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慧
【摘? ? 要】美食欄目在傳統電視節目中一直占據著較大的比重,擁有著比較穩定的受眾群體。但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美食欄目在內容、傳播方式、運營策略上都面臨著新的沖擊和挑戰,如何求變創新成為傳統美食欄目制作者的重要課題。央視科教頻道美食欄目《味道》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和新媒體技術,改版升級為全媒體節目,且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較高的關注度,實現了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美食欄目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美食欄目;創新發展
《味道》欄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CCTV-10)創辦的首檔美食文化探索類全媒體節目,是由央視科教頻道品牌特別節目改版升級而成的周播欄目,改版后已經播出190多期,在新媒體平臺上,《味道》的微博賬號粉絲量達到35.9萬,央視頻《味道》的播放量達到252.9萬,即使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這檔美食欄目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收視率和穩定的受眾群,可見其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本文以《味道》欄目為研究對象,就新媒體環境下美食欄目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加以探討。
一、編排策略創新:周播加輪播,培養用戶收視習慣
《味道》欄目在改版前是作為央視科教頻道的特別節目,采用季播的方式播出,改版后采用周播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在電視終端看到,央視網、央視頻等手機端也可以觀看,大屏跨小屏,滿足了不同終端用戶的觀看需求。
《味道》欄目在播出時間上也進行了調整,從以前的下午和深夜時段的季播調整為每周六、周日 18:54的周播,重播時間為次周周四 12:49、周五12:49,這樣周播加輪播的時段的調整,在最合適的時間將最合適的內容推薦給最需要的觀眾,也是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思維的體現。臨近飯點的時間段,觀眾打開電視或手機,坐在飯桌前觀看美食節目符合受眾需求和習慣,能夠刺激觀眾食欲以及獲得對生活的滿足感。首播和重播的時間與美食節目的定位相匹配,讓觀眾更加印象深刻,增強對于節目的記憶認知。
同時節目內容會根據具體播出時間進行提前編排,比如國慶、春節和暑假期間分別根據不同節日進行主題內容的策劃,推出了“中國節·有味道”“勞動節·有味道”“美味假期”“國慶節·有味道”等不同主題的節目,節目內容、氛圍也與節日關鍵詞、節日特色緊密結合,比如2020年春節期間的節目圍繞不同地區美味年俗展開,拍攝地點也布置得年味十足,節慶元素的添加,洋溢著過年喜悅的氛圍,內容和氛圍上營造節日的儀式感,也讓觀眾增加沉浸感和對節目的認同感。
二、創新傳播方式: 全媒體分發,定制化內容生產
《味道》欄目除了在電視平臺播出外,同時在微博、央視頻、央視網等多個新媒體平臺開通了賬號,并且根據不同互聯網平臺的風格、傳播特點、受眾群定制其發布的內容,從而達到精準傳播、有效傳播的目的。在微博上,對電視終端內容進行剪輯,發布的內容除了精彩的預告片之外,還將節目中精彩的片段提取出來,多在30秒-2分鐘之內,在視頻制作時加上顯眼的花字等特效,生動的配樂,網感化的標題,短平快的剪輯節奏,以滿足不同平臺受眾的需求。
此外多平臺發布多個內容產品,打造新媒體矩陣,形成了《一味一道》《去嘗鮮》等多版本新媒體視聽產品,電視終端主要是一集圍繞幾道地方美食的尋找和制作及品嘗過程展開的半小時紀錄片,而在新媒體平臺上,節目時長、內容節奏,剪輯風格都進行了調整。內容上分成“跟著味道去嘗鮮”“一味一道”“味道調查員學藝記”幾個版塊。《味道》微博主賬號主要發布節目的先導片、預告片、節目的精彩片段,主要是將節目的懸念拋出,激發觀眾好奇心,比如“撞臉外星人!長相奇特的跳跳魚,能跳還能跑?”等網感化標題,非常具有懸念感,而《一味一道》則主要展示味道調查員參與美食制作的過程,兼具體驗感和代入感。截至2020年12月,味道微博的《一味一道》合集播放量達到61.6萬。《去嘗鮮》合集主要是對美食的介紹,以科普形式展現,起到解惑的作用,對于拋出的懸念予以解釋,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味道調查員學藝記》則是創新性地采取VLOG的形式記錄了味道調查員和美食制作者體驗美食制作的過程花絮,其中不乏一些因為味道調查員沒有相關的制作經驗而鬧出笑話的畫面,真實而有趣,也使得沒有制作經驗的觀眾仿佛在場,跟隨味道調查員踏上探索美食之旅。
三、提升文化內涵:以美食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
《味道》以美食為載體,講述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不同于一般美食節目單純地講美食的探索與制作品嘗過程,而是通過一個個美食背后的故事折射出人文關懷。比如搭建儀式化的場景,每一集的最后都是味道調查員和美食制作者以及親人朋友圍坐在桌前幸福地品嘗著美食的畫面,這既是人們辛勤勞動后在美食中獲得慰藉的寫照,也是人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這一溫馨場景的構建無疑發揮了濃厚的療愈作用。
而對于節目本身來說,美食是載體,但主體始終是人的生活,人類美好的情感。如《美味和田》一期節目中,提到烤羊肉串這道美食時,并不只是單純地講述烤羊肉制作過程,同時向觀眾講述了食物背后的溫情故事,簡簡單單的羊肉串對于制作者艾力來說不是簡單的營生,而是有著特別的意義,艾力的妻子就是因為他的烤羊肉串和他結識,勤勞善良的艾力通過賣羊肉串供弟弟上了大學。而艾力為了慶祝弟弟考上大學,決定在沙漠舉辦一場盛大的烤肉聚會,感謝幫助過自己的親朋好友。小小的羊肉串不再是一道單純的食物,而是人類各種美好情感的見證和鏈接。
美味的背后不僅僅是對于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有著對于美食文化的堅守與創新。以牛肉面出名的甘肅蘭州,當地人不僅保留了傳統的面食制作技藝,同時在面條的形狀與口感上加以創新,九種面形為食客提供了更多選擇,也滿足了不同食客的需求。小小的餃子雖然看似普通,但在西安巧匠手上卻能夠成就精美的一桌“荷塘月色”,讓人不舍品嘗。《味道》節目的背后體現的不僅是傳統美食的味美物豐,更是古往今來人們的智慧和勤勞的寫照,是對美食制作者的匠心和對食物鉆研精神的褒獎。《味道》節目的每集開頭,通過畫外音解說的方式介紹當地的環境,這不僅是美食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是美食形成的密碼,每個地區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造就了種類繁多且各具特色的美食,不僅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共識和人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更彰顯出我們對中國具有深厚底蘊的美食文化的自信,講好中華美食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組成部分。
四、創新表達形式:通過精美的視聽語言,將味覺視聽化
《味道》作為一檔美食節目,自然重在對味道的品鑒,但味覺感受如何通過精美的視聽語言表達則是對制作者的考驗。《味道》欄目注重視聽語言,通過簡明的畫面凸顯美食主體,同時注重對食物制作精彩瞬間的拍攝,比如采用特寫鏡頭拍攝剛出爐的食物,熱氣騰騰的畫面,營造溫暖的氛圍,體現出煙火氣,富有人情味。
對于美食的背景采用全景鏡頭和航拍鏡頭,將美食背后的地理環境充分展現出來,比如講述安吉的“竹子菜”時,配以安吉茂密無垠的竹林竹海的航拍鏡頭、當地特色的“竹葉龍”表演的全景航拍鏡頭,解釋當地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竹文化美食。在拍攝竹蓀的生長過程時使用了延時攝影鏡頭,讓觀眾感受到食材得來的不易。除此之外,節目在配樂上以輕松歡快的風格為主,展現出對美食的溫情、敬畏和享受。同期聲如翻騰的咕噥聲、人們喝湯時發出的咂嘴聲以及食客們品嘗美食的享受與閑適的姿態,細微的表情動作都被攝像頭一一捕捉到,成為呈現美食味道的形象生動的語言。
五、節目模式創新:體驗式參與+ 去都市化場景選擇
《味道》與其他節目的不同在于其節目模式的創新和敘事模式的創新,《味道》是美食欄目中較早采用“美食+紀錄片+真人秀”方式的,引入“味道調查員”的角色,通過“味道調查員”對美食的調查過程來推動節目的敘事進程。對于美食的尋找,美食的制作和品嘗構成了一道菜的“調查脈絡”,但是味道調查員不同于一般擁有全知視角的主持人,而是像一個來到陌生城市的美食家,更多時候是作為一個體驗者的身份,陌生的環境、新奇的體驗,這種陌生化的設置,構成了節目中不間斷的看點。在美食節目中這種陌生化手法的使用起到增強戲劇性,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作用。陌生化的條件設置,讓觀眾對味道調查員能否順利完成任務產生好奇,吸引觀眾觀看。味道調查員去街頭尋找美食,發現美食,參與美食的制作過程,同時能夠站在觀眾角度對于不懂和好奇的地方提問,滿足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求知欲。
與大多數美食節目動輒扎堆大飯店,尋找五星級廚師來制作美食不同,《味道》在拍攝場地的選擇上則盡可能地避開了繁華的都市和商業氣息濃厚的商業街,而是盡可能選擇在寧靜的村莊和鄉野城鎮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眾心理上放松的要求,符合當下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和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受眾追求慢節奏生活體驗的訴求,而原生態的鄉間生活、新奇的美食體驗則起到了一定的心理補償功能,觀眾在觀看時將自己代入,去享受這種返璞歸真的慢節奏生活,從而達到心理療愈的作用。同時節目組也注重尋找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風光,輔之以生動有趣的體驗環節,充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美食制作者也選取普通的勞動者,他們不善言辭但對于美食制作的技藝了然于胸,熟練地指導和幫助味道調查員烹飪出最美的味道,讓人感覺十分親近和真實。
結語
《味道》欄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積極創新求變,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從編排策略、節目模式、內容形式、傳播策略都加以創新,歸根結底是創作思維的轉變,從受眾角度出發,了解和滿足受眾的需求,這也是傳統美食節目創新和發展的應有之義。
注釋:
[1]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