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勝楠
統編版小學中年級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以學生學習活動所指向的問題域作為教材的基本結構,突出了基于生活、引領生活、提升生活的編寫策略,給兒童預留了許多表達經驗生長的空間,并在單元主題與課文內容的設計上注重兒童的成長需要,重在解決兒童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這為教師理解和把握教材以及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并能逐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重視學生生活,課前“備學生”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選用學生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會讓學生的感受更為真實和深刻。這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行為,將學生生活中的言行、參與的事件、關注的重點用多種方式,比如文字、照片、視頻等,進行記錄、搜集、整合,便可成為豐富的教學素材。
課前“備學生”,要求教師轉換看問題的角度。由于生活經驗有限,學生往往對自己周邊的事情更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找到社會和歷史大事件與學生生活的關聯點。比如《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學生無法理解距離自身較遠的冰川融化對生活的影響。教師可用貼近生活的視角導入,讓學生作為醫生為地球看病,從而理解地球環境的變化與個體的行為是息息相關的。
課前“備學生”,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真心理和真問題,并給予恰當的指導。如《這些事情我來做》一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一定要理解學生愿意做家務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做好這件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這一心理,并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從事家務勞動的內在需求。
總之,教師要基于學生生活進行教學實踐,進而促使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問題,關注和反思自身行為,達到課程的目的。
解決真問題,實現真轉變
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是德育課程的起點。所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還要關注學生的知行統一。只有解決學生的真問題,才能使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引領學生生活。
讓學生達成知行合一,必須以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往往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他們還沒有能力進行整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些抓手,使他們能將已有的生活片段串聯起來,從而實現生活經驗的再處理。比如《少給父母添麻煩》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表格,以時間為線索引導學生觀察、整理父母不同時間段所做的事,進而直觀地感受父母的辛勞,為實現后期態度的轉變打下基礎。
在學生對現有生活經驗進行有效整合后,教師要抓住時機解決學生的真問題。而真問題一定要來源于學生生活,可以是學生個人生活、班級共同生活、當下生活中的問題、未來生活中將要遇到的問題等,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產生思考和行動的內驅力。比如,在《我們的好朋友》這一課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交友中的實際問題,在整合與朋友相處的生活經驗后,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友誼,在行動上正確對待友誼。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生活,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真問題,才能使課堂教學引領學生生活,進而達到知行合一,讓學生從行動和思想上實現真轉變。
情感態度價值觀類的目標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為核心的教學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將學生生活經驗和教師教學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中產生新的感悟并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芙蓉小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