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保增,馬福根
(清河縣中醫院,河北 清河)
結腸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在臨床較為多發,隨著人們生活和飲食的變化,近年來結腸癌發病人數逐漸增多[1]。若不及時采取治療干預,結腸癌會發生淋巴結轉移,危及生命安全?,F階段手術是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方式,傳統開腹手術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容易淋巴結轉移和復發,預后效果不佳[2]。因此尋找更為安全合理的治療方式,對提高生存率以及改善預后具有意義重大。本文將對傳統手術和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在結腸癌的療效展開討論。
以2017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5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病理檢查和影像學確診為結腸癌,同時排除其他惡性腫瘤、凝血系統異常、精神障礙等情況。按照手術方式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 例,對照組男49 例,女26 例;年齡42~73 歲,平均(57.49±2.48)歲;在分化程度上其中31 例為低分化、26例為中分化、18 例為高分化;在Dukes 分期上,其中A 期20例、B 期24 例、C 期31 例。實驗組男47 例,女28 例;年齡40~75 歲,平均(57.62±2.33)歲;在分化程度上其中33 例為低分化、27 例為中分化、15 例為高分化;在Dukes 分期上,其中A 期19 例、B 期26 例、C 期30 例。所有知情研究并簽署協議書,對比基本信息兩組患者差異較小(P>0.05),存在可比性。
全部患者術前接受對癥治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做好胃腸準備,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完善相關檢查,禁食禁水。對照行組傳統結腸切除術,在腹直肌做出一條切口使結腸良好顯露,在回腸末端將系膜劃開,并對結腸右側、結腸靜脈等進行分離,實施結扎、切斷處理。隨后打開結腸外側腹膜,對結腸肝曲進行分離。然后將胃結腸右側韌帶劃開,對橫結腸右端進行分離,閉合結腸系膜,徹底清除標本,逐層縫合切口。
實驗組實施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具體為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協助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在右腹部做出一條切口切開腹壁,遵循無瘤操作標準。然后結扎橫結腸以及回結腸末端,在封閉腔內置入腫瘤,從兩端將30 mg/kg 5-FU 分別注入。同時從內向外分離大網膜,達到右端后停止,隨后結扎血管,將幽門下區淋巴結徹底清理干凈。將結腸根部系膜進行分離,并實施解剖,切開側壁腹膜分離筋膜,游離至肛提肌水平。行結腸吻合術,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①調查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相關指標情況。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盆腔感染、吻合不良、淋巴結轉移。
由調查結果得知,在淋巴結清掃數目上,兩組差異較?。≒>0.05);實驗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由調查結果看出,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n(%)]
結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主要發生于結腸粘膜上皮。疾病初期無顯著癥狀,待確診時大部分患者已進入后期階段,增加手術難度[3]。目前主要通過手術治療結腸癌,具有一定療效。研究發現淋巴結轉移和復發是導致手術失敗的原因,因此徹底清理第三站淋巴結是右半結腸切除術成功的重要環節[4]。常規右半結腸切除術由兩種步驟,其中一種是無瘤操作方法,術中避免接觸腫瘤,但操作者由于擔心大出血,通常未清理第三站淋巴結,手術風險較大[5]。另一種方法先切開優結腸外側腹膜,再提起腫瘤,最后切斷血管支,但該方式無法保證結扎在血管根部[6]。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對傳統右半結腸切除術不斷完善優化,提出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該術式按照淋巴結清掃方向可分為逆行清掃和順行清掃,而后者是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的主要方式。相較于傳統手術更加符合無瘤操作操作要求[7]。有效降低腫瘤轉移幾率。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繼續沿用傳統手術從內至外的操作原則,首先分離血管,再切除腫瘤,能夠最大程度防止腫瘤細胞進入血液發生轉移[8]。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行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從結果看出實驗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該術式在游離十二指腸時,操作者使用左手對系膜上靜脈根部血管進行控制,從而減少出血量。兩組患者在淋巴結清掃數目上無明顯差異差異,表明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同樣具有良好的根治療效。實驗組并發癥發生例數明顯更少,說明該術式有利于控制術后并發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對結腸癌患者創傷更小,術后身體康復更快,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經濟負擔,同時術后并發癥較少,預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