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琪 肖晶

近日,關于性別的話題引發了全網討論。教育部在官網上就《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作出回復,提出要“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該話題登頂微博熱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對于性別角色的重視。最近幾年,人們對所謂“男性女性化”的關注和擔憂從未停止。如何看待性別差異,正確塑造青少年的性別角色,值得教育者深入思考。
多元化看待性別角色
我們要明確,性別與性別角色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本次上熱搜話題中,網友們的一大爭論焦點是男女性別的好壞。“男性化”“女性化”這兩個名詞是由英文翻譯而來的,說的是男女性的生理、行為與品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男性、女性是生理定義,而男性化、女性化是性別角色相關的心理概念,不僅僅指男女性的生理特征,還包括符合社會規范、他人期待、文化認可的行為特征和觀念以及心理品質,隨不同的社會文化而有所不同。如何理解、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并塑造其行為、觀念與品質是每個個體的一項重要發展任務。
所謂的“陽剛之氣”,不僅僅是指生理外貌等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社會文化背景下對男孩行為特征與積極品質的期待,例如獨立、自信、勇敢等。而這些積極的品質是男孩女孩都可以去培養與發展的健康品質。也就是說,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男孩、女孩的外貌性別特征有所不同,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更多強調在社會與文化背景下,人所具有的不同性別特征行為、風格與品質。心理學家榮格曾經指出,在男人偉岸的身軀里,存在著陰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而在女人嬌柔的靈魂中,同樣藏著剛強的男性原型意象。他認為,不存在完全陽性的男人,也不存在完全陰性的女人,每個人都是陰性特質和陽性特質的雙重結合。
當下的文化逐漸趨于多元與包容,我們既有促進個體男性化特質的文化環境,也有促進個體女性化特征的文化土壤。培養同時具有勇敢、堅韌等男性化優良特質以及耐心、細致等女性化優良特質的全面發展、陽光健康的青少年,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青少年所面臨的性別角色壓力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最容易因性別角色不清晰產生認同危機的時期。我們可以從“人—環境—任務”三因素去理解青少年性別角色的發生、發展:
青春期階段身體變化與心理發展迅速且不平衡。進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的身體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心理認知卻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不夠成熟的心理遭遇生理的變化,就容易慌亂,尤其是在面對第二性征的變化時,易處于角色混亂狀態,從而產生性別認知上的問題。
理想的性別角色和社會期待之間的矛盾。青少年十分重視來自社會和同伴的認可,而傳統的性別觀念仿佛為青少年施加了某種束縛。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男孩必須勇猛堅強,女孩必須溫柔賢惠,媒體和教育又不斷在強化這些觀念。青少年渴望自我發展,又在意周圍的眼光,這種做自己和完成被期待的角色任務之間的矛盾,容易導致焦慮產生,最終可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自卑、孤獨、擔憂自己的形象等,進一步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從青少年的活動與任務來看,安靜的學習等腦力活動的占比還是很大的,近年來教育部提倡加強勞動教育、加強體育鍛煉、加強戶外活動等讓兒童青少年強健體魄的措施,確實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當下處于青少年期的男孩仍面臨著有關性別角色的壓力,即使他自身不愿意或不符合其本性,但在傳統文化框架的規訓下,在他人的要求下,他仍努力達到“強壯”“堅強”等傳統的男性氣質標準。社會上甚至存在專門的“男子漢氣概”訓練班,美其名曰“男孩拯救實驗”,改變他們說話小聲、性格內向這些被認為不夠“陽剛”的特點,甚至采取極端的手段,例如超出身體負荷的體能鍛煉等,來打造符合人們印象的“完美男子漢”。對于性別的認同一旦失敗,可能使青少年感到自己“毫無陽剛之氣”,導致消極情緒和低自尊體驗,甚至感到社會地位的喪失,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
塑造青少年健康的性別角色
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幫助青少年塑造正確的性別角色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媒體與輿論需要宣傳陽光、健康的性別特征與風格。目前的媒體傳播途徑非常廣泛,但其內容仍存在許多性別刻板印象,如廣告中廚房用品等的使用者多是女性,男性往往以商業精英的形象出現。這傳遞了一種“女性屬于家庭,男性屬于公司”的信息,強化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性別觀念,不利于多元化視角的展開。大眾媒體和社會評價是影響人們性別觀的重要因素,應該打破傳統性別角色任務的束縛,解放人們的性別觀念。我們鼓勵諸如本次“陽剛之氣”問題的討論,本質上,這就是一種開放的態度,在討論中讓大家了解,男性化特質不獨屬于男性,女性化特質也不獨屬于女性,女性的“陽剛”,也并不代表要男性化,無論是陽剛還是溫柔,這些都是帶有一定性別特質的優點,男女雙方都要進行欣賞和學習。
家庭、學校與社會要共同引導,幫助青少年建立性別意識與性別角色。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成人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特質與意愿,盡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確立符合時代發展、文化認同的性別社會化發展目標。青少年尚未形成成熟的認知觀念和性別角色期待,可以通過舉辦各種講座、討論會或學習交流活動等,向青少年普及兩性生理差異知識,對其言行進行訓練和引導,鼓勵他們對自己的一些心理困惑進行分析,克服不良的性別觀念,明確自己理想的性別角色,從而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成人要為青少年樹立性別角色榜樣與示范。應加強幼兒園、小學教師的性別比例平衡,讓更多男老師加入兒童的教育過程。加強父母參與家庭教育與日常生活的比例平衡,讓父親多參與兒童日常教育與生活。在社會媒體進行多元化觀念普及的背景下,家長和教師也應當克服自身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改變常規的評判標準,建立新的性別觀念。家長和教師要在言行上為青少年做好榜樣,對于其性別行為持以積極的態度,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其在正確的方向上充分發揮個人特質優勢。面對生活中一些傳統的性別刻板事件,應予以糾正,如父親減少大男子主義的表現,教師對女孩不擅長理科的情況加以解釋和引導,幫助其獲得成長。
總之,為正確塑造青少年性別角色觀念,我們要重視文化與社會認同對性別角色的影響。個體、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引導多元、健康、發展性的性別角色特征,幫助青少年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健康的行為模式。
(作者侯思琪系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肖晶系首都師范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
責任編輯: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