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伊正君 ,付玉榮 ,2
(1.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2.濰坊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研究生教育是為國家輸送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教育質量非常關鍵。然而,與國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國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尤為突出。因此,《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把激勵創新作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醫學研究生作為人類健康事業的繼承者和開創者,理應富有創新精神和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首要負責人。《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導師要培養研究生學術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導師的素質息息相關。根據林卓清等[1]構建的臨床醫學研究生導師崗位勝任力評價體系,筆者設計了基于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導師素質現狀調查問卷,內容兼顧了導師的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本文以3所醫學院校為研究主體,從在校碩士研究生的角度出發,以調查問卷和現場訪談形式了解導師的素質現狀,找出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對有效提升醫學研究生的創新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以3所地方醫學院校的在讀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90份,回收277份,有效回收率為95.5%。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通過文獻綜述、組內討論、專家咨詢等方法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從導師的學術水平、學科動態把握能力、指導能力等方面對其素質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價。問卷回收后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處理,結果以百分比表示。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醫學專業的一大特點,這就要求導師具有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不僅包括完備精深的本專業知識,還包括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學歷水平是現階段衡量導師的一個重要指標,能有效體現其知識素質。調查發現,49.5%的導師擁有博士學歷,高學歷、高職稱的導師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學生的青睞,符合山東各高校導師隊伍水平的調查結果[2],然而尚有11.9%的導師僅擁有本科學歷。91.0%的研究生認為導師的專業知識比較精深,能滿足自身的知識需求,其余學生對導師的知識素質現狀并不滿意。因此,部分導師的學歷水平和知識素質急需提升(見表1)。
表1 研究生對導師專業知識素質和學術英語能力的評價
時代發展使信息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高等教育已經趨向國際化。學術英語是各個國家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成果和思維的重要載體,也是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方式[3]。對于導師來說,無論是閱讀英文文獻、撰寫高質量的SCI論文還是參加重要的學術交流會議,學術英語都是必備的能力。良好的學術英語能力有助于開闊導師的國際化視野,從而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55.6%的被調查者認為導師的學術英語水平能達到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地步,40.8%的認為導師可以閱讀學術英語資料并撰寫英文論文,3.6%的認為導師的英語水平較差,難以滿足學術要求。由此可見,學術英語能力也是導師需要提高的重要能力(見表1)。
碩士研究生教育有其獨特性,碩士生在年齡、心理狀態、對自身發展的期望值等各個方面不同于本科生和博士生,而且國家和社會期盼著高校輸送的是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而不是只會死記硬背、執行命令的“書呆子”,所以,導師應該熟悉碩士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導師要以“導”為主,引導研究生學習、思考,而不是填鴨式地灌輸。調查顯示,91.7%的研究生認為導師熟悉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而8.3%的認為導師的教育教學理論難以滿足教學需要(見表2)。
導師的指導能力與研究生教育質量高度相關[4]。本文將導師指導研究生課題的開展、課題小組內文獻匯報頻次及效果、組織研究生參加學術報告的頻率作為導師指導能力的系統評價指標。41.5%的研究生的導師每周都會帶領本課題組成員進行醫學文獻研讀,而高達20.9%的研究生的導師很少組織文獻匯報。在文獻匯報過程中,近50%的研究生會與導師、同學積極探討,同時,導師做出總結,全程師生互動良好,并且研究生認為自身英語能力和文獻應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利于科研活動的開展。91.7%的研究生會參與導師的課題,其中61.4%的遇到問題會以各種方式隨時與導師交流,導師也會提供相應的有效指導;13.0%的研究生每周與導師交流一次;17.3%的研究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一次;8.3%的研究生不會參與導師的課題,與導師的交流也非常少。13.7%的研究生從未參加過學術交流會議(見表2)。調查發現,醫學研究生導師的指導能力堪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來提升。
表2 研究生對導師教育教學理論和指導能力的評價
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導師學術造詣的主要體現,導師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相互交織、息息相關的。導師科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自身榮譽獎勵的多少、學術地位的高低和機會資源的優劣,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其創新能力的高低[5]。若導師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科研素質比較薄弱,那么研究生培養質量可想而知。45.9%的研究生認為導師科研能力非常強,54.9%的認為導師具有創新思維,能積極進行創新實踐;而2.5%左右的學生認為導師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薄弱,日常工作中也很少進行創新實踐(見表3)。以上結果說明,現階段部分醫學研究生導師的學術造詣還需要提升。
導師作為課題組的先鋒,必須站在學科前沿的高度,時刻關注本學科的發展動態,提高專業敏感性,這既有利于學習先進的思維、方法和技術,找到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又能避免重復別人已經做過的研究,從而防止精力和資源的浪費[6]。60.7%的研究生的導師學科動態把握能力非常強,每天都會通過閱讀國內外最新醫學文獻來了解學科動態,而11.5%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對學科前沿動態把握能力一般甚至較弱(見表3)。
表3 研究生對導師學術造詣和學科動態把握能力的評價
同時,筆者也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僅有約46%的研究生非常滿意。綜上所述,基于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導師各方面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亟待提升。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導師的素質并不能完全滿足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應該采取相應措施來提升導師的素質,可以考慮從改進遴選制度、完善管理和培訓制度、健全評價體系等多種途徑入手(見圖1)。
圖1 醫學研究生導師素質提升策略
醫學院校在遴選碩士研究生導師過程中,應該摒棄傳統唯學歷、唯科研論,堅持政治和業務全面考察、教學與科研并重,將專業素質、師德師風、學術造詣、指導能力等隱性能力全部納入導師準入體系。可以通過無記名問卷調查、投票和現場座談方式全面了解候選導師的綜合素質,無論哪一項條件不滿足,都應該取消其候選資格。同時,學校應該明確導師在研究生各個階段應該履行的職責,并要求候選導師深刻理解職責內涵,這樣不僅可以為導師指導提供依據,也為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保駕護航[7]。
高校應該對導師實行全程監督與管理,以杜絕導師滋生一勞永逸的懶散念頭。可以引入市場選擇與淘汰機制[8],取消導師終身制,實行導師續聘制度。對于續聘導師,應該考察聘期內的科研工作和指導研究生情況,再決定是否續聘;對于規定時間內無科研成果和科研課題、對研究生管理不盡職盡責的導師,考慮取消其導師資格;在聘期內出現學術不端或不良師德師風問題的導師,實行一票否決制。
在當前高校績效考核過程中,應把創新納入導師考核評價體系。而創新的成功與否,往往要經過數年乃至數十年的驗證。因此,應將短期反饋和長期隨訪的評估體系相結合。高校可以制訂在校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和畢業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在校生創新能力評價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科細分評價標準,建立基礎醫學以及內、外、婦、兒等二級學科的評價指標;畢業生創新能力評價可以針對不同的用人單位來設置評價細則,并將網絡調查問卷發送到各用人單位[9]。短期和長期評價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導師的責任心。值得注意的是,將創新納入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體系,就應同時制定必要的激勵機制。
高校應制定導師崗前培訓制度,規定導師上崗前必須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崗前培訓。導師到崗后的培養機制也必須建立起來,針對導師的多元化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比如,聘請國內外著名教育專家開講座和現場教學等,分批次安排研究生導師進行學習,豐富教育教學理論,增強溝通交流能力,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從而使指導能力得到提升[10]。此外,高校可以安排研究生導師特別是新晉導師,前往高水平院校或科研院所進行交流訪學,有效提升學術水平。在時間安排上,可以根據教學及科研計劃,實行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訓相結合。行之有效的培訓制度可以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發達的通信和網絡技術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研究生和導師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高新技術為科學研究創造便利條件。經過長時間的深度思考,創新的靈感可能瞬間產生,這就需要研究生及時與導師、同學溝通交流,微信、QQ、郵箱等通信工具可以消除時空障礙,使實時交流成為可能。多種交流方式既可以讓導師及時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動態,也可以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紐帶。導師可以建立研究生交流群或工作群,形成線上線下齊交流、共發展的良好態勢。同時,高校應該盡可能為學術交流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和交流經費報銷制度,鼓勵導師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議,拓寬視野,從而有效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培養是全方位、系統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不是簡單的教與學,其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在學生對創新的理解深度、認識高度不一致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專業、不同課題、不同環境,培養研究生自我創新能力,從而實現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