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玲


【摘要】? ?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日漸深入,教學的信息化,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跟隨時代的發展,隨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身份,從之前的簡單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信息化時代為學生服務的多重角色;教師也要跟隨信息化的步伐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運用更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自己的課堂。本文重在研究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的途徑和方法,并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例,通過教育案例來分析小學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 ? 信息技術? ? 小學數學? ? 融合? ? 應用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融合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是培養小學生抽象性思維向邏輯性思維發展的重要學科,在此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科知識、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的傳授活動,因而小學數學科目本身具有復雜性,對小學數學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現實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成績,為學生使用大量的、重復的題海戰術;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而輕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中過于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教師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對小學數學的教學進行相應的革新。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的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小學數學的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機遇,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具體的課程教學應該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在融合中共同創新發展,通過小學數學學科的教育信息化,以實現教育教學的品質化,以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在整個教與學過程中能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完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量與生活實際問題不相符的問題,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中的融合
2.1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備課方式
依托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出現的各種信息化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多渠道的備課選擇,在信息技術尚不發達之際,教師的備課只能通過教材及相應的輔導書籍,但是信息技術將教學教育資源放置于互聯網,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和相應的教學設備,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備課資源,資源可以是微視頻、圖片等,依托這些信息化時代的資源,讓教師的備課變得更加便利,也催促小學數學教師不斷提高自己備課能力,促使小學數學教師備好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的喜好和性格特點等,不斷提高自己的備課水平。小學數學的課件插入更加多元的因素,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2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教師學習主要通過紙質的書籍,而信息技術時代卻與傳統的時代不同,信息時代將很多學校的小學數學優質課和資料上傳至網絡,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學習不在局限于自己的書籍,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資料的共享和免費,讓小學數學教師的多元學習成為了新的可能。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優質課,學習小學數學新的教法和學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不斷創新,從而運用于自己的課堂,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學習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方便學習更新、更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為自己的壯大而學習。
2.3信息技術為教師突破重難點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產生的一系列新的成果,可以幫助小學數學教師突破課程內容的重難點,比如,當教師在實際的課程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在講解重難點遇到瓶頸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來突破重難點,微課會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也是知識消化理解的過程,對重難點的突破大有脾益。當然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產生的一系列新成果,都可以用于重難點的突破,比如電子白板,在講解計算題時,就可以充分運用。這些多樣化的成果,為教師突破重難點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2.4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家校溝通平臺
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交流平臺,這樣的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對面交流,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和家長通過QQ、微信等方式進行交流,也可以和學生通過這些方式進行交流,也可以和同事等進行交流,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自己的上課視頻錄制,并將自己的上課視頻上傳至班級群,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并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這些多樣化的交流平臺讓家校溝通更加便利。
2.5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反思平臺
信息技術提供的視頻錄制、直播回放等成果,讓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可以反復回放,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讓其他教師觀看視頻的方法,聽取其他數學教師專業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小學數學自己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自己的課堂,發現自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尋求解決方法;發現學生在聽課中的問題,并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確保今后的課堂能夠順利開展。以往教師的反思局限于書面反思,信息技術革新了傳統的教師反思方式,讓教師更加直面自己,讓小學數學教師自己與自己對話,讓教師的反思更加豐富化。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中的融合的課例分析
本文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角的度量》為例,來研究小學數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
3.1小學數學教師備課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學習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地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在最初的設計的教案中,本打算以圖片形式導入,但通過信息技術網絡,在課程導入的環節加上了童話故事,讓導入環節更具趣味性,學生更感興趣。在認識1°角的過程中,本來課件是用圖片來展示的,但此部分內容本就比較理解,所以,在這部分插入了一個微視頻,具體的教案如下:
3.2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體會角的度量工具,在大腦中建立什么是1°的基本概念。
能熟練運用量角器測量位于不同角度和位置的角。
在量角器的使用過程中能夠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掌握量角器的結構和功能,并掌握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夠積極參與到角的測量活動中,在不斷體驗角的測量過程中,獲得獲得學習的成功和喜悅。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量角器的具體認識,能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
教學難點:測量具體的角時能夠正確讀出度數。
3.教學準備:量角器、三角尺、多媒體課件、量角器的正確使用(微課)
4.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童話故事導入:在角的王國里,居住著許多許多的成員,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們正在森林中做游戲,大家玩得特別開心,但是突然一陣爭吵聲傳來,其中兩位成員在吵架,他們吵得面紅耳赤,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比大小,他們都覺得自己比較大,角1說:“我的一個角的邊長比你的長,所以我比你大。”但角2不服氣,“我的開口比你的大多了,邊長長也沒有用,我還是比你大。哈哈……”說完角2大笑了起來。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角1和角2誰說得對呢?
揭示上課的主題:角1和角2這么爭吵,那么就需要測量到底誰大,本節課我們就一起探討角的度量。
2)探究新知
1°角的產生
小組合作:用三角尺比角的大小。
小組展示測量的結果,展示自己測量的方法。
預設:用60°角量,∠1=60°,∠2=比60°角大,所以∠2大。
用30°角量,45°角量,∠1比45°角和30°角大,所以∠1大,用90°角量,∠2比90°角小很多,∠1比90°小一些,所以。∠2比∠1小。
質疑:用三角尺比較了相應角的大小,但是對于∠2和∠1具體的度數卻不知道,兩個角的度數相差多少,這應該怎么辦?
1°角的由來
需要知道角的大小,我們就要知道角的單位。
PPT課件展示,人們將圓平均分成360份,將其中1份所對的角作為度量角的單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這個單位就是度,記作1°。
修訂后插入了微課視頻,插入意圖:通過視頻播放,動畫演示,學生更容易理解此部分的內容。
認識量角器:
讓學生拿出量角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量角器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合作交流并展示交流結果。
教師課件展示相應的量角器。
學生:量角器是一個半圓形,被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個中心點,還有刻度。
學生實踐
用學生自帶的火柴擺放直角、30°角、60°角,150°角,并交流拜訪后的感想。(擺放不同的角時,一支火柴對準0°刻度線,另一條邊對準相應的刻度線,角的頂點一定要和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
學生:量角器將半圓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是1°,那么150份所對的角就是150°。
用量角器測量角度
思考:同學們剛剛用量角器擺好了相應的角,那么如何用量角器測量不同角的度數呢?
學生嘗試測量角,教師課件展示如何正確使用量角器。
(起初設計的依然是圖片,但是在備課之初,教師通過多種網絡渠道,通過觀看優質課視頻,修改了自己的設計,將這部分內容,分為兩部分,首先自己講解如何使用,然后用視頻再次展示,學生經過兩次講解,知識得到了鞏固)
學生獨立嘗試測量角的度數。
學生嘗試歸納測量角的一般步驟。
鞏固:
發放具體的題目,讓學生自行測量,教師循環檢查并對學生進行指導。
3.3家校溝通
教師在上《角的測量》之初,在釘釘班級中開通了直播,家長可以通過視頻直播,直接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也能徹底了解教師的上課內容和上課形式,并在對話框中,輸入了對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小學數學教師在下課之余,及時回復了家長的消息,更好地實現了家校溝通。
3.4教師反思
教師在上《角的測量》之初,將自己上課的視頻提前用釘釘錄制,并可以設置回放;邀請同科目的教師到課堂聽課,在課后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小學數學教師在課程結束之后,通過釘釘不斷回放自己的視頻,與自己的課堂實現了零距離的對話,并及時發現自己課堂中的問題,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實現了良好的課堂反思。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有效融合,已經成為了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在此過程中,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實現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自如。
參? 考? 文? 獻
[1]趙海明.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J].東西南北:教育,2017:274.
[2]姚振虎;.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1.
[3]趙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