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元,韋坤璇,盧 曉,黃振光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是一項長期性工作,也是各個國家都面臨的共同問題[1]。藥品短缺已成為全球性醫療衛生問題,其不僅會延緩醫療程序、降低醫療質量,還可能導致用藥錯誤、醫療事故的發生,可對患者造成直接損害[2]。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公布〈廣西壯族自治區短缺藥品清單(第一期)〉的通知》(桂衛藥政發〔2018〕1號)和《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桂衛藥政發〔2017〕5號),自治區公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短缺藥品清單(第一期)》,醫療機構要建立健全臨床用藥監測預警制度,改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更好地滿足人民健康和臨床合理用藥需求。醫院共有38個品規在短缺藥品清單內,針對該目錄內藥品實行PDCA管理。PDCA循環法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是一個不斷循環、持續改進、階梯上升的過程[3],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 和處理(Action) 4個環節。該方法近年來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且效果顯著[4-5]。本研究將通過醫院短缺藥品的管理,探討PDCA在短缺藥品管理中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本院藥學部常規管理模式時間段38種短缺藥品供應情況作為對照組,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時間段短缺藥品供應情況作為觀察組。
1.2方法
1.2.1管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管理方法;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法,具體如下。
1.2.1.1計劃階段 統計實施PDCA循環前一年內清單內藥品發生短缺的次數、藥品短缺時間,尋找原因并進行分析,見圖1。

圖1 短缺藥品原因分析魚骨圖
1.2.1.2實施階段 針對造成藥品短缺的原因制定相關應對措施:(1)收集有關短缺藥品信息,及時登錄短缺藥品直報系統和藥械集中采購平臺,上報短缺藥品相關信息,通過政府完善招采制度,監管生產原料短缺和價格不合理上漲等問題,協調儲備及定點生產一定量的短缺藥品,保障生產供應及臨床用藥需求。(2)要求相應生產企業將清單內藥品短缺信息告知醫院,包括短缺原因、短缺時間、恢復供應時間、缺貨范圍,以便醫院提前制定相關應對措施,對不按要求報送信息的企業,醫院可采取更換廠家或改用替代方案保障臨床用藥。(3)通過配送企業了解清單內藥品相關貨源情況,配送商對短缺藥品設立預警機制,出現藥品短缺時,配送企業應合理優化資源配置,配合醫院需求及時調配藥品。醫院對配送企業進行考核,對配送經常執行不到位的企業,按照考核結果,給以延期付款等處罰。(4)制定醫院短缺藥品管理方案和短缺藥品分級分類與替代使用技術方案,明確藥庫人員崗位職責。醫院藥庫人員負責收集短缺藥品相關信息,根據清單內藥品實際消耗量和藥品短缺持續時間,建立藥學部短缺藥品庫存預警機制,設立庫存上下限,合理制定采購計劃,增加采購周期。遇到清單內藥品出現短缺時,聯系相關的配送企業,讓其向醫院提供對應的品規目錄,如果有可替代的廠家可供選擇,則優先考慮質量層次較高、價格比較合理、貨源穩定的生產企業,及時向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報批。遇到在預警庫存界限內還未能找到貨源的情況時,應及時在自治區藥械采購平臺上報。二級庫管理人員根據藥房使用量設置藥房庫存預警,收集藥品短缺相關信息,合理領用調配藥品,保證各藥房供應;藥師進行處方點評和合理用藥指導,防止因不合理用藥造成的藥品浪費;定期對藥庫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破損、過期藥品及時處理,做到賬物相符。(5)加強與各臨床用藥科室的溝通,在醫院內部OA系統發布短缺藥品信息,或者通過建立藥學部與臨床用藥科室聯動的QQ群等信息平臺,把掌握到短缺藥品的動態信息及時通知到相關醫務人員,同時了解臨床用藥的需求,及時做出調整,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1.2.1.3檢查階段 根據制定的計劃,每3個月對短缺藥品管理效果進行檢查、分析和總結,找出管理中不足的地方,及時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
1.2.1.4處理階段 根據檢查結果召集短缺藥品管理人員開會討論,分析和討論在管理中發現的問題,放在下一個PDCA 循環中繼續改進處理。
1.2.2觀察指標 統計2組清單內藥品由生產、配送、使用環節引起缺藥的次數及缺藥持續時間。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庫建立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次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清單內藥品缺藥次數比較 觀察組因生產、配送、使用環節引起的缺藥次數分別為29、18、14次,均低于對照組(11、6、3 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919、5.816、6.634,P<0.05)。
2.22組清單內藥品缺藥持續時間比較 對照組因生產、配送、使用環節引起的缺藥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觀察組,見表1。

表1 2組清單內藥品缺藥持續時間比較[中位數(范圍),d]
目前,關于短缺藥品的整體研究而言呈現表面化特點,若想從根本上解決短缺藥品問題,需要從本質入手,深入研究[6]。盡早識別藥品短缺風險信號、預防和控制短缺風險,是藥品短缺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則[7]。本研究經過分析清單內藥品短缺的原因,從生產、配送、使用3個環節做出相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PDCA循環法不僅僅是實施1次,而是持續地進行,把上一個循環中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循環中,是一個階梯式循環上升的模式[8-9]。精細化地實施PDCA循環管理后,藥庫管理人員責任意識明顯增強,與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明顯增強,在庫存預警監測下制定合理采購計劃,發揮藥學團隊的專業知識,短缺藥品出現的次數明顯減少,藥品短缺的問題得到及時處理,縮短了缺藥時間,盡可能地避免了不必要的藥品短缺。如甲氧氯普胺片,在庫存預警下,與配送商進行溝通后,將配送商提供的短缺信息分析判斷,及時備貨,保障了臨床用藥需求。針對硝酸甘油價格上漲問題,醫院積極報相關部門備案,及時向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報批,有
效地避免了再次缺藥。解決藥品短缺管制體系的構建,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10],在短缺藥品價格沒有得到有效監控的背景下,單個醫療機構對短缺藥品的議價能力有限,在不同時間段藥品價格變化較大[11],這需要監管部門應用現代化信息監測系統,科學有效地監測短缺藥品的信息,并及時把預警信息發布給醫療機構,并對貨源經常出現異常的藥品得到足量的儲備,保證藥品供應,穩定藥品價格。醫院藥學部門在遇到缺藥問題時,以患者為中心,通過運用藥學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療,加強短缺藥品預警,形成網絡化的信息監測,制定短缺藥品應急機制,盡量減輕因藥品短缺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對短缺藥品清單實施PDCA循環管理后,能夠降低短缺藥品的發生頻次,縮短缺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