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老師,您能給小慧換個座位嗎?”一接到小慧媽媽的電話,我忍不住在心里哀嘆:又是換座位的事。正打算給她解釋座位安排的原因,小慧媽媽又說:“今天,她跟我說上學挺沒意思的。”我一聽,瞬間警惕,趕緊請她仔細說說怎么回事。
小慧是一個安靜乖巧、有些內向的女孩,成績并不理想,但也算努力。所以,我把她和一名聰明但比較調皮的男孩安排坐一起。然而,她周圍幾名同學也是男孩。所以,小慧和現在的同桌、前后桌都沒什么交流,下課了總是獨自一人坐在座位上發呆。一段時間后,她竟然產生了“上學沒意思”這樣的想法。
我立刻告訴小慧媽媽,我會馬上給孩子換個座位。因為我知道,同伴需求正是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這個時期,孩子從依賴老師慢慢發展成渴望同伴,渴望友情。如果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缺乏正常的同伴交往,其心理必定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我開始思考:小慧缺乏朋友的原因是性格較為內向,不會主動和別人玩。那么,作為老師,我該怎么幫助小慧呢?怎么幫助這類被動型交往的孩子呢?我想,我可以利用“老師”這一角色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小慧這類孩子“送去”朋友,創造交朋友的機會,讓她在和朋友的相處中學會和他人交往。
有句話叫“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小慧沒有勇氣主動交朋友,那么我采取的第一步就是讓她“被動”擁有友情。相對來說,同桌、前后桌因為位置近而成為朋友的概率極高。于是,我把小慧換到了熱情開朗的小琳旁邊。果然,小琳會主動跟小慧交流。同桌合作時,她會拉著小慧討論,而以前,不管什么形式的合作,小慧幾乎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的。課后,小琳也會和小慧聊聊天,說說話。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小琳開朗活潑,朋友多,所以課后總會有其他同學找她玩,和小慧的相處反而不多。于是,我又在小慧前后安排了兩個乖巧的小姑娘。果不其然,過了一段時間,小慧和其中一個小姑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倆人形影不離,好得跟一個人似的。
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以后,在朋友的帶動下,小慧和周邊其他幾個孩子也有了交往。看到小慧的變化,我也很開心。然而,我始終擔心:要是座位變了,或者朋友們“變心”了,小慧該怎么辦?像這樣特意“給”朋友,照顧小慧,只是特定情形下的幫助而已,最好能夠讓小慧走出小圈子,和更多同學進一步交往,這樣小慧才有可能交到更多朋友。
奔著這個目標,我決定組織一些活動,讓小慧有機會和更多的同學接觸。
大課間,我將全班活動改成分小組活動,跳繩、拍球、跳皮筋,小慧和組員們玩得很開心;班會課上,我組織“義賣小隊”,隊員們合作商討,確定店名和要賣的物品,制作海報,義賣活動時,小慧跟著隊員一起吆喝,介紹自己隊的商品,還能神采飛揚地和“買家”討價還價;在班級“小故事大道理”活動中,組員們帶著小慧一起排練,一起討論,等到故事表演結束,小慧也和組員們很熟悉了……就這樣,我有意無意地創造了很多小組合作的機會,讓小慧通過小組接觸,慢慢地和更多同學有了交往。
在不斷地和不同的同學、朋友接觸后,小慧漸漸大膽起來了,班里也總能看到她快樂的身影。(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晟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