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艷如 王曉宇 黃碩
新時代和新形勢對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課程改革是順應時代變化、適應教育教學功能轉變的必由之路。持續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探索學校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打造新時代課程改革的新模式新樣板,既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動教師理念“新轉向”?如何打造融合課程?如何持續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為改革提供新樣板、新模式?本期《教育家》線上圓桌論壇邀請一線中小學校長,基于各自的觀察與思考以及各校的實踐和探索,共同探討如何深化課程改革,提升學校辦學水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議題一:如何激發教師推行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劉建東:我認為,學校應當通過發掘教師內驅力、構建學校良好關系、完善學校評價機制等幾大方面持續激發教師推行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將學校的課改推向縱深發展。
發掘教師內驅力,激發課改積極性。教師專業成長是推進課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切入點。如何使教師轉變觀念,變“要我改”為“我要改”?職業使命感是內驅力的觸發點?!按蜩F需要自身硬”,教師在職業使命感的驅使下,將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以適應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學習系統的教育理論、精深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通過培養豐富的想象力、不竭的創造力、深刻的判斷力提高情志素養,通過自我學習、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實現教育夢想。
如果說職業使命感是內驅力的觸發點,那么職業成就感就是促使教師主動進行課改的加速器。學校大力推選教師參加“區年度教師”評選,主動向各級媒體推介優秀教師的精彩教育教學案例,優化“評優、評先”方案,多管齊下驅使教師主動作出改變,適應課程新要求。
學校應當善于發現教師的不同特長,樹立典型模范,營造學習榜樣的良好氛圍。學校鼓勵教師們“走出去”,參加市級、區級名師工作室,同時“關起門”成立校級名師工作室,以榜樣力量激勵教師成長。
構建學校良好關系,激發教師課改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教師更幸福、工作更有效率。因此,學校應當把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創設良好的人文氛圍。在東昌小學,教師生病了,校長親自帶中醫前往教師家中,還聘請專家醫生到校為教師舉辦健康講座。“團聚時光”“籃球公園”“我們的羽毛球隊”等黨團、工會活動異彩紛呈,讓教師們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教師的積極性就會得到充分調動。
完善學校評價機制,激發教師課改積極性。東昌小學堅信并奉行這樣的評價理念:發現優秀的每一個人,發展每一個人的優秀。學校要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有優秀的一面,要善于發現每一位教師的優秀,為教師提供展示平臺,從而讓優秀者更優秀。
東昌小學通過設定“教學設計能手”“信息技術高手”“校園書法家”“最美朗誦者”等專項評價項目,發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在評優評先、競爭上崗方面,不唯票、不唯分、看實績。此外,學校制定《教職工學術積分實施辦法》。學術積分涵蓋教師主持或參與課題和項目研究情況、學術成果的發表和參加比賽獲獎情況等,每學期或每年表彰獎勵一次。學校還設立“功勛積分”獎勵,激勵在教育教學領域包括課程改革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
王瑛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不僅要重視教師個體的發展,更要重視教師團隊的整體提升。在芳星園中學,全員倡導成長型思維方式,教師形成多個相互交融的學習共同體,讀書是每個共同體的主題之一。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是全校師生日常言行的核心價值觀。在不斷挖掘竹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學校將竹子團結、虛心、堅韌的品格與育人工作、課程建設相結合,用“建家園”“推邊際”“打木人巷”的人人文化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創建教師成長的樂土。
教師不只是實踐者,更應是研究者。學校的教師培養共同體“竹語軒”下設四個重要的成長研修院:青年院、三百院(取“好鐵要經三回爐,好書要經百回讀”之意)、骨干院、名師院。四個研修院專為每一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組織一個學習共同體,研修院為教師搭建分享平臺,聚焦課堂學習方式的研究,幫助教師出思想、出經驗、出成果,聚焦教師關鍵專業能力,提高育德、應變、創新能力,實現教師共同成長。
十三五期間,學校兩次獲得北京市科研先進校稱號,數百名教師獲得各級各類研究成果獎。一支團結、虛心、堅韌的教師團隊像竹子一樣迅速成長。
議題二:如何打造融合課程
薛斌:隨著學校課程建設和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往單一孤立的課程形態正在發生轉變,融合課程以其開放、合作、共享的特點,逐漸得到廣泛認可和深入實踐,成為教育教學新的生長點。在融合課程的實施中,學校要做好“三個重視”,推進“三個結合”,真正讓融合課程在學校實踐中落地生根,構建教、學、評協調發展的一體化課程模式。
實施融合課程要做好“三個重視”。一是重視傳承創新。融合課程與傳統課程是創新與傳承的關系,融合課程必須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構建。融合課程既包含傳統課程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在此基礎上融合創新,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全面發展。膠州市實驗中學正在打造強基融合課程,統籌設置強基學科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內容,將數學與物理、古文字學與歷史等教學內容進行融合設計,學科內容互相滲透,通過考試、答辯、實驗操作等多元方式進行考評,在課程實施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和能力,讓學生能夠應對基于真實情境和多學科能力的挑戰。
二是重視平臺搭建。學校要對校內資源、社會資源和家庭資源等進行有效整合,做好融合課程的整體設計和規劃,以平臺為依托進行拓展,如與學校辦學特色相結合,搭建實施融合課程的平臺。
三是重視教師合作。融合課程強調打破各學科的界限,這需要多學科教師的通力合作。為此,膠州市實驗中學深入實施“一課多師”“一動多師”等項目,一節課或一項活動由多名教師共同完成。
實施融合課程要推進“三個結合”。一是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融合課程的開設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和重點方向,為國家戰略和學生的長遠發展服務。
二是與教育評價改革相結合。融合課程的實施要緊扣教育評價改革的方向,建立相適應的課程評價體系,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要注重發揮評價對課程實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促進課程不斷完善。
三是與教育信息化相結合。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這些技術和手段在融合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融合課程要以教育信息化為支撐點,既要合理利用前沿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又要注重前沿科技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前瞻視野。
融合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已經走進人們的視線,其獨有的教育優勢正得到普遍認可。融合課程如何實現開放共享、真正做到形融意合、與教育改革相得益彰,是需要長期探索研究的重要課題。
議題三:新時期,如何持續、深入地推進課程改革,為改革提供新樣板、新模式
王瑛琨:芳星園中學是北京市學校文化建設示范校,以獨特的竹文化貫穿育人工作始終,努力為孩子建構具有竹文化特色的“沉浸式成長支持體系”。
課程建設重文化。學校把育人工作比作培育竹君子成長成才的過程,將總體課程命名為竹君子課程。竹君子課程分為基礎類、拓展類、核心專業類三大類。其中基礎類課程為全體學生必修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及“美德工程”等專題課程;拓展類課程針對部分學生的薄弱能力,開設必修、選修、拓展課程;核心專業類課程注重專業引領,引導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參加創新選修精品課程。
堅持了14年的美德工程是基礎課程中的竹根,其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每一個孩子未來人生路走得更穩更遠而打基礎、埋深根。拓展特色課程全方位落實“五育并舉”的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竹文化節、科學嘉年華等課程。核心專業類課程致力于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服務,如機器人編程、金帆書畫院、電子技師等課程。
課堂改革重學法。課堂改革在本質上追求的是“學生學得更好”,教師應當變革學習方式,聚焦學生不同階段關鍵思維能力的培養。課程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創建學習共同體。圍繞學生的學,構建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提高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關鍵環節,強化教師的個別化指導。
楊永宏:學校課程一旦形成體系,就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因此一所學校的文化傳統和辦學追求、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都需要通過課程體系的建構來實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所學校課程體系的建構就是為學生、為老師、為學校繪制通往未來的成長地圖。
“在課程問題上,關鍵不在于選擇了什么,而在于為什么而選擇?!苯y觀當下的課程建設,從內容和數量上看似乎“百花齊放”,但本質上往往只關注了課程的外在功用。不論是 “立德樹人”還是“核心素養”,其核心在“人”,“以人為本”才是課程的價值所在,課程的生命價值才是課程的內核。在蘭大附校我們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思考,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公民,所以我們以未來為參照系,以“喚醒生命成長之旅”的信念建構學校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必須基于學校辦學思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蘭大附校的辦學思想,“美”文化就是學校課程的根。文化最大的價值在于化人的精神、思想和思維,而這一“化”的載體、渠道就是課程。明確靈魂,理清根脈,我們從尋找“美”文化與核心素養的對接點出發,從課程視角進行核心素養的蘭大附校表達,即課程體系建構就是一種源于“美”的生命喚醒,這就是“蘭精靈”課程體系的文化視角和生命視角,亦承載了附校人的文化自覺和教育信仰。
在以“美”為核心的辦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對附校課程現狀進行科學分析,充分挖掘育人目標和辦學理念的內涵,全面考慮學生“實際所學”與“核心素養”兩大問題,從學生與周邊社區的實際情況中準確定位學生和家長的課程需求,基于地域特色、課程現狀、辦學追求,建構滿足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的“蘭精靈”課程體系。從學科結構的視角出發,“美之雅”指向學校德育,“美之慧”指向教學目標,“美之藝”指向才藝特長,最終達成“美之和”;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出發,“蘭精靈”課程體系涵蓋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
以拓展類課程為例,主要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特長、興趣開設的,旨在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自主申報,學生自主選擇。一位家長這樣評價:“學校有如此豐富的課程讓孩子們自主選擇,真的了不起。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想選擇、能選擇、會選擇是一種特別重要的能力,今天在學校他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課程,明天他們一定會為自己選擇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郝玉芹:學校課程重在建設,是學校進行辦學頂層設計的根基,是學校長遠發展的脈絡。就在我們摸索前行時,我們遇到了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如平,遇到了“新樣態學校”,幸運地成為“中國新樣態”實驗聯盟校中的一員。一路走來,城陽區國城小學積極探索教育改革的實施路徑,學校辦學方向逐步清晰,課程頂層設計逐步完善,課程實施穩扎穩打,取得了可喜的育人成果,學校發展有了新內涵。
課程是學校教學之根本,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在保證國家課程目標全面落實的基礎上,以實施“風雅課程”的理念為指導,結合學校實際,以學校種植的“植物界的活化石”銀杏樹葉為課程結構圖,寓意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銀杏樹枝繁葉茂,每一片葉子都各具其美,富有特點,正如學生個性多樣、興趣豐富。學校和家長是提供養分的樹根和枝干,每棵樹的成長都有著堅定的目標和長遠發展方向。
學校把課程按照學科功能細分為“六雅”,分別為學雅、卓雅、趣雅、精雅、博雅、潤雅。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下大力氣,努力使“學雅課程”規范化、“卓雅課程”校本化、“趣雅課程”特色化、“精雅課程”特長化、“博雅課程”實操化、“潤雅課程”創意化,全方位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多元的課程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助力學生最大化發展。
多樣化的課程涵蓋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方向,用愛描繪學生們的成長。學雅課程是基礎,落實規范化的國家課程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前提和保障;卓雅課程根據學生特點、學校資源情況設立,不同年級的特色項目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無論是口風琴的藝術熏陶,還是乒乓球的體育鍛煉,國城學子都有一技傍身;趣雅課程,以走班選課的形式開設,涵蓋藝術、體育、科技多個種類,簡筆畫、葫蘆絲、輪滑等多種多樣的社團,滿足每一個學生興趣發展的需求,為學生們提供全方位學習的平臺;精雅課程則是在走班選課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發展學生特長和興趣;博雅課程以“生活即課程”為原則,借助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活動,通過開拓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兩園、三場、一館”,為孩子們提供多種校園勞動教育基地;“風味國城,每日一菜”活動讓每個孩子成為小主播,多種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樂趣、獲得成長;潤雅課程潤物無聲,體現了學?!耙皇乱晃锝越逃?,時時處處皆課程”的教育理念。
在風雅中成長,在慧愛中成就,國城小學正邁著堅定的步伐,朝著陽光,闊步前行。
付全新:宜昌市第一中學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以強化思政課程為抓手,回答育人根本性問題。
學校組織精干力量編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讀本)》《陽光德育(讀本)》兩個專題讀本,形成固化課程資源。兩個讀本的編寫,做到兩個高度重視,一是高度重視理論基礎知識的正確性和架構的完整性;二是高度重視可讀性,通過插入大量有二維碼鏈接的故事和案例,用鮮活的視頻、資料和素材,緊密聯系學生情感世界,幫助其融入故事、觸發思考、形成價值自省、實現價值判斷和價值自覺。讀本既要保證讓學生愿讀,更要讓學生讀有所獲?!端枷胝卫碚摻逃ㄗx本)》中,以“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等八講內容,有效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蛾柟獾掠ㄗx本)》以“愛國課程”“明德課程”“廉潔課程”等十大版塊,系統闡釋關乎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素養。
成立“學習小組”學生社團?!皩W習小組”是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生社團組織,由校團委進行管理。社團由學生志愿申請加入,校團委審批;每期“學習小組”學時為16課時;學習內容由學生在教師推薦的材料中選擇,每兩個課時確定一個主題開展學習和討論,并確定一名中心發言人(學生);教師全程參與“學習小組”的每一次活動,把握政治導向、答疑及為學生服務。
開展系列化“思政活動課程”。抓住關鍵時間節點和學校儀式,如升旗、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930烈士紀念日等活動,適時開展系列化的“思政活動課程”,提升校本思政課程的教育效率。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學校與云南楚雄州牟定縣一中、五峰縣民族高中、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及第二中學等姊妹學校一同拍攝快閃MV《獻禮!我的祖國》,用歌聲向祖國表白,被“學習強國”等平臺轉發,受到全社會的廣泛好評,更樹立了學生擔當天下的責任意識和博大胸襟。
學校被教育部關工委評為2019年度“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我為祖國點贊”示范學校。2018年,學生羅青蕓被評為“全國最美中學生”;2019年,學生寧希澄被評為“全國新時代好少年”。
強化校本思政課程,是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育人根本性問題的必須之義、應盡之責和應然之舉,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宜昌一中將以特色化的思政課程為重要抓手,致力于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的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