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雖說放了寒假,可是有太多學生因為要參加各類課外補習班而高興不起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寒假只是換了個地方繼續上課而已。有學生“吐槽”說:“比起放假,我更喜歡在學校里,至少還可以跟熟悉的小伙伴在一起?!?/p>
當下,課外補習可以說已經成為我國中小學生的標配,甚至有很多家長認為,不報班、不補課就是拿孩子的前途開玩笑。而且近幾年,各種各樣的補課班層出不窮,補課市場上甚至出現了“補課鄙視鏈”。從線上網課、線下大班課到線上或線下小班課,再到家長私下攢班請在校名師補課、一對一輔導,等等。補課費用也從每節課50元到500元不等,畢業班學生的補課費用甚至還會更高。
按照常理,有缺才需要補,對學生來說,進“補”不該是常態,應是“有時補有時不補”,更不該是全體學生都進“補”,而應是“個別補”“少數補”。而現在,我們卻是“全時補”“集體補”,誰家孩子如果雙休日、假期不補課,反倒成了另類。
教育減負之下,“補課風”卻愈演愈烈,背后有哪些原因?對中小學生而言,無休止的補課究竟是福還是禍?如何將家長拉出“因焦慮而跟風,為補習而補習”的心理困境?應該怎樣理性看待補課現象,比補課更重要的是什么?本期專題報道聚焦上述問題,傾聽學生和家長的心聲,也請老師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建言獻策,以期引發社會對課外補習的關注和反思,使之從盲目走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