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才
摘要:梅州市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方面有了長足發展,并形成一定經濟規模,但普遍存在著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專業人才缺乏等困難和問題,嚴重束縛著產業集群的進一步擴張和提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壯大特色產業集群來助推梅州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梅州;產業集群;區域經濟
經濟發展核心為產業集群的模式是從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這催生了區域經濟一體發展浪潮,越來越多的地區將產業集群化這一方式當作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一、梅州市產業集群化今后發展前景以及當下問題
近年來,梅州市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方面有了長足發展,基本覆蓋了五大傳統產業,并且目前也具有不小的經濟規模,同時在產業集群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也打造出了許多當地的特色產業以及當地范圍內名牌產品,整個形成了由發展好的龍頭企業帶動其他企業的整體的產業循環,也建成了支撐縣域經濟的一大批各類產業基地。產業集群化從整體上對梅州的經濟布局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更加合理的分配了當地的資源,同時產業集群導致工廠人手不足,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也帶動了如物流、商業等等其他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但雖然如此,目前還是存在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等等問題導致梅州競爭水平不足,并沒有完全發揮出產業集群的優勢。在這里我也總結了幾點:
(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
要快速推進產業集群,必須先培養出一批規模、實力兼具的企業。但就目前來講,梅州大多數的企業還是因為底蘊不足,規模偏小同時起點較低,并且有一些耗能高以及高污染的企業需要進行產業升級,不能短時間成為龍頭企業。梅州目前企業技術含量較低,一般都出產粗加工產品,缺乏自主品牌,同時企業多資源型而缺乏技術水平高的高科技產品。因此這些種種都導致了在梅州繼續推進產業集群時缺乏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能真正的引導梅州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這樣一來梅州當前的龍頭企業對內影響力不足而對外又沒有競爭力,并不足夠帶動當地產業邁向更高的層次。
(二)缺乏企業家,經營者素質偏低
不可否認,梅州并不缺乏創業者,可優秀的企業家還較少,他們普遍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和走向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和規劃,也沒有意識到企業員工素質的培訓的重要性,部分民營小企業的經營者依然存在著保守的思想,將知足常樂當作人生信條,并不具備大企業家應該具有的敢打敢拼的精神。
(三)當地資金狀況較差
目前梅州市基本都是從農村以及小城鎮中開始興起產業集群,企業絕大多都是民營企業且規模不大。這些企業資產規模較小、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差,因此金融機構在對這些企業申請貸款方面都會十分慎重的放貸,貸款條件苛刻,貸款額度控制嚴格,審批程序繁瑣,因此當地企業要通過金融機構來進行融資的可能性十分有限。所以大多數企業只能向高風險的民間高利貸借貸來獲取資金,給企業的發展埋下隱患。
(四)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集群產業普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在技術方面缺乏創新。因此很多企業都是短短的一段時間飛速發展后便走向衰落甚至破產。許多企業都缺乏核心技術、缺乏核心競爭力,設備雖然好但管理能力不足,產品不能帶給人們消費欲望。尤其是現在處于信息時代,模仿便成為了許多企業的生存方式,缺少自主創新的動力。
(五)同行業中的企業間競爭大于合作
梅州市產業集群化雖然初具成效,但總的來開并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僅僅只是地理方面的聚集,并沒有在市場以及產業方面建立良好的密切的聯系。大多數的企業與同一集群內的其他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大于合作關系,仍舊處于各個企業單打獨斗的情況,并沒有發揮出集群的真正優勢、更沒有達到集群的真正目的。
二、深入剖析梅州市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受阻的原因
除了梅州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對“粵港澳”大灣區、海峽經濟區等區域來說都是邊緣地帶,對于投資者來講,并沒有特別吸引他們的特點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如下所述:
(一)地方政府引導不到位,產業集群特色不突出
目前梅州的產業集群除個別傳統產業外,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于市場自身的推動作用形成的,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發展道路,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但很多地方政府的發展策略都將“筑巢引鳳”作為目的,即通過一系列的土地經營或者優惠政策來招商引資,這種做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沒有考慮到本地特點,在發展企業集群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計劃不周、行動效率較低等。另外,某些地方政府著力于開創本地產業,不惜采取種種拔苗助長的措施,卻忽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規律,并沒有考慮到市場發展的規律,僅僅是片面培養本地特色經濟。比如產業定位不確切,在高科技、高新產業集群方面傾向過大,忽視傳統產業,以及對梅州區域內的產業集群整體關注度較低、重視程度不夠等。
(二)規劃與分工效率較低,產業鏈條短
產業集群的目的就是提高企業之間的聯系,使企業協同作戰,從而實現對資源的高效率用,提高集群整體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梅州的產業集群缺乏合理的分工、產業結構趨同。產業鏈缺乏從整體上的設計考慮,企業之間只是地理上的聚集到一起,并沒有實現企業集群的根本目的,在關聯、協同方面做得都不夠。甚至相似企業聚集到一起,造成了企業專業化不明顯,產品關聯度低,在企業之間沒有建立起高效的產業鏈條。另外,各地在進行經濟發展規劃的出發點大多都是競爭,很少有考慮到協調合作,這就導致了企業之間的聯系程度較低,集群的效應也就幾乎沒有,產業整合目標過于分散。
(三)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梅州市產業集群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就是高素質人才缺乏,有的經營管理人員文化程度低,對于符合現代的管理方式了解不多,有的思想觀念更新慢,企業的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差,僅僅通過成本提高自身企業的競爭力,很多情況下都演變成了價格戰,導致企業人員的工資水平較低,難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惡性循環。
(四)服務體系不健全,影響了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
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對于企業發展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梅州市為了優化產業集群的結構加強對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平臺促進產業集群產品的創新性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的競爭力。但是,這并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因為梅州市產業集群起點較低,在公共產品方面的供給并不是很充足,再加上產業之家的聯系和協作性較低,產業集群的持續性發展水平難于提升。
三、以特色產業集群提升梅州市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梅州市的產業集群發展迅猛,主要以五大傳統和優勢產業為基礎。所以應該圍繞這些產業,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在稅收、用地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產業集群之間的協作性,從整體上使得產業集群上升一個臺階。
(一)產業集群的特色產品是提高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對于中小型的產業集群來講,特色是發展的基礎,地區產業集群同樣也是如此,從浙江省的小型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就可以總結出這一規律。在產業集群建設之初,政府就應該進行正確地引導,并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來保證平穩持續性的發展。對于特色應該明顯突出,提高產品的本地特點,充分利用自身獨有的地理或者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從布局上提高產品的專業化特點,從而起到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
(二)傾向重點企業并加強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性
產業集群是一個生態系統,在大型企業與小型企業之間應該相互補充,提高協作性,在競爭中促進整體的發展。所以,一方面應該發展相應的龍頭重點企業,并以此對中心對研發以及質檢中心加強建設,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整體市場競爭力。這些發展僅僅通過企業自身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政府應該提供相應的政策或者方向支持。另一方面就是產業集群內部的協作性,在分工商應該明確產品的生產過程的責任主體,使得大小型企業達到匹配,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適當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終端產品的創新性和競爭性,從整體上促進產業集群的優化和升級,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三)提高人才利用率,培養優秀的企業家
對人才引進機制進行改進,通過各種合作方式對人才進行引進,比如高級工程師以及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等,同時應該在產業集群內部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策略,對企業家以及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高重視程度。政府在這方面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頂起舉辦相關的論壇,通過交流的形式提高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交流,提高協作性,同時加強產業集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提高企業家的整體素質提供一個合適的平臺。
(四)以正確的合作方式提高區域經濟的品牌特點
對于企業而言,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市場占有率,還有有效提高產品以及企業的聲譽。而信用網絡又是產業集群之間的合作基礎,所以應該在產業集群內部培養一定的社會文化和屬于自身的產品價值理念,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發展氛圍,這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企業的品牌文化,也對企業之間的協作有積極的作用。
(五)依靠工業園區發展產業集群孵化器
政府應該在產業集群從建設到發展的過程中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化境。所以,一方面要實現硬環境的完善,對于那些可以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設施一定要建設完善,并形成完整的支撐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臺和體系。另一方面軟環境的完善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金融、技術、法律等方面的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的建設,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黃海平,龔新蜀,黃寶連.基于專業化分工的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研究——以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0,31(04):64-69+111.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