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姍 劉冰 張盼盼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洛陽 471003)
腦室出血是腦出血中較危重的一種類型,由于腦室周圍包繞著重要神經組織,加上出血容易對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阻塞,可引發腦積水,病情發展迅速,預后不理想[1]。腦室出血依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腦室出血的手術治療方法較多,但效果參差不齊。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能夠將腦室積血迅速排出,有效引流血性腦脊液,減輕臨床癥狀,但不易處理原發性出血病灶,因此具有一定局限[2]。有研究指出,采用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同樣能夠清除腦室積血,且預后較佳[3]。本研究對比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與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術治療腦室出血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原發性腦室出血患者82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 15 例;年齡 42~79 歲,平均(59.87±5.8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 1~9 h,平均(5.32±1.14)h;高血壓病史(10.79±2.91)年;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49±1.38)分。觀察組男 25 例,女 16 例;年齡43~80 歲,平均(59.91±5.9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9 h,平均(5.41±1.09)h;高血壓病史(10.84±2.88)年;入院 GCS 評分(8.52±1.41)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入院GCS 評分低于12分,為高血壓腦出血,明確存在高血壓病史;經頭部CT 檢查顯示腦室出血;側腦室積血面積均超過橫斷面的50%;患者家屬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煙霧病、腦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等血管類病變者;因抗凝過度及腫瘤卒中造成出血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術治療,患者體位調至仰臥后,于雙側冠狀縫前1 cm及中線旁開2 cm 位置進行穿刺,進針深度約5 cm,沖洗、抽吸,固定引流管,引流管拔除時間依據具體引流狀況判斷,通常拔管時間在2 周內。觀察組以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治療,患者體位調至仰臥后,以側腦室額角作為穿刺點,以此點為中心行L 形切口,將骨瓣銑開約3 cm 直徑,通過皮質造瘺經側腦室額角將側腦室中積血清除,并由室間孔將三腦室中的積血清除,隨后反復用生理鹽水清洗,顯微鏡下置入引流管至側腦室,術畢依據引流液的具體性狀選擇拔管時間,術后第3 天行腰大池引流術,并依據腦脊液引流性狀確定拔管時間,最長置管時間為2周。
1.4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相關指標:顱內感染率、腦積水發生率、留置引流管時間、意識恢復時間與ICU 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預后情況: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4]評估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時預后情況,評分共5 級,其中Ⅰ級死亡,Ⅱ級植物生存,Ⅲ級重殘、生活無法自理,Ⅳ級輕殘、可生活自理,Ⅴ級為恢復良好;(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肺部感染、再出血、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顱內感染率為 4.88%(2/41),腦積水發生率為 12.20%(5/41);對照組顱內感染率19.51%(8/41),腦積水發生率34.15%(14/41)。觀察組顱內感染率、腦積水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0、5.549,P=0.043、0.019);觀察組留置引流管時間、意識恢復時間以及ICU 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d,)
組別 n 留置引流管時間 意識恢復時間 ICU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41 41 tP 4.49±0.97 7.95±1.43 12.822 0.000 6.47±1.37 9.78±2.26 8.020 0.000 4.68±1.14 7.46±0.99 11.790 0.000
2.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兩組GOS 評分等級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腦室出血為臨床上常見的危重急癥,通常是因動脈瘤、抗凝過量、高血壓、煙霧病、血管畸形以及腦瘤卒中等因素引發[5]。因疾病發生原因差異,腦室出血的患病年齡呈兩極化,高發年齡段為30 歲之前及50 歲之后,30 歲之前患者患病多因煙霧病引發,而50 歲之后則大部分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6]。腦室出血發病迅速,短時間內使人喪失意識,若腦脊液循環受腦室中血腫阻塞則易導致腦疝,使心跳呼吸驟停,造成死亡[7]。
臨床對于腦室出血治療需依據患者具體出血量、意識及病情評估決定,出血量不高的患者以保守方式即可治療,對于腦室出血面積高于腦室橫斷面積50%的則需以手術方式治療,鎖孔血腫清除術與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術均是常用術式[8]。其中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操作簡便,在臨床上高頻率運用,術中對側腦室放置引流管將積血引流,若出現引流不暢情況則通過局部注射尿激酶將凝血塊溶解[9]。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能夠借助顯微鏡將腦室積血大范圍的直接清除,若有動脈出血情況及時予以止血,且術中通過生理鹽水清洗腦室,將中腦導水管高效打通,甚至能夠清除四腦室中積血[10]。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提示相比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術更容易發生術后并發癥。分析原因可能是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術對于原發病灶無法有效清理,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能夠在直視狀態下完成腦室血腫清除治療,并有效止血,減少顱內壓,改善局部水腫,從而有效穩定病情發展。且該術式對血腫腔置入引流管,能夠有效引流殘留的血性腦脊液,減少并發癥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顱內感染率、腦積水發生率均較低,留置引流管、意識恢復及ICU 住院時間均較短(P<0.05),兩組 GOS 評分等級相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提示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式可有效減少顱內感染、腦積水情況發生,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對臨床療效具有增強效果,預后更佳。但考慮到本研究樣本量選取較少,且所選研究對象均為高血壓腦室出血患者,并未進行大樣本與其他類型腦室出血病例研究,為此在以后研究中還需擴大樣本作更深入研究,旨在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依據。
綜上所述,與雙側側腦室鉆孔引流術相比,經額鎖孔血腫清除術式治療腦室出血臨床療效更突出,預后更理想,且術后并發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