維瘢痕組織,增加手術難度及術中損傷周圍組織器官的風險[4]。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微創外科的發展,同時隨著臨床醫生對腹腔鏡技術應用經驗的不斷積累,腹腔鏡手術在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中發揮作用也越來越大。既往有研究[5]認為急性膽囊炎需要先控制炎癥后再考慮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因早期炎癥反應較為嚴重,局部水腫、組織較脆,術中容易導致周圍組織出血、損傷。但近年來也有研究[6]指出,腹腔鏡早期手術治療更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因為該階段以炎癥充血性水腫為癥狀,腹腔組織粘連情況較為輕微,術中容易分離,組織層次清晰,從而降低了手術難度,減少各種并發癥發生,延期手術患者因為炎癥刺激,炎癥介質釋放增加,纖維漿液增多,膽囊表面容易粘連大量的纖維蛋白液,形成較多的纖維瘢痕組織,加上局部充血、水腫,手術風險和難度反而更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無膽管損傷率、無中轉開腹手術病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3 d 血清AST 水平、血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未出現相關并發癥(P<0.05)。表明腹腔鏡早期手術治療可進一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速度,減輕術中創傷。
綜上所述,急性膽囊炎患者于發病72 h 內進行早期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治療的臨床結局相對較優,術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