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郭婷婷 石振武 張麗佳 曹夢珂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城市道路交通網絡內澇災害恢復力測度及時空動態演化研究”(2572018BJ12);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11批特別資助項目“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網絡內澇災害恢復力優化決策研究”(2018T110263)
摘 要:以東北地區省會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2009年-2015年戶籍人口數據,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8類消費數據,運用占比、比較分析方法縱橫向研究了東北地區在較多城市處于收縮的大環境下,省會城市在人口波動過程中,人們對8類消費資源的傾向性選擇——資源的流向性。結果表明:(1)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在人口收縮年度資源收縮項均值大于人口非收縮年度資源收縮項均值,且處于中高度收縮程度的資源占比較高;(2)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在人口收縮年度,在食品煙酒、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五項指標,其綜合收縮概率大于所有年度消費型資源綜合收縮概率。
關鍵詞:收縮環境;消費資源;趨勢分析;東北省會城市
一、引言
在已有對收縮城市的研究分析中,東北問題相對突出,東北不是中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但出現了較多收縮城市。如:東北地區在2000年-2010年間,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收縮占比31.71%,市轄區收縮占比62.50%,市轄縣收縮占比51.10%,全域型收縮城市為朝陽、遼源、鶴崗、伊春,中心型收縮城市為鐵嶺、吉林、白山、齊齊哈爾、雞西,邊緣型收縮城市為赤峰、呼倫貝爾、撫順、阜新。學者們還基于人口和DMSP/OLS夜間燈光數據等多維度、地級和縣級等多尺度量化識別出東北地級33個、縣級156個,地級31個、縣級143個,收縮城市占比均大于78%。2012年以來,東北地區收縮城市數量和比例高于國內其他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收縮度處于中度以上的城市占比分別為66.6%、50%、78.6%。吉林省四平市自2012年SSD為0.01>0,開始出現人口流失、城市收縮的現象,2016年收縮度上升至0.03。黑龍江省資源枯竭型城市大慶、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符合顯性經濟-人口收縮,大興安嶺和五大連池符合潛在經濟-人口收縮。符合連續2a及以上人口數量減少的東三省資源型收縮的地級市包含鞍山、撫順、本溪、阜新、吉林、遼源、通化、白山、松原、雞西、鶴崗、雙鴨山、大慶、伊春、七臺河、牡丹江、黑河17個城市。東北地區所有城市中收縮城市占比65.30%,所有中小城市中收縮城市占比高達87.5%。本文基于東北客觀存在的收縮環境下,研究省會城市在人口變動過程中的消費型資源趨勢規律。有別于傳統研究收縮城市的成因、識別等方法思路,從消費資源數據可以被作為在收縮環境下,由人口變化所引起的資源趨勢分析的可靠依據,進而運用相關方法追蹤某些類資源的趨勢變化,以期總結其特征規律,為省會城市資源最佳調配模式的方案制定提供實際參考,也為城市間或城市內部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二、消費資源變化趨勢的實例分析
1.靜態守恒的概念性論述
本文提出的靜態守恒以城市的最低限度人口為基本前提,在此將其稱為人口下限量,人口下限量主要由戶籍人口決定。與人口下限量相關的消費資源從定性的角度來看平均到每個個體居民的資源應該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當個體分配到的資源有限時,通常會選擇不同類型的資源產物。當個體對某一資源具有傾向性時,則涉及到整體資源的個別資源消耗過快,因此城市需要針對基于人口下限量所提供的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動態化提供需求性資源——靜態守恒,達到優化相關資源的目的。
2.消費資源變化趨勢的方法論述
本文在提出消費資源變化趨勢方法前假設城市實際現狀符合靜態守恒的概念。人口變動對資源的影響:人口有增多、減少和不變三種,購買相應的資源所花費的金額也有增多、減少和不變三種趨勢。相對應地靜態守恒對應人口數量不變(即人口下限量),某一資源消費額的增減表示其對某資源的傾向性選擇。設計如下表達式:
(1)某市人口量不變(人口下限量),其對j項資源消費的傾向程度Δf(xi,j);
Δf(xi,j)=a(xi-xi-1)…………………………………………①
式中:a表示某城市基準年人口數量,j表示第j項資源(1≤j≤8),xi,xi-1表示第i年和i-1年人口下限量就某一資源的消費額,下同。
(2)消費資源收縮度/擴張度ShrinkingFR(xi,j);
當Δf(xi,j)<0時,消費資源收縮,表達式為:
,其中Δf(xi,j)<0………②
當Δf(xi,j)>0時,消費資源擴張,表達式為:
,其中Δf(xi,j)>0………③
3.研究區域
在東北地區收縮大環境影響下,首要選取其省會城市為本文研究區域,不僅能為省會城市可能出現的資源調配等問題提供實際的數據參考,也為城市間或城市內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遼寧統計年鑒》、《吉林統計年鑒》、《黑龍江統計年鑒》以及各市歷年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獲取哈爾濱市、長春市和沈陽市戶籍人口數據和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8類消費數據。
數據處理與分析:以哈爾濱市、長春市和沈陽市的8類消費數據和戶籍人口數據為基礎,帶入式①、②和③得到表1。(注:表格中出現的“-”號代表方向性含義)
以2014年-2015年為例進行分析:哈市的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其他用品和服務均表現出負傾向行為,即這些資源需求性下降,衣著資源需求下降最為顯著,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政府可以在第三產業的商服業進行有效引導,以免發生通貨膨脹現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均表現出正傾向行為,但交通通信在與上一年占比的對比中發現,其并未在整個消費傾向行為中繼續擴大對資源的占有,反而教育文化娛樂資源的需求量顯著上升。長春市的食品煙酒、衣著和醫療保健均表現出負傾向行為,即這些資源需求性下降,其中衣著和醫療保健下降明顯,醫療保健從正傾向轉為負傾向,即由需求性擴張資源轉為需求性收縮性資源。衣著需求下降幅度同比上年擴大,因此市場應正確引導食品、商服和醫療保健行業進行有效調節,以避免個別行業出現蕭條現象;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均表現出正傾向行為,即這些資源的需求性上升,但居住在與上一年資源消費占比的對比中發現,其并未在整個消費傾向行為中繼續擴大對資源的占有,反而交通通信的需求量顯著上升,從負傾向性資源轉變為正傾向性資源,這種需求的體現可能是上下車人流的擁擠,也可能是人均購車數量的增多,由此引發的生態、能源供應問題均需快速地在市場內得到較為合理的引導。沈陽市的食品煙酒、衣著、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均表現出負傾向行為,即這些資源需求性下降,其中,資源需求下降較為顯著的是食品煙酒和教育文化娛樂,從正傾向性消費急劇地轉變為負傾向性消費,要求市場快速反應,合理調節兩類資源的供應。
三、橫向對比論述
1.橫向比較分析
選取2009年-2015年哈爾濱、長春和沈陽的8類消費傾向數據進行收縮年度比較分析:
2011年-2012年,兩市人口增長,一市人口減少型:哈爾濱、沈陽在衣著和醫療保健兩項指標中具有消費回縮趨勢,其中沈陽醫療保健回縮顯著;哈爾濱、長春在生活用品及服務方面回縮趨勢明顯;長春、沈陽在其他用品和服務指標中表現為輕度回縮趨勢;三市在食品煙酒方面均具有消費回縮趨勢,且回縮占比在整個收縮資源中占比較大。2012年-2013年,兩市人口增長,一市人口減少型:三市在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三項指標中均具有消費回縮的現象,且前兩項資源占據三市回縮資源中的比例較大,需求明顯下降。2013年-2014年,兩市人口增長,一市人口減少型:哈爾濱、長春在食品煙酒、教育文化娛樂兩項指標中表現出消費回縮現象,其中食品煙酒回縮顯著;哈爾濱、沈陽在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兩項指標中表現出消費回縮,其中,沈陽市這兩項資源在整體需求下降型資源中占比較大,市場需求同比下降更快;三市在衣著方面均消費回縮。2014年-2015年,兩市人口下降,一市人口減少/平穩型:哈爾濱、沈陽在其他用品和服務方面消費回縮,市場需求下降;三市在食品煙酒和衣著兩項指標中均表現出消費回縮,其中,哈爾濱和長春在衣著方面回縮顯著,而沈陽在食品煙酒方面回縮顯著。
2.消費型資源收縮程度分級
通過上述分析,東北地區省會城市8類消費型資源的收縮程度在-69%至0%之間,擴張程度在0%至87%之間,利用ArcGIS軟件中的相等間隔分類法將8類資源收縮程度劃分為5種類型,收縮度數值為0%,說明資源處于平穩或仍有增長趨勢。收縮度在-5%至0%之間,資源占比未出現連續三年的下降狀態,說明所對應的資源處于正常的市場波動范圍,因此將收縮度在-5%至0%的資源定義為平穩型資源;收縮度在-15%至-5%之間的資源定義為輕度收縮型資源;收縮度在-30%至-15%之間的資源定義為中度收縮;收縮度在-30%至-50%的資源定義為高度收縮,收縮度小于-50%的資源定義為重度收縮型資源。為了直觀比較,同理將0%至87%分為0%-5%平穩型資源,5%-15%輕度增長型資源,15%-30%中度增長型資源,30%-50%高度增長型資源,大于50%重度增長型資源,如下表。
分析可知:(1)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在人口收縮年度資源收縮項均值大于人口非收縮年度資源收縮項均值,且處于中高度收縮程度的資源占比較高;(2)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在人口收縮年度,在食品煙酒、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五項指標,其綜合收縮概率大于所有年度消費型資源綜合收縮概率。
四、結論
本文首先對東北地區收縮城市進行了節點、數量、現狀的梳理。其次,提出了靜態守恒的概念,本文基于假設城市實際現狀符合靜態守恒的概念,從收縮環境下人口變化所帶動的消費數據變化入手,利用已搜集的東北地區省會城市戶籍人口和消費數據結合模型進行實例研究,具體追蹤其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8類消費資源的趨勢變化,并將8類消費資源收縮程度分為平穩、輕度增長/收縮、中度增長/收縮、高度增長/收縮、重度增長/收縮五個等級。最后對比分析得出:(1)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在人口收縮年度資源收縮項均值大于人口非收縮年度資源收縮項均值,且處于中高度收縮程度的資源占比較高;(2)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在人口收縮年度,其食品煙酒、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五項指標的綜合收縮概率大于所有年度消費型資源綜合收縮概率,表明東北地區以省會為首的五項資源整體消費情況處于下降趨勢,但從收縮城市資源收縮概率總體進行統計和從單一城市資源收縮概率進行統計的角度進行差異化分析比較,哈市在人口收縮年度,衣著、居住、其他用品和服務三項消費型資源處于需求下降趨勢;長春市則在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兩項消費型資源表現為需求下降。
本文基于靜態守恒的占比、比較思想,對8類消費資源進行收縮程度分級及規律性探討、趨勢估計,但樣本收縮年度數量較少,若將消費型數據分析的理念運用到典型城市的人口收縮與非收縮年份進行逐年分析比較,趨勢分析結論將會更具代表性。
參考文獻:
[1]朱惠斌.我國城市收縮問題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0(01):97-102.
[2]李郇,吳康,龍瀛,等.局部收縮:后增長時代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爭鳴[J].地理研究,2017,36(10):1997-2016.
[3]張明斗,肖航.東北地區城市收縮的空間格局特征與作用機理[J].城市問題,2020(01):33-42.
[4]劉風豹,朱喜鋼,陳蛟,等.城市收縮多維度、多尺度量化識別及成因研究——以轉型期中國東北地區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8(07):37-46.
[5]吳思宇,董會和,耿聰.東北地區城市收縮程度測度與比較分析[J/OL].資源開發與市場:1-11[2020-10-29].http://kns.cnki.net/kcms/d etail/51.1448.n.20200901.1033.002.html.
[6]孟祥鳳,王冬艷,李紅.老工業城市收縮與城市緊湊相關性研究——以吉林四平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9,39(04):67-74.
[7]孟祥鳳,王冬艷,李紅.東北老工業城市收縮的驅動力分析[J].現代城市研究,2020(03):25-32.
[8]王常君,曲陽陽,吳相利.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人口收縮治理研究——基于黑龍江省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現實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9(08):156-169.
[9]曲陽陽,崔麗.論黑龍江省資源枯竭城市人口收縮與經濟發展[J].北方經貿,2020(01):7-9.
[10]吳浩,王秀,周宏浩,等.東北三省資源型收縮城市經濟效率與生計脆弱性的時空分異與協調演化特征[J].地理科學,2019,39(12):1962-1971.
[11]孫久文,蘇璽鑒.論東北振興中的城市精明增長戰略[J].社會科學輯刊,2020(05):50-62.
[12]任柯柯.省會城市人口集聚對省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中國省級數據的實證檢驗[J].現代城市研究,2018(03):15-23.
作者簡介:劉潔(1986- ?),女,山東青島人,博士,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專業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災害風險管理研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