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摘 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將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讓學生們了解掌握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學融合;經典誦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積累和沉淀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教育價值,有助于啟迪學生,提升自身素質。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語文學科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因此中職語文教育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傳統文化教育和日常的授課相融合,積極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
一、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中職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包含了許多傳統文化,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教材的內容擴展引申,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傳統文化知識在授課中進行滲透。把傳統文化的學習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
例如我們在學習《菜園小記》時,課文中提到了農諺“谷雨前后,栽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講到這里,由“谷雨”可以給學生們普及一下我國的二十四節氣,讓學生們背誦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通過節氣歌對應掌握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還可以介紹幾個簡單易學習的俗語,例如“瑞雪兆豐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等等,學生也可以說說自己知道的諺語、俗語,讓學生們了解這些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再比如說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里,由德勝門,可以通過順口溜“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來給學生們介紹老北京的九個門;由“庚子鬧拳” 知道1900年是庚子年,2020年也是庚子年,這中間整整相隔一百二十年,正好是兩個甲子,通過講述中國傳統歷法中的天干地支,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
二、鼓勵課外閱讀,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
中職學生正處于自身知識體系、文化底蘊尚未發展成熟的階段,很多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還并不深刻。所以,語文教學作為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除了在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還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學生拓展學習范圍,增加課外閱讀,例如在學習《新疆的歌》時,課文中提到了新疆的民族樂器都塔爾,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更多的民族樂器,比如馬頭琴、二胡、琵琶等等,鼓勵學生課后查找資料,了解更多的民族樂器和古典曲藝。再比如說在學習《群英會蔣干中計》時,推薦學生課后閱讀《三國演義》,這樣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全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傳統學習,從而培育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養進成博大的民族情懷。
三、培養禮貌修養,注重品德教育
中國是傳統禮儀之邦,文化大國,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優良傳統,有些學生平時散漫,不拘小節,缺乏基本的禮貌修養,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時常滲透禮貌修養方面的教育,給他們講“孔融讓梨”、“三顧茅廬”的故事,這些故事里都內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禮儀”文明,教育學生要注重細節,養成良好習慣,讓他們除了必備的專業技能外,還要務必了解與人相處的禮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構建和諧的心理氛圍,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風度涵養。
四、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興趣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課堂發揮,并且將學生擺在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上。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為本,有針對性地去開展教學活動,培養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為學生介紹傳統節日的由來,例如學習《鵲橋仙》時,可以問學生知道乞巧節呢?還知道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嗎?不同的節日都有什么習俗?這樣在課堂中以講故事的形式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內容,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拓寬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范圍,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
五、開展國學經典誦讀,陶冶學生思想情操
中職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發展的特殊時期,在此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品質,幫助其形成優良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鑒賞和經典文言文誦讀,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優美詩詞,分析古詩詞特點,掌握古詩中所蘊含的古代文化,了解不同時代的詩詞特點,深入挖掘寫景詩中的內涵,理解并欣賞古詩詞之美。例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引導學生感受文中景色所烘托的氛圍,掌握詞中文字的妙用,欣賞這首豪放派的千古絕唱,感受到作者把對自然山水的描寫與對歷史、人生的思考結合起來,在雄奇壯麗的自然美中融入作者深沉的歷史感和對人生的感悟。使學生學會古詩中常用的幾種表達手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
總之,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對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與廣度的挖掘、探究,聯系教材中涉及到的傳統文化的英雄人物、歷史名著、人情風俗、神話傳說、經典古詩文等,將其中的經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融合,讓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融合,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中職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到良好的傳統文教育熏陶作用。
參考文獻:
[1]夏燕.淺談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J].讀與寫,2019,16(2):62.
[2]吳春瑩.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課內外,2019(21):72,75.
[3]陳展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C]//武漢創讀時代出版策劃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期華中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武漢:武漢創讀時代出版策劃有限公司,2020: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