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劉國棟,李蓓蓓,毛惠杰,郭 云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一醫院婦產科,湖北 襄陽 441003)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β屬的冠狀病毒,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肌痛和腹瀉等癥狀。COVID-19作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2]。
早孕終止妊娠手術在平時屬常規計劃生育手術,完善相關術前檢查,門診人工流產手術室即可完成。終止早期妊娠的手術屬限期手術,擬終止妊娠的女性不宜因外界因素等待過久,以避免孕周增加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風險[3]。并且,稽留流產、難免流產、不全流產大出血、子宮瘢痕部位妊娠都需及時終止妊娠,避免大出血、感染風險。在COVID-19疫情嚴峻的情況下,為保證終止早期妊娠過程順利、規范、安全地進行,本院實行以下管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20年2月1日至3月1日本院婦產科門診共接診宮內早孕要求終止妊娠患者53例,除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或疑似感染者共4例送至定點醫院診治外,其余49例早孕者均在本院行終止妊娠治療。患者年齡19~43歲,平均(31.3±2.1)歲;停經時間40~61 d,平均(48.5±3.2)d;初次妊娠者5例,2次或2次以上妊娠者48例;其中稽留流產4例,瘢痕部位妊娠2例,不全流產大出血者1例,其余為普通宮內早孕患者。
1.2門診早孕患者管理
1.2.1就診管理 根據標準防護要求,門診醫生采取一級防護要求,佩戴醫用工作帽,帶外科口罩,穿工作服[4],要求就診患者均佩戴口罩。就診前登記患者姓名、身份證號、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并測量體溫。醫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讓患者填寫來院前14 d內有無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無接觸史,有無發熱、咳嗽、乏力、腹瀉、鼻塞、流涕癥狀,是否服用退熱藥、止咳藥,了解患者一般情況。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艾滋病、梅毒、乙肝抗體檢查,以及子宮附件超聲、心電圖檢查。男女雙方簽署胸部CT檢查知情同意告知書,行胸部CT檢查。接診的53例早孕者中,其中4例有咳嗽病史,血常規正常,胸部CT有毛玻璃樣改變,轉至COVID-19定點醫院進一步行病毒核酸檢測及治療。
1.2.2術中管理 采取超聲監測下無痛人工流產術,超聲科、麻醉科、婦產科醫護人員均按照要求做好防護,戴一次性手術帽、醫用外科口罩、護目面屏、穿一次性防滲手術衣、戴乳膠手套。手術采取丙泊酚靜脈麻醉。麻醉后給予患者一次性面罩吸氧,手術醫生按操作常規進行手術。超聲醫生經腹動態觀察手術過程,提示宮腔子宮內膜線清晰,無異常回聲,手術結束。
1.2.3術后管理 患者清醒后,及時佩戴口罩,扶至觀察室休息,告知術后注意事項,給予口服抗生素3 d,手術醫生加患者微信,術后1 d進行微信隨訪,詢問有無發熱、咳嗽癥狀及腹痛、陰道出血是否干凈。
1.2.4環境管理 計劃生育門診診室房間加強通風,至少每天上、下午各通風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5],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計劃生育手術室由專職洗消人員按照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的順序使用過氧乙酸噴霧消毒器進行空氣消毒(按照2.5 m層高空間,50~150 mL/m2的空間消毒量進行)。地面、醫療設備等物體表面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保留30 min后再用清水擦拭[6]。所有消毒產品符合國家衛生健康部門管理要求。
1.3住院早孕患者管理 住院早孕患者管理包括稽留流產、瘢痕部位妊娠、不全流產大出血患者。病區設置過渡病房,過渡病房為病區內相對獨立區域的病房。進入這一區域的醫護人員先在緩沖區域穿戴防護裝備,再進入過渡病房,為患者治療。過渡病房的患者單人單間,要求每天對患者及陪護監測體溫,固定陪護一人,陪護需要進行血常規及胸部CT檢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3 d后患者及陪護都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跡象,再由過渡病房轉至普通病房,并對過渡病房進行終末消毒。手術在麻醉科負壓手術間進行,醫護人員戴手術帽和醫用外科口罩,穿手術衣和隔離衣,戴乳膠手套。麻醉師加戴防護面屏。
49例在本院治療的宮內早孕者均經過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并及時進行了終止妊娠手術,術后10 d微信隨訪,無一例患者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癥狀,且未出現手術相關并發癥。醫護人員精神和健康狀態良好。
人工流產是因意外妊娠、疾病等原因而采用人工方法終止妊娠,是避孕失敗的補救方法。一般在妊娠10周內終止妊娠較為適宜[7]。妊娠孕周較大時,子宮較大,收縮欠佳,出血量增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終止妊娠的時機尤為重要。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特殊時期,正常開展人工流產手術很有必要,但是患者來醫院就診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顧慮和擔憂;醫護人員擔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未如實告知疫區接觸史及相關病史,隱瞞病情,未及時發現,造成醫護人員感染及交叉感染。嚴格按照診療規范,及時有效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疑似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概率。
在診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做好防護是關鍵。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潛伏期1~14 d,多為3~7 d[1]。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1],醫務人員應強化標準預防措施的落實,根據醫療操作可能傳播的風險,做好個人防護、手衛生、門急診管理、環境通風及空氣消毒、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和醫療廢棄物管理等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醫院感染發生和醫院聚集性疫情出現。疫情前期,醫院積極組織醫護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實際操作考核,提高了醫護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技能。通過網絡、電視、通訊等設備多渠道獲取疫情信息,新型冠狀病毒對所有人群易感,近距離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科學防護可以有效避免感染。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更加認識到科學防護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本科室及醫院感控科加強督促檢查所屬人員做好防護,達到了零感染的目的。
同時,環境消毒尤為重要。新型冠狀病毒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飛沫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是有限的,但是飛沫沉降后有可能會污染接觸到的物體表面,在適宜環境中,新型冠狀病毒可存活。新型冠狀病毒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劑如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常規濃度即可將其滅活,但單純氯己定消毒劑無效;醫療器械、醫用織物和醫療廢物管理按甲類傳染病管理要求進行[8]。疫情期間需統籌安排科室人員,根據醫護人員的人數發放防護設備,確保醫護人員達到按要求防護的標準,同時為了緩解醫療防護物資相對緊缺的情況,加之疫情期間婦產科普通患者的收治工作減少,因此,科室每天安排值班醫護人員在崗,其他人員輪休,一方面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也確保其他人員得到足夠的休息,避免處于一種應激狀態,機體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危險[9]。
綜上所述,COVID-19疫情的暴發,對醫護人員的臨床工作、自我防護是一巨大挑戰。本科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流程,從教育培訓、制定診療流程、人員管理等方面著手,確保了醫護人員正常開展早孕終止妊娠的工作,也有效避免了醫護人員及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