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睿凝
摘 要:增值稅是間接稅,其設計的初衷在于評價實際負稅人也就是最終消費者的稅收負擔能力,因此其并不關心中間納稅人的稅負能力,只要其能持續進行經營活動,保證自己環節的稅收抵扣鏈條不會中斷即可,因此即使資管產品在我國現今法律體系下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基于其獨立的財產、經營的持續性和營利性,以其作為獨立納稅人并無不妥之處,但為推進實踐中稅收的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其獨立的登記主體、民事主體等有限的法律獨立地位更為妥當,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稅收抵扣鏈條的完整,真正發揮增值稅的制度價值。
關鍵詞:契約型;資管產品;增值稅;納稅人;模式
資管產品,是資產信托產品或者范圍更為廣闊的資產管理類產品的簡稱。資管產品的本質在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根據《證券投資法》第2條和第154條的規定,以私募基金為代表的資管產品可以契約、公司、合伙三種形式存在。采用公司和合伙形式的資管產品,在設立時便公司或合伙便具備納稅主體資格,納稅人不再具有爭議,但契約型資管產品以何為納稅人在學界一直具有不同觀點,主要存在準主體說、投資人說、管理人說三種觀點。
一、學界關于資管產品納稅人選擇的觀點
學界對于以誰為資管產品納稅人主要有管理人模式、投資人模式、準主體模式三種學說。
(一)管理人模式
2016年5月1日我國全面完成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其中《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作為綱領性文件將原本征收營業稅的金融業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疇,之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明確金融、房地產開發、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號)、《關于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7]56號)等文件,明確對資管產品的征稅,征稅范圍為運營資管產品發生的貸款服務、金融商品轉讓,計稅方法為簡易計稅,征收率為3%,并確定管理人作為資管產品運營環節的納稅人,至此,有關資管產品增值稅納稅人確定為管理人模式。
(二)投資人模式
投資人模式是基于資管產品的本質而得出的。在資管產品運營中,基于信托關系,出現了財產處分權、管理權歸于管理人,而收益權歸于投資人的狀況。財稅[2016]140號文以管理人為納稅人的事實依據是管理人對財產具有管理權和處分權,但這與經濟實質受益原則是相違背的,稅法的通說觀點認為納稅人應為能實際控制支配因財產而取得的新增財產。i資管產品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雖然管理人能管理控制財產,但其代為運營產品并按照合同收取報酬,并不直接從資管產品的收益中獲利,因此有學者指出,管理人僅是起輔助投資作用,以其為納稅人,與應稅模式和經濟實質不符,ii應當由實質享有資管產品經濟利益并具有經濟上的支付能力和稅收負擔能力的投資人作為納稅人。iii
(三)準主體模式
有學者認為,資管產品可作為準主體,獨立作為納稅人,理由如下:
首先,資管產品雖然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但不影響其作為納稅人,從經濟的領域來看,只要以營利為目的持續進行應稅行為,具有應稅能力且能將稅負轉移給消費者便可作為納稅人。《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第1條中的例舉也表明,納稅人不以具備民事主體資格為前提。
其次,資管產品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資管產品中,資產是核心,其一旦聚集,便具有了很強的獨立性,獨立于投資者的其他資產,也獨立于管理人管理的其他資管產品項目,不同資管產品之間是相互獨立,分別核算,一個資管產品便是一個具有潛在主體性的財產的集合”。iv資管產品具有持續性,一經成立,其存續不因其管理人或投資人(持有人)改變而影響其存續。而且在實踐中,資管產品一般具有獨立的名稱,并以自己的名義開立賬戶,以其為獨立納稅人,具有現實可操作性。
再次,以資管產品為獨立的增值稅納稅人并以全部資管財產作為納稅義務的保證,有利于維系抵扣鏈條的完整性,明確資管產品交易的前后手,保證增值稅負在每一個環節順利轉嫁。且資管產品作為納稅人有利于保障產品運營期間納稅義務的連續性,在此模式下,管理人僅是納資管產品稅義務的代表機關而非納稅人,稅款的計算和繳納以及納稅義務的履行不會因管理人更換而受到影響,稅收的進項稅額虧損的結轉也不會因管理人變更而發生變化。
最后,以資管產品為納稅人在國外早有先例,2004年,歐盟法院便在判決中明確投資型基金符合獨立地長期從事以獲利為目的的經濟活動便可作為歐盟《增值稅指令》中的納稅人。v
二、不同管理人模式的對比分析
(一)投資人模式
投資人模式所依托的原理是經濟人受益原則,即是投資人最終享有了資管產品運營的利益,因此應由其承擔增值稅。但經濟人受益原則更多是體現在直接稅中,而增值稅是間接稅,是以民眾消費商品或勞動為對象課稅,其稅負承擔者應為最終消費者而非中間的銷售者。vi只是消費者人數眾多且流動性較大,出于現實操作方便的考慮,征稅的客體才定為銷售而非消費,同時允許銷售者通過抵扣的手段使最終消費者承擔稅負。vii在抵扣鏈條完整的情況下,中間的銷售者可以實現最終承擔稅負為零的結果,因此,中間的銷售者到底是經濟利益的實質受益者還是僅為交易中的形式交易人便不再重要。由此可知,對增值稅納稅而言資產的流轉狀態比經濟利益的實質歸屬更具有關注價值,在各個課稅環節,增值稅的中間納稅人雖名為納稅人但實際僅是轉嫁稅負的媒介,故在考量以誰為納稅人時,僅需考量中間的銷售者是否具有以營利為目的持續銷售將增值稅轉嫁的能力,無需考量其是否能承擔起稅負的能力,也就是說,考量經濟利益的最終歸屬在增值稅征收中并無必要性。viii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增值稅的一大特點在于通過間接稅的體制設計,使消費者不直接負擔納稅義務,從而減少申報成本,提高征稅的效率。ix以投資人為納稅人并不能實現間接稅的體制優勢。在現今的資管產品市場,資管產品可能具有數量巨大的投資人,且投資人可能頻繁變化。在此背景下,以投資人為納稅人,納稅申報單位數量會大大增加,要在特定時間點確定一個資管產品的所有投資人是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且即使能確定全部投資人,在個人一般不具有會計核算的基礎上,精確匹配頻繁發生流通的資管產品的所有曾經持有人的納稅義務是不可想象的,由此產生的巨大成本,是與稅收效率原則相違背的。增值稅采用的是名義歸屬原則,即以一般外觀可見的名義上的權利義務主體作為納稅主體。
(二)管理人模式
選擇管理人模式具有征收成本低等優點。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納稅人的模式,相較于投資人模式和準主體模式,可以有效減少納稅申報單位的數量,并降低征稅的成本,成本的降低最終意味著公民納稅額的減少,是有利于納稅人的。一般而言,一個管理人往往管理著多個資管產品,以管理人為納稅人,納稅單位大大減少,征稅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相應減少。而且管理人作為資管產品運營的專業從業者,是對于資管產品的應稅交易和增值稅繳納最熟悉的人,以其為納稅人可以提高增值稅申報的專業性,減少增值稅申報中的不規范,從而減少成本。
但管理人模式存在與現行法相沖突、抵扣鏈條斷裂、有損管理人利益等缺點。對于與現行法相沖突,有學者提出來辯解的意見,其認為《證券投資基金法》僅適用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模式僅在基金增值領域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第8條存在沖突,與在此之外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財產權信托等其他多種產品中并不存在沖突,不能因為一部分產品的沖突而否認整個資管產品納稅人制度。x而且《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于2012年,此時仍為營業稅征收期間,營業稅和增值稅差異較大,在經歷營改增之后,營業稅征收時期遺留的法律規定是否仍然可以適用,是十分值得考慮的。從現有制度而言,將《證券投資基金法》進行修改或者將證券投資基金領域的增值稅作為除外規定更具有合理性。xi
對于抵扣鏈條斷裂,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視同銷售來解決此問題。視同銷售是指通過立法的特別規定,將不符合增值稅中應稅行為要求的行為視同于發生應稅交易,并適用于增值稅抵扣,此種做法在個人代銷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的行為中早有先例。xii基于增值稅可轉嫁的特性,只要增值額固定,應納稅額也是固定的,
采用視同銷售模式實質不會導致稅負的增加,反倒因打通抵扣鏈條,更容易避免中間的納稅人承擔稅負。xiii但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在資管產品領域,視同銷售模式可能并不適用。首先,根據財稅[2017]56號,資管產品適用簡易計稅,即使投資人將稅負轉嫁給管理人,管理人也難以實現下一環節的轉嫁,資管產品的抵扣鏈條仍然沒有打通。其次,即使基于視同銷售,投資人使能夠取得增值稅發票,在先行制度設計下也很難實現抵扣,而部分學者提出的引入相關性的概念,即使是《增值稅法(征求意見稿)》也沒有予以明確,從國外經驗來看,歐盟采用的三步驟理論判斷進稅額能否從銷項中抵扣xiv,審查較為復雜需個案判斷且并無明確標準,引入并移植于本土法治環境難度較大。
(三)準主體模式
如前文所述,許多學者主張準主體模式,即將資管產品視為獨立的納稅人,允許其以自己的名義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如此具有保證抵扣鏈條完整、不損害管理人利益和維護資管產品獨立性和穩定性等諸多好處。但在現行體制下,采取準主體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資管產品是否能獨立作為納稅人存疑。在現行制度設計下,契約型的資管產品無法辦理稅務登記、工商登記,也無法成為民事訴訟當事人,以其為納稅人將會面臨缺少配套制度,實行難以推行的狀態。且在理論層面,契約型資管產品本質是信托的一種,我國現今信托導管論仍為主流學說,實體法也并未給予信托實體地位,在此背景下從實踐和理論而言,以資管產品為獨立納稅人存在難度。
但本文認為,準主體說并不存在設計上的缺陷,資管產品并不是不能獨立享有權利、承擔納稅義務,以資管產品為納稅人僅是與我國現行征稅制度不匹配,通過制度的修訂是可以實現的。
三、納稅人模式選擇和改進的建議
投資人模式存在與增值稅設計原理相沖突、征稅成本高等問題,管理人模式存在抵扣鏈斷裂、違背稅收中性原則、有損管理人利益等缺點,這些缺點是通過現有制度改良也暫時難以解決的,而準主體模式與前兩者不同,其最大的問題在于缺少法律確定可作為納稅人的地位,此缺陷可以通過法律的改良進行彌補,且彌補的成本較低,因此,本文認為,選擇準主體模式,能緩解甚至解決現今管理人模式下存在的大部分問題。
當然,準主體模式想要在國內推行,仍然需要對信托理念的變化和相關制度的改良予以配套。首先是需要承認信托實體說,給予資管產品納稅人的資格,并可考慮給予其登記主體和民事主體、民事訴訟主體等有限的法律主體資格。歐盟已經通過判例的形式承認資管產品的法律主體地位,我國可參照其先進經驗,通過修訂稅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來進行配套,但值得注意的是,資管產品與公司還是有所不同的,其在設立條件、運行機制等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給予資管產品的應當是有限的法律主體地位而非完全的法律主體地位,以此來防止亂用法律主體的獨立地位。
其次,稅收征管的制度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改變,最先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準主體地位下誰來負責納稅申報、開具發票、稅務登記等事宜,本文認為,管理人對資管產品最為熟悉且專業程度高,可仍由管理人負責資管產品的納稅申報等問題,引進稅務代理人制度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自2014年我國注冊稅務師職業許可證考試取消以后,我國的稅務代理人制度一直停留在重整狀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之際,可完善我國的稅務代理人制度,使我國的稅收申報等走向規范化、專業化。
此外,防止借資管產品來偷稅漏稅也是需要關注的方面,應當及時修訂和完善反避稅制度和稅收追繳制度。雖然我國現今已經構建起以稅收強制、稅收公告等措施為主的稅款追繳機制,xv但金融市場千變萬化錯綜復雜,這些措施在面對復雜的資管產品時可能難以發揮效用,尤其是在資管產品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此時可以適當考慮采用稅收代位權,在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怠于向次債務人主張債權時,由稅務機關作為原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起訴次債務人要求其代為給付稅款。我國的《稅收征管法》2001年修訂時便在第50條規定了稅收代位權,但二十年來,此規定一直僅有原則性規定,并無相應措施與之配套,因此導致實踐中存在舉證責任分配不明晰等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制度設計沒有發揮其應發揮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結語
增值稅是間接稅,其設計的初衷在于評價實際負稅人也就是最終消費者的稅收負擔能力,因此其并不關心中間納稅人的稅負能力,只要其能持續進行經營活動,保證自己環節的稅收抵扣鏈條不會中斷即可,因此即使資管產品在我國現今法律體系下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基于其獨立的財產、經營的持續性和營利性,以其作為獨立納稅人并無不妥之處,但為推進實踐中稅收的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其獨立的登記主體、民事主體等有限的法律獨立地位更為妥當,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稅收抵扣鏈條的完整,真正發揮增值稅的制度價值。
注釋:
i 參見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稅捐稽征法之新思維》,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503頁。
ii 參見高金平:《契約型證券投資基金稅收政策研究》,《稅務研究》2017年第9期。
iii 參見郝琳琳:《信托所得課稅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頁。
iv 陳夏:《證券投資基金的法律地位》,《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v See ECJ, Banque Bruxelles Lambert SA(BBL), Case C-8/03,21 October 2004.
vi 參見葛克昌:《所得稅與憲法》第3版,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頁。
vii 參見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1-73頁。
viii 同前注[2],湯潔茵文。
ix 參見黃茂榮:《稅法總論——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第1冊,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2012年版,第604頁。
x 參見龐天旺:《資管產品增值稅納稅人模式的選擇與制度完善》,《研究生法學》,2020年第3期。
xi 同[25],龐天旺文。
xii 參見張守文:《稅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67頁。
xiii 同[25],龐天旺文。
xiv 三步驟的具體介紹見任宛立:《歐洲增值稅法中抵扣的“經營目的審查”及其借鑒》,《交大法學》2019年第4期。
xv 參見杜傳華、譚相魁:《稅務機關行使稅收代位權的有效路徑探析》,《稅務研究》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