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 ? 傳統模式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普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理論有余實踐不足、形式和內容較為刻板等,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教學水平的提升。而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后,其不僅具有高效、虛擬的突出特點,而且有助于課程教學拓展載體范圍、豐富表現形式。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實現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構建線下結合線上的立體教學模式,也需要延伸教學時空,提高實踐能力,突出課堂教學針對性,還需要兼顧藝術創作與信息技術,培養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 ? 環境藝術設計? ? 課程教學? ? 數字化時代? ? 轉型
引言:
所謂數字化,按照專業術語解釋就是復雜信息轉化為可量化的數字、數據,再將其建成恰當的數字模型、轉化為二進制代碼,從而可以導入計算機并集中處理。可見,數字化時代其實是信息化時代的別稱,是將真實世界的事物以數字方式轉化成虛擬世界可識別信號的過程。而數字化轉型則是在信息技術全面普及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勢所趨。這不僅說明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已經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也說明數字化轉型是傳統產業擺脫陳舊模式束縛、實現科學化與現代化發展的根本策略。
一、數字化時代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常見問題
在數字化時代來臨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的傳統教學,表現出來了多方面問題。
1.1理論有余實踐不足
很長時間以來,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與其他許多課程相同,采取的是教師講解理論、演示技巧的常規方式。雖然教師的講解與演示更加專業、嚴謹,然而也會同時存在理論有余實踐不足的缺陷。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必然將學生置于相對被動的客體地位,造成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時間寥寥無幾。
不僅如此,習慣于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往往培養出不少卷面上的高手,也就是擅長應付考試的學生不少,但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型人才稀缺。而這也是不少院校中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高分低能、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形式與內容較刻板
傳統模式下,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往往秩序井然,但規矩且沉默的狀態通常也意味著死氣沉沉。這不僅是由于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相對刻板機械,也緣于學生會在很短時間內喪失新鮮感和活躍的思維,只能被動等待教師提供標準答案。無疑,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既是滋養懶學、怠學思想的溫床,也會迫使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應付教師與考試。
作為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組成,環境藝術設計不僅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更不能缺少對環境因素的敏銳感知。然而體驗和感受卻很難通過沉悶刻板的課堂傳授給學生,反而會成為制約與束縛學生感知能力的繩索。
二、數字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主要特點
2.1高效
數字技術一經出現便在很短時間內得到眾多傳統行業認可,進而實現了全面普及與充分滲透。這充分說明數字化轉型順應了時代發展客觀需要,而提高效率則是這一技術最突出的特點,也是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原動力之一。
眾所周知,光速傳輸與海量存貯是數字信息技術區別于其他傳統技術的兩大核心要素,這使經過數字化轉換的信息處理速度與數量同時出現了指數級增長。許多傳統模式下需要耗費數小時乃至數天才能完成的信息收集整理或分析活動被壓縮到以秒計算,這使傳統行業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理,在諸如復制、粘貼、聯想或模糊處理等各種數字技術輔助下,藝術設計過程中大量機械重復的部分被機器分擔,設計人員只需要處理其中最核心、關鍵的部分。這便使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在內的各種設計活動大幅提速,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2.2虛擬
數字化狀態下,各種藝術設計產生的結果都只能借助信息終端才能得以展示,這些需要借助特殊載體的特點也是數字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又一主要特點,也就是虛擬性。
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或增強現實技術等更多前沿技術的幫助,數字化轉換后的設計作品愈發近似于真實世界的實物。然而相似畢竟不是等同。利用數字化進行的藝術設計固然獨樹一幟,但其虛擬性的本質特征不會消除,其仍然是經過數字技術處理后的虛擬產物。
三、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優勢
3.1拓展載體范圍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領域后,其課程教學進行數字化轉型最突出優勢之一就是能夠將藝術設計的載體范圍拓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傳統模式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往往只能利用平面和靜態的文字、圖片、照片等元素,視覺是教師與學生惟一使用的感官。而在數字化模式下,利用多媒體設備或網絡設施,這些課程便能實現文字、圖片、照片、音頻、視頻的綜合應用。教師與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視覺感受,還能通過聽覺乃至觸覺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
尤其是更加先進的可穿戴設備出現后,諸如頭戴式眼鏡營造出的虛擬現實場景更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些新型載體的出現都是數字化轉型后技術賦予教育的巨大優勢,也是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探索現代化發展方向的重要機遇和條件。
3.2豐富表現形式
在全面拓展載體的同時,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大優勢也會展現得淋漓盡致。那就是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傳統課堂教學上能夠展示素材不過是靜態實物,而數字化轉型后則能夠實現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的自由切換。不僅如此,包括照片、音視頻在內的眾多表達手段都可以應用在設計課程的各個環節。這顯然有助于環境藝術設計及其教學活動極大豐富表現形式。
不僅如此,利用系統內海量資源庫信息,數字化轉換后的教學還能進行真實疊加虛擬等前所未有的設計。時下不少互聯網企業嘗試利用機器深度學習后進行自主設計,其作品常常既有經典藝術作品的神韻,卻又能呈現出匪夷所思的效果。
四、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在數字化時代的轉型路徑
4.1構建線下結合線上的立體教學模式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性改造,但卻并非空穴來風式的空中樓閣,而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之上的推陳出新。也就是說,數字化轉型需要構建線下結合線上的立體教學模式,使傳統教學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措施與策略在技術支持下得以更加充分的放大、延伸。
比如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時,利用數字技術展示立體化的作品就是能夠事半功倍的方式。雖然傳統的透視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何謂三維空間,然而相較于數字技術的直觀,平面透視法顯然缺乏具象性和生動性。不僅如此,由于數字模型能夠隨心所欲進行360°旋轉,這更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立體畫面的差異性,也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重要措施。
又如組織學生討論作品或嘗試修改時,利用數字技術還能實現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各種分解或重構試驗。這種分解或重構不僅是對特定目標的優化,也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形式或種類的藝術設計手段,是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有益途徑。
4.2延伸教學時空,提高實踐能力,突出課堂教學針對性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創作格外強調“功夫在課外”。因此充裕的課后時間才是提高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陣地。不過傳統模式下學生課余時間的自學常常只能憑自覺性按圖索驥,而數字技術則能徹底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基于數字化轉型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能夠實現延伸教學時空,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并且突出課堂教學針對性。
比如利用數字平臺布置課后練習,或引導學生自主鑒賞經典作品,或嘗試優化、修改歷史作品等。這種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的多樣化操作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另一方面則能幫助學生發現潛在的缺失與不足,從而實現帶著問題進課堂的目的。這將極大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了學生被動、茫然地等待教師提供答案。
4.3兼顧藝術創作與信息技術,培養復合型人才
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數字化轉型顯然是藝術教育與互聯網信息處理技術的深度融合。這種轉型升級固然有利于加快藝術教育深化改革,卻也使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提升了技術門檻。因此,兼顧藝術創作與信息技術,培養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
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傳統模式下藝術教育的有限方案,而是需要結合數字化轉型的時代發展適當拓展教學領域、形式、內容,使學生在數字技術輔助教學環境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從事教育的教師也不能疏于學習。尤其是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期里,各種前所未有的數字技術手段層出不窮,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只有堅持主動學習,教師才能保持對技術的足夠敏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和熟練運用各種前沿手段。這也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在數字化時代加快轉型的重要措施和途徑。
五、結束語
在數字化時代進行數字化轉型不是迫于形勢的被動選擇,而是傳統行業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推陳出新的主動決策。即使是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也已經成為提升教學質與效的動力引擎。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固然在技術層面的表現更加直觀,然而其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的觸動才是最根本的價值。這一領域中的數字化轉型其實是利用技術解放思想,使藝術設計重新回歸以生為本的科學定位。利用數字技術解放人的雙手,讓人從事更多創造性勞動才是數字化轉型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最大的貢獻。
基于數字化轉型提供的便利條件,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和條件進行實踐操作,將書本所學切實應用于現實層面。這不僅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大舉措,也是基于數字化激發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根本轉變。而這也不僅僅是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提質增效的策略,也是藝術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綜合性人才、踐行素質教育改革戰略的必由之路。
參? 考? 文? 獻
[1]鄧尚.論數字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3):167-168.
[2]郭寧.數字技術與藝術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2019(6):232.
[3]周汀.淺析數字技術與藝術審美[J].信息化建設,2019(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