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琴
【摘要】文言文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是歷史長河中前輩們智慧的結晶,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文言文教學,能夠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國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對于調動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助力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具有重要意義?,F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心得來談談小學語文文言文“三讀法”教學模式的做法,并以《書戴嵩畫牛》作例談。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三讀法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四年級就開始讓學生接觸簡易文言文,從四年級到六年級共有11篇,四年級上冊是《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級下冊是《囊螢夜讀》《鐵杵成針》;五年級上冊是《少年中國說(節選)》《古人談讀書》,五年級下冊是《自相矛盾》《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是《伯牙絕弦》《書戴嵩畫牛》,六年級下冊是《學弈》《兩小兒辯日》。從年段上看,是提前一年;從數量上看,選編的文言文比過去增多不少;從內容上看,短小精悍、淺顯易懂。教材做出如此具有導向性的調整,就是讓學生早接觸傳統文化,感受古人的思想,受其熏陶,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步入初中后更好地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學好文言文,意義可謂深遠。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心得,以《書戴嵩畫牛》作例來談談小學語文文言文“三讀法”教學模式的做法。
一、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及導向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情感。 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睆闹锌梢钥闯?,對“文言文”教學要求并不高,只要學生能讀懂,再背誦積累就好。但是當前的語文課堂上仍然存在著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討論對話多、個體涵泳少的教學誤區。
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三讀法”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感悟?!蔽难晕慕虒W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是學生自己反復誦讀、虛心涵泳。下面我以《書戴嵩畫?!芬徽n為例,通過“三讀法”教學模式來來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懂文言文。
1.讀通課文——初知大意
在這個環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通課文,初步了解每句的意思。第一,教師先把課文背誦起來,教學時有聲有色讀給學生聽,激發他們讀課文的興趣。第二,讓學生說說,讀文言文與現代文有什么不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告訴他們朗讀文言文時要做到:一是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這時老師可以標出合理的停頓符號,再一次有聲有色誦讀給學生聽。如: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第三,學生自由練讀數次,要求是讀通、讀順。第四,教師請出不同層次的學生朗讀課文,著重在于對讀得不好的地方進行糾正,既能把控普遍性存在的朗讀問題,又能掌握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的動態,有利于教學的調控。第五,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讀通課文。第六,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演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合作讀,在讀熟的基礎上、初步讀出文言文的味道。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讀課文,層層推進,扎實訓練,不僅能讓學生流暢地讀順、讀通課文,還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文中的大概意思,也為下面理解文意做好準備。
2.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這個環節要求學生要熟讀成誦,對照注釋弄懂每句話的意思從而能理解文意。第一,釋義。在讀通順、讀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照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教師給出幾種理解的方法:一是“注釋來幫忙”;二是“插圖來相助”;三是“古今意思來相通”;四是“故事情節來猜想”。第二,釋疑。遇到不理解的語句先與小組同學商量,再與老師請教。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難點進行指導。如文中的“所寶”“錦囊玉軸”都有注釋,學生不難理解。但“尾搐入兩股間”的“搐”雖有注釋卻難以理解,教師就要適時指導。第三,講述故事。同桌互講故事,要求學生想象細節,如動作、神態等,將故事講得具體、生動。第四,展示。請出不同程度學生講說故事內容,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補白,如杜處士如何“好書畫”,牧童看畫時的神態、動作等。第五,理解性朗讀。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教師再從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指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和音律美,讀出情感,讀出感悟。熟讀文言文只是教學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理解文中的語句,感悟語言的魅力,也只有如此,學生才可以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才得以順利達成。
3.讀懂課文——領悟道理
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意思后,要能體會蘊含在課文的深刻道理。第一,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蘊含的道理?第二,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呈現: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奴。”不可改也。請各位同學結合這句話的意思,嘗試說說這篇文言文里什么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第三,小組討論。第四,請出不同程度學生回答,教師適時點撥。第五,生活中的你有這樣的經歷或體驗嗎?以后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樣去做?
讀書志在明理,我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進行理解、交流,再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領悟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同時知理而導行,凸顯讀書的意義。
一個充滿朗朗書聲的課堂教學必定是成功。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單方面小學語文教師的滔滔不絕造成的教學效果低于學生小組之間討論,而學生小組之間的議論紛紛造成的教學效果又低于學生獨自朗誦,為了讓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研究引導學生朗讀的教學手段。這就是我在教學文言文的“三讀法”模式。這三步讀法從“讀通課文——初知大意”,到“讀熟課文——理解文意”,最后“讀懂課文——領悟道理”,三步的層次分明,呈螺旋發展狀,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同時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營造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與教學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如此,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認識和喜愛均得到增強,也造成了古今思維的碰撞,有利于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當然,教無定法。每篇文言文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學重難點,本文的“三讀法”不一定適合每篇文章的教學。今后還繼續對小學文言文的教學進行探究,努力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習得其科學方法,讓他們在感受中華古典文字和語言的魅力的同時,積淀文化功底,與中學階段學習更好地銜接。
參考文獻:
[1]王齡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探究[J].語文課內外, 2019(6):277.
[2]楊曉婉.探究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