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惠愛,李偉媚
(廣州市勤正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晚期腫瘤患者臨床護理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預防壓瘡,由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也就限制了身體活動度,同時放化療等治療方式,會降低患者的身體機能,還會影響食欲或進食能力,所以容易伴隨營養不良情況,進而提高壓瘡發生率。壓瘡形成后,創面不易愈合,還容易誘發感染,提高死亡率[1]。因此要有針對性、科學性的護理措施,循證護理就是備受認可的護理方法,本院已經將其應用到臨床中,并圍繞對壓瘡的預防作用進行了研究,內容如下。
從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晚期腫瘤患者中選出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皮膚完整、均無壓瘡,住院時長10-28天。遵照平行對照法的原則進行分組,分成各30例的兩個研究小組。觀察組患者年齡49-73歲,均值(61.52±4.16)歲,男患、女患各15例,腫瘤類型:6例大腸癌、9例胃癌、10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食管癌。參照組患者年齡50-74歲,均值(61.65±4.38)歲,男患、女患分別14例、16例,腫瘤類型:5例大腸癌、8例胃癌、11例肺癌、4例乳腺癌、2例食管癌。用統計學軟件處理兩個研究小組患者的數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統計學意義不成立。
給予30例參照組患者傳統護理方式,即:經常幫助翻身、清潔皮膚、更換衣物,如有需要更換氣墊床,并做好健康、生活、營養指導。
給予30例觀察組患者循證護理,方法如下:
1.2.1 問題確立
結合晚期腫瘤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問題分析,總結壓瘡形成的因素,主要危險因素有潮濕、摩擦力、剪切力、壓力等,還有循環不良、軟組織損耗、營養不良等。
1.2.2 循證支持
通過書籍查閱,或是在網站、CHKD期刊全文庫進行關鍵詞檢索,尋找國內外文獻資料、研究進展等,為總結的問題尋找證據支持。
1.2.3 證據評審
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對證據的可靠性、實用性、有效性進行評價,并將其與患者需求、臨床經驗等相結合,制定完善的護理策略。
1.2.4 護理策略
①防潮:如果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情況要積極治療,使用吸水棉墊,并做好皮膚清潔,保持皮膚干燥,如有需要留置導尿管。患者長時間成仰臥位,容易出汗,所以要將一側臀部用軟墊墊高,讓骶尾部通風,每次20-30分鐘,兩邊交替進行;此外,如果床單、衣服汗濕,要及時更換[2]。②減輕壓力:a.在患者呈半臥體位時,床頭搖高角度低于45°,呈仰臥位時,床頭搖高角度低于30°,最佳角度為5-30°,如果角度過大,患者容易滑動,提高骶骨剪切力,進而形成壓瘡。b.要每2小時為患者更換體位,并建立翻身卡,做好記錄,同時在身體空隙放置海綿墊或軟枕,以減輕壓力。c.自行制作簡易水袋,3L靜脈營養液袋用完后進行清洗消毒,再灌注1.5-2L清水,注水孔夾閉,表面包裹棉布或毛巾,放置在患者壓瘡易形成的骨突部位,并每2小時更換一次水袋位置;也可以使用一次性橡膠手冊制作簡易水袋,適合放置在足跟等面積較小的部位。d.密切關注患者的皮膚變好,如果局部皮膚發紅淤血,要每30-60分鐘更換一次體位,避免皮膚繼續受壓;還可以在局部貼德濕康敷料,更好的保護局部皮膚,增強皮膚抵抗力[3]。③心理護理:晚期腫瘤患者長伴隨焦躁、悲觀、情緒失落等不良情緒,情緒的波動一方面會增加應激反應,另一方面會降低患者依從性,提高壓瘡發生率。因此,要進行科學疏導,首先對患者和家屬展開健康教育,講解壓瘡的預防、危害、誘發因素等,以便在護理中能積極配合。另外,護理人員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保持溫和、真誠、熱情的態度,多關系和安慰患者,并鼓勵家屬陪伴、開導,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恢復良好的心態[4]。④營養支持:食物要以高礦物質、高維生素、高熱量、高蛋白為主,如果進食困難要增加營養支持,包括靜脈輸注高營養物質、輸血、補液等,增強身體機能,預防壓瘡形成、促進創面愈合。⑤壓瘡處理:如果患者已經形成壓瘡,以控制創面發展、促進愈合為主要護理內容,先進行徹底清創,之后張貼藻酸鹽敷料、泡沫類敷料、水膠體敷料等,讓創面與敷料密切接觸,加速愈合[5]。
①兩組晚期腫瘤患者均進行壓瘡程度分級,4級:皮膚受損面積大,可及支撐結構、骨頭、肌肉、筋膜,甚至露骨或肌肉,還伴隨潛行深洞瘺管、壞死組織、滲液。3級:不僅表皮受損,還累及真皮、皮下組織,主要是形狀不規則、低于皮膚的凹陷,不過沒有穿透筋膜,也沒有深入肌肉層,在傷口邊緣和基底部相連部位存在潛行凹洞,伴隨滲液、壞死組織,不過傷口基底部沒有疼痛感[6]。2級:損傷僅觸及表皮或真皮層,真皮以下未受損,可伴隨小淺坑、破皮或水皰,有疼痛感。1級:局部皮膚發紅,或是皮膚完好、指壓后紅印不會變白[7]。
②兩組晚期腫瘤患者均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價,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三個級別[8]。

表1 比較兩組晚期腫瘤患者壓瘡發生情況(n,%)

表2 比較兩組晚期腫瘤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n,%)
兩組均無發生4級壓瘡者;觀察組有2例1級者,發生率為6.67%,參照組共計8例發生壓瘡,分別為1-3級,發生率為26.67%,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見表1。
觀察組29例患者對護理滿意,總滿意率為96.67%;參照組有23例滿意,總滿意率為76.67%,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見表2。
晚期腫瘤患者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就是壓瘡,已經成為評估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目前臨床護理的重點。在預防性護理展開前要對患者做好綜合評估,再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法,加強前瞻性護理,以便用最少的資源,最大程度降低壓瘡發生率[8]。循證護理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護理方式,首先總結問題,再尋找可靠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將其作為證據進行護理措施制定,讓護理有依可循,進而給予患者最經濟、最合理、最有效的護理服務,降低護理的盲目性,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再實施過程中,通過增加營養,讓患者有均衡的營養攝入,壓瘡預防過程中有良好的物質保障;通過壓力、潮濕環境的改善,保持皮膚良好的狀態,減少受壓、摩擦力以及剪切力;此外,通過心理護理能幫助患者改善消極情緒,減輕應激反應、提高依從性,更好的控制和預防壓瘡。在本次研究中,30例觀察組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比應用傳統護理的參照組,壓瘡發生率低,護理總滿意率高,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提示,不同護理方法能取得不同的壓瘡預防效果,其中循證護理有科學依據作支持,更能滿足患者醫療需求,所以能有效減少壓瘡,同時還能讓患者對護理滿意。
綜上所述,給予晚期腫瘤患者循證護理有助于降低壓瘡發生率,還能改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值得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