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秀

常態化補習不能被稱為教育,它對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心理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都具有消極的影響。補習只能是針對青少年兒童在知識基礎和學習品質上表現出的不足進行的有針對性的階段性活動,不是補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補得越早越好。走出常態化補習的誤區是家長、學校、政府、社會共同合作的結果,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席。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對“什么是教育”有著諸多看法,孔子倡導“因材施教”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從諸多教育家對“教育”的理解來看,教育是基于每一個學生特點的差異教育,是引人內省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活動,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成長路徑。顯然,如若背離這樣的初衷,任何活動都無法被稱為教育,更無法被稱為有意義的教育。
那么,越演越烈的常態化學生補習活動(本文指的是學科類培訓)能不能被稱為教育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不但不能被稱為教育,還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不良影響。而目前的問題是,很多家長認為不報班、不補課就是拿孩子前途開玩笑。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補課鄙視鏈”。然而,補習對孩子來說,不應是常態,有缺才應有補,“有時補有時不補”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可能現象。對全體學生來說,“個別補”“少數補”才是教育過程的必然結果。“集體補”“全時補”的補課現象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
常態化補習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呢?
首先,對孩子的身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在身體發育上不僅需要足夠的營養,還需要足夠的活動。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認為,機體內剩余的精力需要找到發泄的方法,對兒童來說,消耗這種過剩精力的最好形式就是游戲,兒童剩余的精力越多,需要的游戲就越多,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游戲形式,但運動始終是游戲的重要形式,游戲可以使兒童的身體發育和社會性發展同步進行。而目前常態化的補習占用了他們大部分課余時間,他們每天都在從家到學校再到補習班的生態圈中周旋,沒有時間去進行他們喜歡并需要的游戲活動,身體的過剩精力得不到有效的發泄,疲勞得不到必要的緩解,攝取的營養也無法被很好地吸收。長此以往,孩子的體能必然下降。
其次,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沒有良好的身體狀況,心理發展也會受到影響。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在情感方面的發展具有兩極性和不穩定性,不僅會經常表現出肯定和否定、積極和消極、緊張和輕松、激動和平靜等相互對立的情感特征,也會在情感上表現出反復無常的跳躍特性。在學習上,當他們取得好成績時可能欣喜若狂,而一旦成績不如意就可能垂頭喪氣、一蹶不振。青少年的這種情感特征源于他們身心發展的迅速性和客觀供給的差異性之間的沖突。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種需要與日俱增,其身心發展速度與社會及家庭的客觀供給之間可能產生沖突,由此他們就會表現出“反抗”性的負向行為特征。如果此時,家長通過常態化補習束縛孩子的課余生活,他們就可能在壓力之下產生苦惱、煩躁、憤懣等情緒,并會采取行動進行反抗。由此一來,補習不但不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反而會給他們帶來消極的心理感受,嚴重者還可能產生心理疾病,甚至以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進行抗爭。
最后,對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孩子不僅是家庭的一員,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需要在恰當的社會交往中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這就需要時間、環境、方法等條件的支撐。心理學家貝特森認為,游戲是一種元交際過程(meta-communication),也就是在交際活動中,交際的雙方識別、理解對方交際表現中的隱含意義的活動。這意味著,游戲等活動可以幫助青少年兒童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體會和理解他人在社會生活中各種行為的現實意義、真實意義,理解行為背后的隱藏意義或引申意義,進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改變思維方式、學習評價不同行為的道德倫理價值、體會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但常態化的補習活動使青少年兒童長時間處于與書本知識的文字交往及被成人設計好的思維模式中,并不是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的現實場景,并不具有靈活多變的智慧呈現,也不具有或很少具有復雜的社會交往形式和機會。如此,孩子就很難認識和理解什么是社會生活中恰當的人際關系,很難產生換位思考、同情理解、禮貌謙讓、樂于助人等優秀行為品質和社會情感。特別是獨生子女較多的這一代,由于缺少家庭中的同輩交往,與家庭成員的交往呈現簡單化的縱向直線關系,橫向或縱橫交錯的交往逐漸減少。僅僅在學校或補習班上的活動,很難替代復雜關系中的交往活動。因此,占用孩子大量課外時間的常態化補習,只會削弱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降低他們的社會適應性。
面對大量的課后補習活動,家長如何擺脫“不得不補”的從眾心理困境?我們還需回到原點上來,思考究竟要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按照孔子因材施教的觀點,是否給孩子安排補習活動首先要看孩子是否需要補。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是不需要補習的,他們在新時代的教育條件下,有著較好的知識基礎和優秀的學習品質。在此狀態下,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進而使他們有權利去學想要學習的知識,去做想要做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讓他們將精力和時間浪費在比別人先走一步的補習活動上。因此,要使孩子從無意義的補習活動中解脫出來,首先是家長要從從眾心理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冷靜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應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當然,那些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的基礎知識較差或學習品質欠佳的孩子的確需要適當的補習,但絕非是補習時間越長越好。孩子對補習內容也需要一個消化理解的過程,需要充沛的精力去參加與同齡孩子共同擁有的校內外活動,需要和其他孩子一樣理解生活的意義、承擔社會責任。所以,無論是對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還是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補習都不可能是常態化的活動。
為了讓青少年兒童擁有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學校和社會需要形成和諧互動的育人系統。如果說學校是學生發展的內部循環系統,那么社會就是學生發展的外部循環系統,二者需要協調統一。芬蘭的基礎教育廣受贊譽,中小學生放學后能夠自主決定他們的課余生活,要么到體育場參加他們喜愛的運動,要么進圖書館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要么在社區進行游戲或公益活動。在校內外的各項活動中,他們所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體能得到了提升,對社會的道德倫理規范有了深入的理解,逐步成長為對國家發展有用之人,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孩子的發展是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多方合作的結果,任何一方的缺席或不成熟都可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少年強則國家強,而少年的成長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付出。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