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一,翟向明
(濱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學分制是一種教育管理制度,它通過計算高等院校學生的學分,使學生滿足相應學校的學分標準,達到畢業要求[1]。我國作為教育大國,一直在積極進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學分制是絕大多數綜合院校的教學管理制度,高等醫學院校也開始推行學分制,但是醫學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推行學分制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本研究調查高等醫學院校在校生對學分制的認知情況,就影響學分制實施的因素進行分析,為推進高等醫學院校學分制提出建議。
本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濱州醫學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濟寧醫學院的在校生為研究對象,調查臨床醫學、醫學檢驗、預防醫學、公共事業管理、法學等專業的在校生。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25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38份,有效回收率為95.20%。
研究內容包括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的性別、年級、所在學校及所學專業等基本信息,研究內容為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制度的熟悉程度,選課過程和選課資源情況,對彈性學制的理解,對目前導師制的看法,對學校實行學分制進行教學管理的看法和認識。
調查對象中,男生79人(33.19%),女生159人(66.81%);醫學專業190人(79.83%),非醫學專業48人(20.17%);低年級(大一、大二)216人(90.76%),高年級(大三、大四)22人(9.24%)。
在對本專業培養方案的了解程度方面,僅有38人表示很了解(占15.97%),不了解的56人(占23.53%),其余為一般了解。對與學分制相關配套教學管理制度(涉及選課制度、學籍管理規定、重修管理制度等)的了解程度,有17.65%的人表示很熟悉,62.61%的人表示一般熟悉,19.74%的人表示不熟悉。對于獲取相關教學管理信息的途徑,86人(36.13%)通過學生手冊了解,74人(31.09%)通過教務處網站或公眾號發布的信息了解,其余14.28%的人通過所在學院和同學了解。
對于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64.71%的人認為是選修課數量太少不能滿足學習需求;49.58%的人認為是選修課程單一,內容陳舊,流于形式;47.90%的人認為課程安排集中,實踐技能類課程較少。
學生對目前醫學院校課程設置的建議中,占比最高的是建設好現有課程(71.01%),其次是多開設專業技能訓練課(68.49%),多開設選修課或講座(59.23%)。此外,要求增開社交、人文、禮儀相關課程的學生也較多(55.46%)。
對于學生選課的首要依據這個問題,占比最高的是“嚴格按照專業培養方案選課”,占54.20%;其次是“結合個人今后的發展方向或實用性選課”,占52.10%。此外,還有一部分人選擇容易獲得學分的課程,修滿學分即可(47.48%)或者根據選課系統課程剩余情況,有什么選什么(20.17%)。對于選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65.97%)認為“缺乏全面而專業的課程簡介,不知道所學內容是什么”是最大的問題,認為是“可選課程時間沖突”的人占60.50%,認為“課程設置中選修課程的比例較低,學生選課自主權受限”的人占51.26%,認為“對課程體系不了解,選課盲目跟從”的人占49.58%。對于跨專業選課的問題,大多數人(59.24%)認為沒有多余時間跨專業學習,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學校專業種類少,沒有自己想學的專業(39.08%),認為跨專業選課與本專業上課時間沖突的人占38.24%。
彈性學制是學分制的特點,但是研究發現,大多數醫學院校學生(60.08%)不贊同提前畢業,如果條件允許,有78.99%的人會選擇修讀雙學位或輔修第二專業。
調查顯示,有39.50%(94人)的學生所在學院設立了本科生導師制,其中55.32%的學生對導師制滿意。所在學院未設立導師制的學生中,有89.08%(118人)的學生迫切希望建立學分制下的導師制。實施導師制的目的在于方便學生進行學業規劃,為學生提供指導。
對于課程考核方案,很多學生認為存在一些問題,如成績構成偏重期末考核(58.40%),學分互認制度不完善(55.46%),學分積點作用不大(49.58%)。
學分制是大勢所趨,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學分制處于起步階段,部分人對學分制不了解,還停留在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上[2],對學分制存有一些誤解。醫學院校學分制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選課制度是學分制的核心。醫學院校目前存在選修課程較少、內容陳舊、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問題,原因在于醫學院校專業有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相對單一。另外,醫學專業知識邏輯性強,課程開設順序固定,實驗課多,實驗室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實驗室管理并不適合實施學分制。目前,高等醫學院院校仍采用傳統的學年制選課制度,學生每學期可選課程數量固定,選擇余地較小,并未真正實施學分制下的選課制度,不利于學分制發展[3]。
醫學院校的專業設置相比普通院校有一定特殊性。其中,四年制的彈性修業年限為3~5年,學業成績優異者可以提前一年畢業。例如,濱州醫學院四年制本科專業有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統計學、眼視光學、藥學,雖然專業較多,但學生人數、教學資源等與其他醫學專業存在較大差距。本科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專業彈性修業年限為5~8年,基本沒有提前畢業的可能性[4]。另外,醫學專業的實習與見習時間較長(濱州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是實習一年,見習一年),且實習、見習對人才培養意義重大。綜上所述,高等醫學院校的學分制彈性學制缺乏彈性,需要后期不斷實踐來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學分制的實施,年級輔導員制已不能滿足當前需要,班級導師制逐漸發揮作用[5]。本研究顯示,學生迫切希望建立導師制,以便對自己的學業規劃和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制定進行指導。班級導師制在學生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對學生學業影響較大。但是,研究顯示大部分學校并未真正建立班級導師制,少數已經建立班級導師制的學校也多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除此之外,教務管理體系不適合學分制,選課系統與學分制不匹配等問題也在醫學院校廣泛存在。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決定性因素。改變傳統教育思想是實施學分制的重要條件[6]。高等醫學院校學分制的實施,首先要打破傳統學年制的束縛,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都要認識到學分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從觀念的轉變做起,促進學分制實施。
醫學院校應加大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的投入,縮小與綜合性大學在教學資源方面的差距,建設與學分制配套的基礎設施、實驗場所、教學場地,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線上選修課程,增加選修課數量,滿足學分制下學生的選課需求。在區域范圍內與其他高校建立學分互認制度,資源共享,共同進步[7]。鼓勵教師參與教學改革,豐富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豐富學生課程學習內容,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培養模式。
班級導師制是實施學分制的保障。學校應滿足學生需求,建立并完善本科生班級導師制,明確導師職責,充分發揮導師在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學習課程內容中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發展。同時,學分制的實施,打破了原先的行政班級設置,給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增加了困難。學校應根據學分制的特點,從學校管理制度入手,明確各部門職能分工,提高效率,為學分制的深入推進建立保障體系。
總之,學分制的實施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完善的,醫學院校在學分制實施過程中,受專業、學科特點影響,具有一定特殊性,這就需要在借鑒其他綜合院校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結合醫學院校的特點,走出一條新時代高等醫學院校學分制改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