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戌嫻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教育為立國之本,人才為強國之基。與普通教育并駕齊驅的職業教育,不僅與普通教育同樣關注學生和教育,更是扎根企業與職業,著重于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人才。2019年1月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既體現出黨中央國務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2]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辦好職業教育的堅定決心,也在新時代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定位和新目標,強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切實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近年來,筆者所在城市無錫以創新藥物、智慧醫療以及健康服務產業等為主導方向,不斷優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境,全力做強生物醫藥產業園區。2019年,無錫高新區入圍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前20強和園區龍頭競爭力前10強,阿斯利康、藥明康德、紐迪希亞制藥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生物醫藥巨頭及中小企業在無錫生根發芽,周邊上海、蘇州和泰州等地區的醫藥產業同樣發展迅猛。飛速擴張的醫藥產業需要大量高素質醫藥專業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醫藥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十分廣闊。而企業對醫藥技能人才數量和質量的迫切需求以及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剛性需要,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改革創新的強烈要求,這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戰略部署不謀而合。
那么作為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如何做好自我建設以助推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呢?筆者認為應立足“三教”改革,用“匠心”打造品質課程。在我國技能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全社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而教師又何嘗不是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呢?教師必須擁有一顆純粹的“匠心”,嚴謹細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斷提升“匠藝”,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作品”精雕細琢,打造品質課程。
筆者所教的生物化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化學物質的組成、結構、功能、代謝規律及其在生命活動中重要作用的學科,融入生理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生物信息學等新理論和新技術,可應用于工、農、醫、藥以及生活等領域,是從事藥學研究、藥學服務、藥物研發和生產、藥品質量與安全控制等職業所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課程。但是本課程內容繁多、抽象難懂、邏輯性強,給基礎薄弱和學習能力欠佳的職校學生帶來困難。面臨重重挑戰,教師唯有堅守“匠心”,牢記育人使命,立足“三教”改革,方能把生物化學這顆“頑石”打造成學生愛不釋手的“美玉”。
教師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與源泉。職業院校教師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深刻把握和全面貫徹國家有關職業教育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依法履行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展現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職業素養。以堅定的信念、滿腔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投身熱愛的教育事業,愛生護生,教學相長,與學生共同進行知識積累和技能提升,弘揚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創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成效,勤學苦練,厚積薄發。
基因工程重組藥物、蛋白質工程藥物等越來越多的新型生化產品投入生產和使用,生物化學學科的成長促進了醫藥領域的產品更新、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作為生物化學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潛心鉆研,穩步提升專業水平。首先,可通過行業網站、學術期刊、專業培訓、企業實踐、學術交流、職業資格考試等渠道有效提升專業知識與技能。其次,可通過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社會服務、資源開發等途徑提高專業和學術水平。最后,還應積極承擔起科研任務,使學科知識與技術得到充分應用,為醫藥領域提供生產技術、質量控制、產品研發等專業服務。
職業學校辦得好不好主要看學生是否成人成才,專業教師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學生是否學懂弄通。教師應以培養實用型和創新型高素養醫藥技能人才為目標,對接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密切聯系生產、生活情境,綜合運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理實一體化、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仿真軟件、網絡學習平臺等,將線下課堂與線上課堂有機結合,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達成教學目標,精進執教能力。
教材是知識與技能的承載平臺,教材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通過考察對比,選取最新版適用于高職高專醫藥類專業的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緊密結合《中國藥典》、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等標準要求,以發酵工、藥物分析工等職業資格準入為指導。同時,必須注重實踐技能訓練,根據醫藥行業崗位群工作要求,將必須掌握的生物化學技術和技能編入實驗實訓項目。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校本教材《生物化學實驗指導》,經多年使用與反復修訂,反饋良好。
為了滿足醫藥行業高速發展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本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考試對接,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對于制藥專業群的藥學、藥品質量與安全以及生物制藥技術3個專業教學內容和側重點各不相同;對各章節內容建立思維導圖以理順知識體系;融入德育和雙語教育;通過與各專業教師、前后銜接課程教師以及行業、企業專家的密切溝通和調研,及時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
教材改革不只局限于教材的選取與內容的整合,還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立足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生產實際,完善備課筆記、授課計劃、教案、學案、課件、實驗指導、案例及知識拓展、學習指南、單元習題、模擬練習、英漢生物詞典、趣味生化、教學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料并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此外,為滿足“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可利用各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生物化學電子期刊、電子圖書、考試輔導資料、相關視頻、相關課程、論壇等網絡資源。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性課程標準,結合藥物分析工、微生物發酵工與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考點,藥品生產、藥品檢驗、藥品質量管理以及生物藥品營銷、貯藏和運輸等崗位的真實工作任務和流程,通過同行交流、培訓進修、校企合作等途徑不斷探索與創新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多媒體、問題討論、案例分析、直觀演示、雙語、項目化、德育滲透、理實一體化、工學交替和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利用課件、板書、圖表、模型、動畫、視頻等教學資源,將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育手段有機結合,理論講解表述清晰,實踐操作嚴謹規范,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操作水平。
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不能忘卻職業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樹人,為此教師必須深挖德育滲透點,使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常態化。介紹我國科學家為生物化學發展做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學術自信和學習興趣;介紹與蛋白質化學相關的三聚氰胺事件,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介紹物質代謝與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痛風癥等疾病的關系,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介紹實驗實訓節水、節電、環保、勞動和安全知識,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勞動和生命的情感。
最后在考核方面,本課程打破唯分數論的單一標準,從學習態度與日常表現、理論知識水平與實際應用能力、實踐原理認知與技能水平等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評價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鼓勵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拓展學習,引導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樹立自信、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習品質。同時,注重實踐能力考核,從實驗原理的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試劑添加的基礎性操作、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計算、實驗良好習慣的養成、安全意識、團隊協作、人際溝通、科學探究等方面,動態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驗實訓效果,真實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
綜上,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契機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具體要求的引領下,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應深度解讀和嚴格落實“三教”改革,完善職業學校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全力打造體現職業教育特色、使學生樂學好學、滿足行業企業要求的品質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