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王公社
(河南省上蔡縣中醫院康復科 上蔡 463800)
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多存在肌肉痙攣和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1]。分級運動想象訓練既往多用于神經疼痛的患者,現如今也多用于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中,可提高患者運動功能[2]。但有研究指出,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臨床康復中,分級運動想象訓練雖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效果不佳,難以達到理想預期[3]。腦電仿生電刺激借助適量電流刺激患者腦部,可調節患者腦血液循環,達到促進損傷神經組織修復的目的[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接受腦電仿生電刺激聯合分級運動想象訓練的康復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方案獲得上蔡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選取上蔡縣中醫院康復科于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接診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門診單雙號分為對照組(30 例)和觀察組(30 例)。對照組男 19 例,女 11例;年齡 55~74 歲,平均年齡(62.34±4.87)歲;合并高血壓18 例,糖尿病12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例;年齡 54~76 歲,平均年齡(62.89±4.56)歲;合并高血壓16 例,糖尿病1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神經病學》第3版[5]中腦梗死診斷標準,且為恢復期;(2)神志清楚;(3)初次發病。排除標準:(1)合并心、腎功能障礙患者;(2)因外傷導致運動功能障礙患者;(3)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4)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1.3 康復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分級運動想象訓練。常規康復:對患者進行肢體鍛煉與口腔鍛煉。指導患者將健腿放置于患腿膝下,用健腿帶動患腿上下活動,并指導患者做關節屈伸、拉伸、肌肉按摩等活動;患者于床上做簡單的抬腿、舉臂等動作;指導患者張大嘴部,盡可能將舌頭外伸,而后做舌繞口唇的環繞動作并舔舐上顎。每個動作重復5 次,3 次/d。分級運動想象訓練:(1)第一階段。患者坐于病床,讓患者辨別想象訓練圖片中是左肢還是右肢以及肢體擺放角度。(2)第二階段。于患者前方放置一個鏡盒,健肢放于鏡前,患肢放于鏡后,指導患者觀看鏡中肢體運動,使患者產生鏡中肢體是自己肢體的錯覺;指導患者健側肢體做隨機運動后保持靜止,而后指導患者患側肢體做出同樣運動。(3)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運動健肢,動作輕柔緩慢,力度柔和,而障礙肢體保持固定,指導患者觀察鏡子,讓其想象雙側肢體都在運動。(4)第四階段。于第三階段基礎上,指導患者雙側肢體共同運動,速度緩慢且柔和,并同步想象患肢和鏡像健肢同步運動。連續干預2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腦仿生電刺激:將腦電仿生電刺激儀(廣州市三甲醫療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型號:BS-4)交變磁場治療帽戴于頭部,再將電極片粘貼于患者耳后乳突穴位和患肢伸側神經點,初始檔位設置為低檔,待患者適應后可升為高檔,于患者入院后第3 天開始治療,每次持續30 min,2 次 /d。連續干預 2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認知功能:于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6]評估患者認知功能,量表包含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能力和語言能力5 個項目,總分30 分,分值與患者認知水平呈正比。(2)運動功能:于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應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7]測定患者運動能力,該表分上、下肢2 個維度,上肢包含10 個項目,33 條目,共 66 分,下肢包含 7 個項目,17條目,共34 分,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表示運動能力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MMS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個月后,兩組MMSE 較干預前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0 30 8.482 4.085 0.000 0.000 t P干預前 干預2 個月后 t P 22.34±2.51 22.79±2.34 0.718 0.476 27.87±2.54 25.14±2.11 4.528 0.000
2.2 兩組患者FMA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上、下肢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個月后,兩組上、下肢FMA 評分較干預前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M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FMA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干預前 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干預2 個月后 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 36.21±2.12 35.87±2.01 0.638 0.526 47.64±3.11*41.34±3.05*7.922 0.000 14.84±1.87 14.38±1.88 0.950 0.346 29.54±2.16*24.24±2.14*9.547 0.000
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因腦組織受損,常出現定向力、注意力等多認知領域紊亂以及肌肉痙攣所致運動功能受損,進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針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多項康復鍛煉,分級運動想象訓練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分級運動想象訓練雖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運動功能改善不甚理想。因此,臨床需輔助康復措施以促進患者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的改善。
腦電仿生電刺激是一種電刺激療法,借助適量電流刺激患者腦部,刺激患者神經,提高神經元活性[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MMSE 評分較干預前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接受腦電仿生電刺激聯合分級運動想象訓練可提高認知功能。分析原因:分級運動想象第一階段是隱性運動的想象過程,可拓展患者腦部神經,提高自我思考能力;第二階段可輔助患者激活大腦皮質,提高患者腦部血液量,恢復認知功能;而腦電仿生電刺激通過適量電流刺激患者腦神經,可激活患者顳葉、額葉及頂葉,改善腦部微循環以及血流量,促進大腦神經功能康復,提高認知功能[9]。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FMA 評分較干預前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高,提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接受腦電仿生電刺激聯合分級運動想象訓練可提高運動功能。分析原因:分級運動想象訓練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激活患者注意力和運動功能相關的神經網絡,可在感知和運動皮質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左右腦不平衡狀態,進而起到提高運功功能的作用;而腦電仿生電刺激通過無創電刺激大腦皮層神經通路,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腦組織血流量,促進受損神經組織修復,利于改善患者各項神經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10]。
綜上所述,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接受腦電仿生電刺激聯合分級運動想象訓練康復可提高認知功能,改善患者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