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王麗君△,劉愛連,張維升,殷 路,劉鐵利,康建蘊
(1.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大連 116011;2.大連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性評價,最早由美國教育學家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提出,與總結性評價以提供最終分數來評價教學質量不同,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最終達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其核心要點是“反饋、鼓勵、指導”[1]。目前形成性評價在我國已經有應用于系統解剖學、人體生理學、內科護理學、循證醫學、醫學統計學和外科實習等教學實踐中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影像學教學中參與較少[2-6]。醫學影像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學生在理論授課之后進入的實踐教學階段是其未來邁入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工作的重要過渡階段,因此有必要結合形成性評價和醫學影像學教育的特點,探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應用價值。
醫學影像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醫學成像技術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醫學學科。醫學影像學實習階段的實踐教學是對其多門學科的理論教學(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內外婦兒等多門學科)與醫學影像診斷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階段,是未來進入真正臨床影像診斷的關鍵時期和必經之路,既是既往學習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對學生醫德醫風、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培訓的重要階段[5]。
長期以來,終結性評價主導著醫學教學,這類評價只是對教學效果的結論性評價,無法指出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以及為今后的教學指出方向,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提高崗位勝任力的培養存在欠缺。目前,傳統影像診斷實踐教學對崗位勝任力等的評價不足,嚴重滯后于目前臨床影像診斷快速發展及對具有綜合性影像人才需求的現狀[5-6]。單一的在臨床實踐中進行的“講課-實踐-考試”教學及總結性評價模式,缺乏靈活多變的多樣教學方式,對分析解決問題實踐能力的培養欠缺,使學生實踐中興趣、動力不足,因此,應對醫學影像診斷醫學生以培養臨床思維為核心,提高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全面培養考核[7-8]。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進展的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進行的評價,注重對學習過程的指導和改進,強調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旨在通過經常性的測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在形成性評價中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包括線上、線下的方式),評價的主體也多樣化,如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等。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特點,也是形成性評價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即通過不斷找到教育活動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提供信息反饋,以提高活動質量的評價[9-13]。
2.1形成性評價體系具體內容 依據醫學影像診斷實習教學的目標及任務,結合本教研室自身情況并發揮科室優勢,評價設定內容包括平時實習報告書寫評價(包括數量、質量)、學習筆記總結、階段性測試、實習階段理論課培訓表現、出科理論考試,以上內容分別占評價體系一定比例,合計100分。考核內容主要涵蓋學生平時早會診和講課活動出勤情況,日常工作情況(包括出勤、工作態度、溝通能力等)、影像診斷及臨床知識掌握及綜合運用情況、影像診斷分析與邏輯思維等。其中增加的形成性評價比例為50%,包括學生互評占5%,實習導師及指導教師評分占10%,學生網絡制作小筆記占5%,階段性考核占10%,工作量占20%;出科前的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25%。
2.2形成性評價具體實施步驟 (1)學生實習期間按照輪轉影像科的時間,分成小組,設置組導師,負責日常及實習工作、學習的指導教師。(2)小組學生完成影像科輪轉實習后,在出科前填寫實習小組互評表。(3)實習導師和輪轉期間指導教師根據學生日常表現給予綜合評定。(4)科室定期組織對影像診斷實習學生進行授課,著重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BL)、以臨床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BL)、小組合作學習(TBL)為主,并適時結合討論、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完成實習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記錄學生參與情況評分,學生對教師打分、反饋。(5)學生日常完成小筆記,組導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筆記討論,并把筆記書寫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6)定期(第4周)學生填寫教師(包括組導師)評價表,把學生反饋情況及時與相應教師溝通。(7)實習中期進行網上病例考核,具體情況反饋給相應導師,導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教學調整。(8)所有學生完成實習后,統一進行理論及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主要為閱片考核,考查學生實際讀片及報告能力。
2.3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改進和完善 融入PBL、CBL、TBL及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及醫學影像信息系統(PACS)、微信等網絡技術平臺的應用,將學生進行分組,預先布置討論病例,課上以學生為中心采取問題剖析、案例分析的形式豐富培訓課堂內容。設立實習小組組導師制,建立微信群,保證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受限制,發揮“導師制”作用,有助于“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充分利用基于微信平臺的階段性測試平臺,實習中期對學生通過病例分析的方式進行考核,利用網絡平臺要求學生完成小筆記,并與大家分享,教師需及時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信息,科學合理地分析、改進并在下一階段實施,形成“反饋-分析整改-實施-再反饋”良性循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及時對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加以改進和完善,在健全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下,逐步探索簡便、科學、有效的影像實習教學模式及評估方式,如在學生初寫影像報告時,教師作為審核醫師應全程跟蹤評價并及時指導反饋,通過“一對一、一對四”等“小班授課”的方式可以使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意見反饋實時結合,促使學生自我提高,通過不斷優化學習方法,從而實現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目的。面向在臨床實習階段的影像診斷學生,指導教師可參考臨床科室采用的SOAP評價量表進行指標上的修改和補充,以期更好地完成形成性評價的考核。
2.4形成性評價的效果檢驗 利用形成性評價體系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正確認識自己,既能學習影像診斷知識,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獲得培養融入團隊意識、醫德醫風等崗位勝任力的能力,為今后的繼續深造打好基礎。與此同時,學生對教師的反饋又可以促進教師及時了解在教學中的不足,實時改進調整,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最終,通過師生間良性互動建立有效的反饋和激勵機制,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主動性,對學生的培養達到真正的“授之以漁”,從而提高實習教學質量。近5年本教研室在保留了既往部分傳統的總結性評價指標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形成性評價指標和方案,完成了對醫學影像診斷專業本科實習階段在本科室的學習評價,歷屆學生的整體實習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
在形成性評價的運用過程中,作者也發現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需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評價方法和內容。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去偽存真”,確保形成性評價的有效性和準確性。(2)需要提高師資力量和激發教學熱情。形成性評價是學習過程的評價,“反饋、鼓勵、指導”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的支持,實習教學的指導教師主要為臨床一線醫生,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同時要完成帶教工作,勢必額外付出精力和時間,對教師實習帶教工作的鼓勵和獎懲制度也需要完善和改進。(3)重視學生的反饋和學情分析,每個學生的自身情況和掌握的知識體系不同,學習的主動性表現不一,通過形成性評價希望達到“鼓勵”和“揚長避短”的效果,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和難題。
在醫學影像診斷專業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通過引入形成性評價,打破傳統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可充分實現臨床實踐中綜合理論知識的能力考察,同時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過程中,注重和諧人格等全面的素質教育,能夠充分真正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為崗位勝任力等全面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