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艷芳
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二戰”后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石。這個英美主導建立的貨幣體系看似與中國關聯不大,實則不然。中國全程參與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創立,提出了中國方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雖不能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運作,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中國的神經,尤其是美元幾次重大變化都對中國金融外匯政策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時過境遷,中國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這些歷史片段,有些已經淹沒于歷史之外,有些還散落于不同的歷史文獻之中。值此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5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將這些珍貴的歷史碎片拼合起來,以還原那些值得紀念的歷史瞬間。
早在1941年,美國和英國就分別獨立提出各自關于戰后國際貨幣安排的最初計劃。1943年4月,美國的“懷特計劃”和英國的“凱恩斯計劃”分別對外公布。
據金中夏在《翻閱塵封的檔案—紀念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的中國代表團》(《中國金融》2014年第18期)一文中的考證,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對這兩套方案進行利弊分析后,于1943年選派財政部次長郭秉文等4人以專家身份參加了當年6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專家會議,深入磋商和討論國際貨幣制度相的關問題。1944年6月,國民黨政府又選派行政院政務處處長蔣廷黻等7人參加了在美國大西洋城召開的預備會議,討論并整理基金和銀行草案。
1944年7月1日,深刻影響國際貨幣制度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鎮華盛頓山飯店正式開幕。國民黨選派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孔祥熙為全權代表,率團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共33人,僅次于東道主美國代表團(45人),是英國代表團(15人)的兩倍多。代表團匯聚了國民黨當時的最強陣容。根據金中夏文章(2014年)的記述,“除孔祥熙外,代表團成員還包括前駐美大使胡適、行政院高等顧問張嘉、浙江實業銀行董事長李銘、立法院立法委員衛挺生4名顧問,行政院政務處處長蔣廷黻,財政部次長郭秉文,外交部次長胡世澤,財政部次長顧翊群,財政部顧問李國欽,財政部駐美代表、中央銀行及中國銀行董事席德懋,中國銀行董事貝祖詒,國貨銀行總經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董事宋子良8名代表,外匯管理委員會主任秘書兼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事務長冀朝鼎(中共地下黨)擔任代表團主任秘書”。

>>> 1944年7月,出席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各國代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據記載,中國代表團參與各層次會議討論和有關工作的方針是“維護我國國際地位,推動國際經濟合作,增進友邦對我好感,提高我方技術標準”,原則是“不放棄應有之權利,也不回避應有之義務”。根據金中夏(2014年)的進一步考證,在實際參會過程中,中國代表團較好地踐行了其制定的方針和原則,并提出中國意見,且均被會議采用。一是在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股份的商討中,率先增加認股份額。起初各國對認繳股份并不積極,互相推諉。“中國代表團為避免影響會議前途,率先主動宣布增加認股額5000萬美元。這一決定帶動了其他國家代表,最終使蘇聯政府同意增加認股額,促成會議在這一議題上取得圓滿結果”。二是在國際貨幣基金份額的商討中,中國既維護國家利益又推動國際合作。中國的份額一開始大致在5億到6億美元之間,在成員國中排名第四。但在“會議談判中,英國和蘇聯都強烈要求增加本國份額,美國為避免意外枝節,決定把基金總份額從80億美元增至88億美元”。對此,中國代表團從國家利益出發,多次出面交涉,要求中國份額應隨基金份額增加而改變,即不應少于6億美元。“此后美方做出妥協,將中國份額增加至5.5億元美元,但中國代表團仍然認為,美方沒有履行之前的承諾,決定在公告中聲明異議”。不過,在會議的最后階段,中國代表團為推動國際合作,率先收回了保留條件,并帶動其他國家代表態度的轉變,順利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全部條文。三是針對國土被侵占的國家執行“各國加入基金時即應決定法定幣值”規定有困難的情況,中國提出額外設定國土被侵占國家首次決定幣值的辦法。四是針對各方爭執的基金和銀行協定草案中的執行董事產生問題,提出了各方認可的辦法。
經過為期22天的討論,布雷頓森林會議于1944年7月22日閉幕,最終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總體而言,雖然中國在當時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明顯處于弱勢,但其作為參會國,在相關事項的討論和條文修正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為戰后的國際貨幣合作安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行期間,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官方匯率相對穩定,人民幣整體也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美國封鎖因素,對外貿易由最初的盯住美元改為盯住英鎊計價結算,匯率很少變動。加之我國對外貿易采用“進出統算,以進貼出”的辦法,基本也不需要用匯率來調解貿易。因此,只有在資本主義國家宣布其貨幣貶值或升值時,我國才相應地調整人民幣對相應貨幣的匯率。

>>> 中國代表團參會報告檔案。(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224844222_481741)
到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行到中后期后,“特里芬難題”凸顯,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爆發,資本主義國家貨幣匯率出現大幅動蕩。例如,1967年11月英鎊貶值14.3%,1971年12月美元貶值7.89%。為避免我國出口收匯因西方國家貨幣貶值而遭受損失,我國在1968年推行對外貿易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并進一步擴大對外國銀行和企業辦理即期和遠期人民幣業務。根據陳全庚等撰寫的《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建設》(2001年)一書的解釋,“這一時期的人民幣匯率既要保持人民幣的穩定,以保證出口收匯,又要適應國際匯率市場的變動,有利于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利貿易,為國外商人所接受”。
美元危機的不斷爆發,導致美國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暫時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并使得資本主義國家于1973年紛紛放棄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當時主抓經濟工作的陳云同志敏銳地觀察到國際金融領域出現的這個重大變動,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以防范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一是減持美元增持黃金。根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陳云年譜(下卷)》(2015年)記載,1973年,陳云同志多次與對外貿易部負責人等座談,指出,“今后,貨幣大概不會再同金子聯系在一起了,每盎司黃金三十五美元的時代已經過去”,“但美元也不會跌得一塌糊涂,拿美元同國民黨的金圓券相比是錯誤的。那時國民黨已無生產基礎,而現在美國的生產力仍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美元危機的根源是生產力與市場的矛盾,即生產過剩”。“黃金價格還是要漲,但銀行認為利息損失大,不合算。買進黃金后,如果需要付款,還可以賣出去。這不是倒賣,而是為了支付”。
當年,國務院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國際市場購買了大量黃金,增加了國家的黃金儲備。事后,陳云同志在1983年3月17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書記會議時發言指出,“我們現在的黃金儲備,絕大部分是1973年、1974年國際貨幣動蕩時買來的。中國有這么一點黃金是必需的,不算多”。
二是用好金融產品規避全球市場風險。根據金沖及撰寫的《陳云傳(下卷)》(2005年)記載,1973年4月,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布置五豐行盡快購買年內到貨的原糖四十七萬噸。當時國際市場砂糖貨源緊張,價格趨漲。為了完成購糖任務,同時避免高價買入,五豐行采取先在倫敦和紐約砂糖交易所購買期貨砂糖,然后在澳洲、巴西購買現貨原糖,待市場價格進一步上漲之時,陸續將期貨售出。整個交易下來,五豐行還賺到240萬英鎊。事后,陳云同志在聽取五豐行負責人匯報時指出,交易所雖有投機性,但也是大宗交易的場所,“我們不要怕接觸交易所,要在大風大浪中學會游泳。利用交易所要十分謹慎,可能有得有失,但必須得多失少”。
三是人民幣匯率采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后,匯率變動頻繁,再按外國官方匯率來調整人民幣匯率已不合時宜,于是我國采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調整人民幣匯率。根據陳全庚等(2001年)的記述,當時,“為了使人民幣匯率在人民幣對外計價結算中起保值作用,在制定人民幣匯率的指導思想上要求把人民幣匯率水平穩定在各國貨幣匯率中間偏上水平”。
面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國際金融動蕩、美元同黃金脫鉤且不斷貶值的國際環境,陳云同志十分重視國際經濟的研究工作。金沖及(2005年)的著作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情況。
當得知人民銀行的金融研究所當時已經被撤銷時,陳云同志指示銀行負責人,“你們那個研究機構還是要搞起來”。“機構搞起來之后,要研究包括像尼克松國情咨文那樣的東西。過去沒有參考資料,只有參考消息,但過去這方面的材料我是都要看的,重要地方還畫圈圈。像康納利、舒爾茨、德斯坦的講話材料都要看,都要研究”;“銀行要有專門在這方面搞研究的人。如果這個工作不做好,將來會犯錯誤”。
1973年6月7日,陳云同志明確提出,人民銀行要搜集資料,認真研究有關國際金融和貨幣的的十個問題:一是美、日、英、西德、法各國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的貨幣發行量是多少?外匯儲備是多少,其中黃金儲備是多少?二是現在世界黃金年產量是多少,其中主要產金國的年產量是多少?三是八百億歐洲美元分布在哪些國家和地區?四是作為經濟繁榮、衰退、危機的標志,工業除了鋼鐵以外,還有哪些行業?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美、日、英、西德、法各國的鋼鐵、機械或其他基本建設投資是多少?五是美、日、英、西德、法各國渡過危機的辦法是什么?每次危機間隔時間是多少?六是美國同英、日、西德、法各國的矛盾,除了政治上的以外,經濟上表現在哪些方面?主要矛盾是什么?七是美國和日、英、法、西德各國在貿易和貨幣方面存在的問題,估計會采用什么辦法來解決?法國財長德斯坦是主張把貨幣和黃金聯系起來的。世界上貨幣總流通量和世界上黃金總持有量,是否可以算出一個大致的比例來?八是美國一九七三年對外赤字是多少?包括轉移、駐軍、投資、旅游、貿易等方面。九是對世界經濟和貨幣、金融情況的近期和遠期的估計。十是對外國銀行給我們透支便利的利害估計。
事后證明,中國當時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的國際市場、國際金融與貨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等規律的研究,為改革開放后對外貿易的大發展做了重要準備。
中國在1980年先后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并成為這兩大多邊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2021年,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本文回顧的四個歷史片段,既是中國經濟早期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又為后來的改革開放、融入世界作了重要準備和鋪墊,不應被忘記。尤其是在應對1971年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之后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引發外部沖擊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更值得今天的我們繼承和發揚。
布雷頓森林體系大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