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燈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繪畫、書法及美術等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審美研究價值。本文以羅城鄉花燈為研究對象,從民俗視野對花燈儀式及其意義進行研究,梳理羅城鄉花燈的具體儀式,并深挖其社會功能,進一步理解羅城鄉花燈習俗的精神內涵、信仰觀念,有助于花燈民俗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對今后的花燈研究提供更多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花燈;儀式;民俗;傳承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許多地方流行觀花燈。甘肅省高臺縣羅城鄉將觀花燈稱為“轉燈”。《高臺縣志》載:“縣城和部分村還盛行‘燈桿會,即以繩子將燈桿相系,插在平地上,布成迷宮,外層留進、出口,讓人們觀燈破陣,融娛樂和智力游戲于一體。元宵之夜,花燈高懸,熱鬧異常。”(1)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元宵花燈習俗已經失傳,但因羅城鄉地理位置偏僻,與外界交往較少,文化變遷相對緩慢,至今這一習俗依然存在。
在現代文化視角下,羅城鄉的燈會形式是單一的,但它確實糅合羅城鄉大眾文化和民俗習慣因子,傳承羅城鄉多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富有當地文化氣息。儀式是一種行為文化,它是在特定場合中由特定的人來進行的。(2)羅城鄉元宵花燈是一種表演儀式,無論是在表演形式還是內容方面都有著特定體系,反映了羅城鄉鄉民的美好追求和愿望,具有重要的民俗意義。本文從民俗視角對羅城鄉元宵花燈及其儀式進行探析,試圖分析羅城鄉花燈儀式的功能,對羅城鄉花燈儀式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羅城鄉花燈儀式
羅城鄉的花燈習俗來源于農耕時代文化。(3)花燈寄托著羅城鄉期待風調雨順、多子多福、社會繁榮的美好愿望。當地民間流傳一個故事:某男子到了娶親年紀卻一直沒有娶親,其父在元宵花燈會的時候取了一個花燈回家,第二年該男子的婚事得到解決。可見花燈在羅城鄉鄉民的意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羅城鄉元宵花燈會的內容非常豐富,總的來說,羅城鄉的花燈習俗分為三步:第一為請燈,第二為上燈,第三是暖燈。
(一)請燈
在燈會前,要定制花燈并放在一個門面較氣派的店鋪里,燈會前要請花燈。羅城鄉會在固定的日期(正月十四)接花燈。請燈的隊伍來到事先存放花燈的地方,先由一個德高望重的人說幾句吉祥話,然后開始放鞭炮和打鑼鼓。在熱鬧的氛圍中,接燈人扛起花燈,向村里出發。在回村的過程中,鞭炮聲和鑼鼓聲不會停止,當花燈隊伍到達某戶人家門口時,每家每戶會將準備好鞭炮點燃,這一過程也稱“迎燈”。當接燈隊伍到達祖屋時,會有提前準備好的接燈人在屋外迎接,同時鞭炮和鑼鼓聲響起,事先守著迎接燈的鄉民們會跟隨著一起進入祖屋,圍繞花燈轉一圈,然后快步回家,期待將福氣和吉祥帶回家。花燈被放在祖屋大堂的一張八仙桌上,接燈隊伍繞花燈一圈后,跨出祖屋大門開始參神,并進行一定表演。屆時也會將花燈進行一定裝飾,在花燈下面系一塊紅綢,并寫上“百子千孫”“狀元及第”等吉利字樣。
(二)上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開始正式的上燈,活動一般選在各村的祠堂。在上燈之前,前一年家里有新生兒的家庭會在花燈里面系上彩帶、大蔥和大蒜等東西,寓意新生兒前程似錦、聰明好學等;再在花燈上蓋上實現事先準備好的燈聯,燈聯的內容大多是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然后點亮花燈,祈禱連年風調雨順、子孫興旺。這些工作完畢后,獅隊開始表演,鑼鼓聲響起。表演結束后,全屋群眾一起拜祖,貢品是燈會負責人準備好的,接著用燈繩將花燈綁好,讓群眾安靜下來,指向祖先牌位,念道:“忠孝留芳千千世,詩書傳家萬萬年。”然后大喊“高升”,綁好的花燈會在大家的注視和笑聲中緩緩升起,懸掛于祠堂中央大梁之上。晚上,鄉民們再次回到祠堂,在祠堂外的場壩上燃放煙花、放孔明燈,現在還會請戲班來村里表演,比如唱戲、演小品等,全部村民歡聚一堂。活動過后,全村人回到祠堂內,品嘗糕點和美酒,直到深夜才會回到自己家里。
(三)暖燈
在許多地方,暖燈也稱為化燈。(4)羅城鄉人們覺得“燒”和“化”字不吉利,因此稱為“暖燈”。“暖燈”儀式非常簡單。正月十六日早8點左右,燈會負責人點香燭、燒冥帛,謝過祖先和各路神明,將掛在祠堂大梁的花燈放下來,把上面的圖案剪下來,然后送給鄉里新出生的孩子作玩具留念,將剩余的竹框竹架抬到祠堂場壩一側用火燒掉即為結束。“暖燈”儀式的完成意味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活動正式結束,年輕人要回到城里務工,農民也要回到地里開始勞作。
羅城鄉花燈儀式意義
儀式來源于現實,也對現實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花燈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可通過統一的儀式來將其傳承,而社會演變過程中也會對這種感情有所依賴。羅城鄉通過一年一度元宵燈會活動,不僅增強了村民的集體歸屬感和認同感、表達和寄托了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傳承儀式中,實現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更新。
(一)增強集體歸屬感和認同感
花燈儀式是為了讓參與者保持一定的信心來面對真實環境,這如同在參加宗教儀式過程中,一同參與會帶來更多的親切感。在羅城鄉花燈儀式中,村民們集中到祠堂進行一系列儀式,通過跪拜、上香、觀賞等集體行為,一方面通過統一的儀式過程約束了觀燈者的行為;另一方面,羅城鄉燈會活動是從農耕時代一直傳承至今,在不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花燈儀式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而富有勃勃生機。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唯有春節期間可以回村與家人團聚,通過燈會,使得其感受到久違的鄉村文化和氛圍,增強對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表現和寄托人丁興旺愿望
據相關文獻記載顯示(5),花燈賞燈儀式過程中,通過燃放煙花和祈求增添新丁,來寓意新丁日后能成為人才,這也是人們通過花燈儀式所產生的派生需求,主要是滿足了人們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需求。而通常在花燈儀式過程中,常會伴隨著人的心理波動而產生一系列的行為變化。花燈儀式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也是為了將集體的文化進行傳承,可以說花燈因儀式而展演,從而不斷演變成一種社會實踐的記憶。“燈”作為求子意象,折射出的是對生命意識形態的呈現。求子即意味著希望人丁興旺。在傳統文化觀念中,家族的延續是需要有諸多男丁來得以傳承,因燈與丁諧音,因此常被作為固定儀式來宣教。即使在現代文化理念中,“求子”觀念依然在羅城鄉根深蒂固。求子的觀念和愿望常常暗含在具體儀式過程中。(6)譬如,羅城鄉暖燈儀式之前,將燈放置在較低處,方便小孩能夠搶到心儀的小禮物,像彩帶、刺繡、鏡子、小鼓等。一些未生育或沒男丁的婦女也會去搶禮物。而在放燈的環節,操燈者會將花燈與圍繞在燈旁的小孩子互動,場面極為熱鬧。燈俗兼含祈求其他多種吉祥如意之義,諸如祈求健康、長壽、發 財、升遷等,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
(三)維護社會秩序
從花燈儀式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固定的儀式維護一種社會秩序。在過去,許多儀式只能由男性來進行,女性只能打下手甚至只能看著,這維護的是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而在今天,男女平等意識已經大大加強,許多儀式也可以由女性來進行。花燈儀式與人們的觀念相結合,成為了一種社會規則,而作為羅城鄉的一員,每個村民都要去遵守這一規則,由此可見,花燈儀式還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意義。
(四)培育和傳承花燈文化
花燈儀式具有較為明顯的身體性,主要是以身體化的形式作為實踐。比如,在花燈儀式過程中,村民會通過身體的形式來表達傳統文化。這種以身體化的意識形態呈現出的信息作為一種記憶,可以很好地將其實踐成身體化意識。可見,花燈儀式是一個多樣的公共空間,其中涵蓋了宗教、文化、風俗等信息,而參與儀式的人可以以身體的形式來不斷實踐獲得相關知識,并不斷進行傳承和發展。
花燈作為一種極具民俗的活動,蘊含著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花燈與我國傳統的民俗大節元宵節互為融合,儀式也逐漸由嚴肅演變為更符合民眾內心期望,尤其是在娛樂性上逐漸增強。這種經過歷史長河所沉淀下來的花燈民俗逐漸成為一種選擇性記憶,被展演在現實生活環境之中,因此,花燈習俗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在當代鄉村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條件下,傳統的花燈藝術如何流傳和發展是羅城鄉需要面對的問題。
(作者陳蕾,研究生在讀,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民俗學專業節日民俗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純,高臺縣志[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435;
(2)周云水,儀式認同與民俗展演:花燈文化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4,35(09):48—54;
(3)廖宇,傳承人視角的田村花燈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8;
(4)趙心憲,重慶秀山花燈傳承保護十年學術研究的回顧——兼及中國花燈本體反思個案[J],民族學刊,2016,7(02):74—84+123—126;
(5)姚琳,“古藺花燈”的地域文化和儀式表演[J],藝術科技,2016,29(7):33;
(6)周杉杉,鄉土生活的重現:人類學視域下安順九溪花燈儀式中的文化展演[J],金田,2016,(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