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慧



摘要:近年來,突發公共事件時有發生,一旦應對不力,將對社會生活造成巨大沖擊,引發消費者對糧、油、蔬菜、方便食品、消毒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搶購,甚至導致更加嚴重的危機。為保障突發公共事件下消費者日常生活必需品及應急物資的有效供給,必須動員各方力量,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進行跨部門、跨企業、跨平臺合作,協助政府全面把握應急物資生產、調撥、供應情況并進行科學決策。在現階段我國數字化零售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基于突發公共事件下各參與主體行為特點以及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發展、恢復階段運行機理,構建一套以數字化零售為核心,涵蓋政府應急指揮系統、應急數字化商業系統、應急生鮮農產品零售系統、應急物流配送系統的虛實結合的應急保障體系。具體而言,就是要把零售作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設施,對實體商業網點與電商的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實現相互補充,打造以社區零售店鋪為支點的基礎應急保障體系;就是要推動生產企業與零售企業的產銷融合,實現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響應;就是要加強生鮮農產品產后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加速產地生鮮農產品標準化進程;就是要構建多層級、多渠道配送合作體系,以最短時間和較低成本提供快捷服務。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數字化零售;應急數字化商業系統;應急生鮮農產品零售系統;應急物流配送系統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66(2021)01-0003-08
基金項目: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資助項目“數字經濟下我國流通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一、引言
從歷次突發公共事件看,其對消費者生活的巨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日用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急劇膨脹;二是對送貨上門的需求激增。突發公共事件下,有效供給明顯不足,對上述需求滿足的程度有賴于零售商業網點的應急供應處置能力。近年來,在數字技術驅動下我國零售業另辟蹊徑,零售業態不斷推陳出新,線上線下不斷融合,網絡銷售模式蓬勃發展,網絡零售規模位居全球前列,并推動上下游及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盡管我國數字化零售業已經取得巨大發展,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對短期需求的急速增加,仍然顯得措手不及,沒能很好的憑借便利親民特性很好地發揮穩定民心、穩定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
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轉型階段,社會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敏感程度不可低估。如果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將產生惡劣影響,使突發公共事件朝著更加嚴重的方向發展。由此引發的思考是,為更好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把數字化零售作為災害應急基礎設施,承擔食品、醫藥等重要物資供應任務,發揮穩定民心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我國數字化零售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回顧
國內外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的研究主要關注緊急狀態下的應急物流、供應鏈及生活必需品供應。奧茲達馬爾(?zdamar L)等[ 1 ]對災害發生后的緊急物資供應進行研究,探討如何以最短的時間運達最大數量的應急物資以及其中的決策機制。謝伊(Sheu J B)[ 2 ]研究應急救援期間如何對應急物資進行最優分配。陳信康等[ 3 ]基于供應鏈管理視角,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管理先進的食品現代流通體制。劉希龍等[ 4 ]參考現有供應網絡與多源供應網絡設計,采用應急庫存與實物期權方法克服多源供應方法的局限性,建立彈性供應網絡模型,并利用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數據進行仿真算例檢驗。杜少甫等[ 5 ]研究如何在突發事件發生前進行供應鏈優化,并對供應鏈各參與方的事前決策與博弈結果進行分析。徐娟等[ 6 ]對突發公共事件給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帶來的三類風險進行了評估。楊繼君等[ 7 ]通過構建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應急物資需求變化動態過程模型,為合理分派應急物資提供解決方案和路徑,以最低的虛擬成本形成完善的供應機制并進行物資調度,此外該模型還提供了非應急狀態下進行商品配送的解決方案和實現路徑。徐東等[ 8 ]基于系統工程視角改進并擴展霍爾模型,分別從時間、邏輯、認知、環境四個維度對應急物流體系進行分析。上述研究主要關注突發事件下的應急物資(主要是救災物資)供應問題,忽視了消費者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問題。
現有數字化零售業方面的研究可為突發公共事件下零售業作用的發揮提供參考。謝莉娟[ 9 ]認為,互聯網時代去中間化沖擊下流通組織的重構方向是供應鏈逆向整合,在規模經濟、經營實力、物流能力的保障下,大型零售企業和網絡零售企業可以盡可能地減少中間環節,把握供應鏈的主導權。羅珉等[ 10 ]指出,互聯網時代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生產方單向輸出流動轉變為供需雙向互動,社群替代技術和渠道成為異質性資源,網絡經濟時代商業模式的關鍵要素相應轉變為社群、平臺、跨界、資源聚合與產品設計。汪濤武等[ 11 ]認為,大數據技術使制造業與零售業深度融合成為可能,可構建共享平臺促進二者融合,推動產業鏈由以生產為主導向以消費為主導轉變,實現制造業柔性化生產。張建軍等[ 12 ]研究認為,“新零售”應實現單渠道向全渠道的轉變,通過對消費者需求、數據資源、營銷策略、終端與物流等的整合,實現人、貨、場三個方面在最大廣度和深度上的融合。汪旭暉等[ 13 ]認為,農產品零售線上線下快速融合的關鍵在于信息化系統的搭建和有效協同。張旭梅等[ 14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購買生鮮農產品時對便利性的四種需求,構建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線上線下商業模式。但斌等[ 15 ]認為,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提供了多種可能,這些都增加了供應鏈參與各方創新模式和路徑的復雜度。上述以數字化為核心驅動力的供應鏈與零售業相關研究均有一個前提假設,即消費者行為是理性的,而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沖擊,使人們變得不再理性,導致以食品類物資為主的生活必需品嚴重脫銷,這類物資的供給往往需要依靠超市、便利店以及電商的協助。突發公共事件下,人們對高端消費品的需求會大大降低,相關研究現實意義不大。
綜上,無論是關于突發公共事件下應急物資供應的研究,還是關于數字化零售業發展的研究,對整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響應)過程大多分而治之,割裂看待,碎片化處理,鮮有基于突發公共事件參與主體行為和運行機理的系統研究,沒有將應急管理過程(突發事件本身)與生活必需品提供結合起來的研究,還缺乏宏觀層次的整體性研究。鑒于此,為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我國數字化零售業發展實際,探討突發公共事件下各參與主體行為與各階段運行機理,構建應急機制,為確保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提供參考。本研究的重點在于,構建突發公共事件下以數字化零售為核心的應急機制,在充分體現零售本質功能的同時,發揮信息共享、多部門聯動的協調與支撐作用。
三、參與主體行為和運行機理
突發事件[ 16 ]指那些突然發生,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公共事件具有巨大的發散效應和破壞效應,其發生會對社會經濟生活造成巨大破壞,容易引發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搶購。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短期內需求劇增的問題,而解決的關鍵在于零售業滿足需求的能力和配送能力。
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可把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發生階段、繼發階段和恢復階段。這是一個社會生活從穩定到紊亂再恢復正常狀態的發展過程,并由此引出數字化零售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運行機理。上述三個階段的運行機理其邏輯基礎源于消費者、零售企業、生產企業、政府等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動態博弈過程。
(一)參與主體行為分析
1.消費者具有有限理性
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初期,消費者對非常態環境有一個反應、觀察和判斷的過程,同時對政府援助產生期待。在此期間,消費者不會恐慌,不會產生商品搶購及其他暴力行為,基本能保持相對理性。這個時期一般不會太長,之后如果政府采取的保障措施沒有達到公眾預期,加之突發公共事件惡化,消費者就會失去對政府的信任,出現非理性行為。這個時期可以視為政府和企業的最優反應時間段。
2.政府是有限能力政府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面對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的局面,政府所能調動的資源、所能使用的手段相對有限。這種有限能力的大小取決于政府對突發公共事件是否足夠重視,防范措施是否到位,應對措施是否科學有效。有經驗顯示,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政府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零售業來化解危機。
3.企業是經濟人
零售企業能為消費者提供生活物資。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零售企業決策時會考慮消費者需要,但決策的依據是企業能否獲得利益。對于那些沒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小的項目,零售企業不會予以考慮。因此,突發公共事件下商業運行體系的構建,需要采用行政或經濟手段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二)運行機理分析
在突發公共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其運行機理也不相同。其中,發生階段和恢復階段的運行機理與正常狀態相同,并非本研究探討的重點,而繼發階段的運行機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1.發生階段運行機理
突發公共事件剛剛發生,尚未造成大面積影響,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仍處于正常狀態,沒有達到安全閾值(常態安全與非常態安全的臨界值)。在此期間,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剛性強,彈性小,往往是少量多次購買,遵循就近購買原則。零售企業和生產企業運行秩序井然,政府的目標是確保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
2.恢復階段運行機理
突發公共事件逐漸平息,消費者恐慌情緒慢慢平復,購買行為恢復理性,突發公共事件下搶購的各類物資開始在消費者之間自發調劑。搶購風潮過后,零售企業逐步補充曾經極度短缺的貨源直至恢復正常儲備與供應。生產企業從加班加點日夜不停的生產狀態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儲備和庫存也恢復正常。政府需要兌現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承諾的優惠和補貼。
3.繼發階段運行機理
突發公共事件持續發酵,危害性事件不斷發生,恐慌情緒加速蔓延,消費者瘋狂購物囤貨,特別是囤積生活必需品,對零售業運營造成巨大沖擊。面對外界沖擊,零售業運行狀態隨之改變,由常態進入非常態,甚至出現變化,后續發展充滿不確定性。消費者采購量和采購行為受限,無法正常買到所需要的商品,而之前少量多次采購的生活必需品儲備的不足容易帶來缺糧少油的危機感,若短期內難以迅速補足,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危機和次生災害。
為應對消費者大批量采購導致的短期內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的局面,零售企業需要迅速進行應急輸送和供應。零售企業與生產企業進行數字化信息交互,零售企業反饋精準需求信息,生產企業根據需求信息組織生產。由此可見,突發公共事件下,零售企業在為消費者提供生活必需品、組織貨源、協調物流配送、維護生活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隨著突發公共事件的持續發酵,消費者對事件未來發展持悲觀態度,加之生活必需品供應不足,認為囤貨越多越安全,并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進行大量采購。隨著消費者采購量的持續增加,為獲取最大化利潤,零售企業和生產企業可能會大量囤積商品,等待高價出售。在這種非正常的狀態下,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行為,對應急商業資源進行統籌調配。
突發公共事件繼發階段運行機理參見圖1。
四、應急機制構建:突發公共事件與數字化零售業發展
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需要基于各階段運行機理最大限度地發揮零售業生活必需品提供功能,有效維護所有參與主體利益。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零售企業需要把商品從生產企業快速而大量地送到消費者手中,需要構建一個反應速度快而精準、能夠處理突發情況的應急機制。該應急機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以大型數字化零售企業為主導的應急數字化商業系統;二是應急生鮮農產品零售系統;三是應急物流配送系統。
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消費者對零售商品到家服務的需求猛增。在末端配送環節,利用密布的便利店和社區超市,實施倉配一體、店倉合一、前置倉、即時配送等,提供大量的到家服務。許多大型購物中心直接轉變為前置倉,提供配送到家服務,以滿足居家即時購物需求。為進一步提高配送能力,零售企業推出社區團購服務,即社區居民按規定時間到指定地點自提商品,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零售企業推出的無接觸配送服務進一步延展購物場景,能夠提供便利與安全方面的保障,受到消費者青睞。

五、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基于對突發公共事件參與主體行為和運行機理的分析,把突發公共事件視為一個包含發生、發展、恢復階段的完整過程進行研究,構建應急機制,彌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應急物資分配的缺陷。據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一是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必須擴展疫情防控的廣度和深度,以數字化零售為核心構建虛實結合的應急保障體系。在突破時間與空間約束,為政府部門全面把控應急物資生產、調撥、供應情況并進行實時監控提供信息支持,協助政府部門進行科學決策的同時,構建應急保障體系確保應急物資供應。
二是數字化平臺的多邊信息協同特征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措施的效力。數字技術具有快速而敏捷的響應特性,提高了疫情防控措施的動態適應能力,能以最短的時間調集各種零售終端,以最短的時間篩選出主導生產企業,以最快的速度交換生產信息,以最短的時間制造出產品,并根據疫情發展變化實時調控生產能力。
三是突發公共事件下,生鮮農產品供應變得更加重要。數字化零售業具有強大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迅捷的反應速度,能將生鮮農產品快速運達零售網點。不過,生鮮農產品的快速高效流轉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生鮮農產品能夠被加工成類似于工業品的標準化產品。
四是突發公共事件要求的時效性,即應急響應時間,會直接影響物流成本。構建應急物流配送系統,進行跨部門、跨企業、跨平臺合作,有助于全面應急聯動與各關鍵環節高效協同,而這就需要完善多層級物流保障體系,能夠確保提供到門服務。
(二)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把零售作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設施,實現實體商業網點與電商戰略布局相互補充,保障日常生活必需品供應,緩解公眾對供給的恐慌情緒,發揮零售業平衡供求、平抑物價的作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對生鮮農產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滿足程度取決于實體零售商業網點和電商的應急供應能力、應急儲備水平和應急統籌調撥能力。政府應制定扶持與優惠政策,繼續推動我國數字化零售業發展,促進線上與線下進一步融合,對零售企業經營場址與電商布局進行合理規劃;鼓勵零售企業積極搭建并完善電商平臺,實現直播、短視頻、微信小程序等與企業現有業務的融合,加速企業線上到線下模式轉型;構筑以社區零售店鋪為支點的基礎應急保障體系,引導更多零售店鋪下沉到社區,并給予房租與稅費方面的扶持。
二要推動生產企業與零售企業的產銷融合,促使零售企業以契約的形式內化生產,實現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反應。數字化零售使零售企業得以同時經由網絡和實體店鋪接觸眾多消費者,即時獲取消費者需求信息,進而基于對海量一手數據的分析預測未來可能的商品需求并組織生產。突發公共事件下,政府應為數字化零售企業引導和組織生產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要推動生鮮農產品標準化,把非標準化的生鮮農產品加工成標準化的產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商超食材供給壓力與田間農產品滯銷問題并存。這主要是因為,集中大批量采購的生鮮農產品大部分是非標準化的,需要超市和電商在現有條件下盡快稱重、打包,然后才能進行標準化的裝袋和配送工作。因此,應完善產地生鮮農產品產后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
四要構建多層級、多渠道配送合作體系。突發公共事件下,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凸顯。為解決這個問題,零售企業應與城際快遞、同城快遞、即時快遞等物流企業合作構建物流配送服務網絡,開通綠色通道,重點保障應急物資運力,以最短的時間和較低的成本提供便捷的服務。
參考文獻:
[1]?ZDAMAR L,EKINCI E,Kü?üKYAZICI B.Emergency lo? gistics planning in natural disaster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4,129(7):217-245.
[2]SHEU J B.An emergenc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pproach for quick response to urgent relief demand in disasters[J].Trans? 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 view,2007,43(6):687-709.
[3]陳信康,王春燕,刁雯珺.構建我國城市食品現代化流通體制——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視角[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80(10):22-27.
[4]劉希龍,季建華.基于應急供應的彈性供應網絡設計研究[J].控制與決策,2007,22(l1):1 223-1 227.
[5]杜少甫,朱賈昂,梁樑,等.考慮潛在突發危機的供應鏈事前優化決策[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32(5):928-936.
[6]徐娟,章德賓.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突發事件風險的評估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2(12):41-43.
[7]楊繼君,佘廉.面向多災點需求的應急資源調度博弈模型及優化[J].中國管理科學,2016,24(8):154-163.
[8]徐東,吳量,李軻.基于改進型霍爾模型的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7):7-10,36.
[9]謝莉娟.互聯網時代的流通組織重構——供應鏈逆向整合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4):44-56.
[10]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95-107.
[11]汪濤武,王燕.基于大數據的制造業與零售業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8(1):20-26.
[12]張建軍,趙啟蘭.面向新零售的全渠道供應鏈整合與優化——基于服務主導邏輯視角[J].當代經濟管理,2019, 41(4):23-29.
[13]汪旭暉,張其林.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農產品O2O框架及趨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3):18-25.
[14]張旭梅,梁曉云,但斌.考慮消費者便利性的“互聯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O2O商業模式[J].當代經濟管理,2018(1):21-27.
[15]但斌,鄭開維,吳勝男,等.“互聯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C2B商業模式的實現路徑——基于拼好貨的案例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2):65-78.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EB/OL].(2007-09-24)[2020- 10- 26].http://https://www.mem.gov.cn/fw/flfgbz/ fl/200709/t20070924_232540.shtml.
責任編輯:陳詩靜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y Mechanism of Digital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Public Emergency
WU Xin-hui
(School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ublic emergencies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which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on social life,cause residents to rush to buy food,oil,vegetables,convenient food,disinfection supplies and other living materials,and even lead to more serious crisis. In order to solve the supply problem of residents daily life goods under public emergencies,we should mobilize different forces,break throug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limits,promote the cross-department,cross-enterprise,and cross-platform cooperation,and help the governmen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al situat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 production,dispatch,and supply,and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 At pres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tail industry,we should study the behavior of each subject in the event,thorough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ublic emergencies,establish an emergence guarantee system combining the real and virtual systems such as government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emergency digital business system,emergency fresh food platform and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and taking digital retail as the core. Specifically speaking,we should,first,take retail as the infrastructure in coping with public emergency,reasonably arrange the physical networks and e-businesses,and establish the basic emergency guarantee system taking community retail shops as the support;second,we shoul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selling,and realize the quick response to consumersdemand;third,we should strengthen after-produc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lace of origin;and fourth,we should establish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channel distribution cooperation system,and provide consumers with convenient service with the shortest time and lowest cost.
Key words:public emergency;digital retail;emergency digital commerce system;emergency retail system of fresh agricul? tural products;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