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青
“學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的學為本,學校教職工、家長、政府相關部門的公務員、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居民、教育方面的社會組織人士、媒體人士等作為治理主體,聯合起來對學生問題進行共建、共管、共責,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989年,世界銀行在描述非洲狀況時首次使用“治理”一詞。此后,治理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發展研究中,關于學校治理的研究并不多。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筆者于2011年開展課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研究》,發現學校制度絕大多數是管理教師的制度,由此提出學校管理的對象應由學校和教師轉向學生的觀點,確定學本管理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思路并實施。2019年,筆者在《新時代教育治理轉型的校本策略——以“學本治理”為例》一文中,正式提出“學本治理”的概念:“學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的學為本,學校教職工、家長、政府相關部門的公務員、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居民、教育方面的社會組織人士、媒體人士等作為治理主體,聯合起來對學生問題進行共建、共管、共責,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學本治理的理念內涵
明確治理客體:以學生為本
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將學校治理的客體定為學校,教師和學生均以有機組成部分的名義作為治理的客體對象,學校存在問題作為治理問題。這實際上是把教師問題視為主要治理問題,容易陷入忽略學生問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治理困境中。教育的客體是學生,辦學服務的對象也是學生。在“學校治理客體是誰”這個問題上,需要正本清源,將學生作為學校治理的客體,把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作學校治理的問題。教師問題和學校問題的治理最終都是為了學生發展。學校治理應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客體,讓學生在教學、學校事務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主體精神、主體權益得到尊重和實現。
明察治理問題:以學生問題為本
學本治理應以學生問題為治理問題。學生以學習為根本任務,學生的發展成長和各方面素養的提升均通過學習實現,因此,學習質量問題是核心問題、主要問題——教育治理的本質是學生學習質量問題的治理,學校治理的本質也是學生學習質量問題的治理。具體來說,學習質量問題包括品行學習質量問題和終身學習能力問題。品行學習質量問題,從教師角度看就是立德樹人問題。學生品行學習質量和知識學習質量只要一方面存在問題,就意味著教育質量存在問題。
明晰治理目標:以學生學養為本
針對學生品行學習質量問題和終身學習能力問題,學本治理以學生學養培育為治理目標。學養,《辭海》釋義“學問、學識和修養”,是一個人學習的關鍵能力和必備修養,是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會學習”具有中華歷史文化特色的表達。學養培育既重視學習素養,即終身學習的科學方法和關鍵能力,又突出立德樹人,引領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加強品德修養,學習知識與行為修養合一,即知行合一。學養培育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從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效率等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第二層,從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第三層,從學習定力、學習深度、高級思維、知行合一等方面提升學生學習修養。
學本治理的機制探索
組織機制:建立學本治理機構
創建以學生問題治理為本的學本治理機構。成立學校學本治理委員會,以政府、學校、家長、學生、社區、社會組織為治理主體和成員,每學期第一周以學生學習為主題、以學校為主導召開學本治理委員會聯席會議。推進學校內設機構改革,深圳市龍華區高峰學校將7個內設機構整合為學生處、教導處、服務辦3個機構,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將內設機構整合為初中學生部、小學學生部和服務部3個機構。成立學生自治委員會,以自我教育、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管理為指導原則,服務于團委、少先隊、學生會。成立家長學本治理委員會,創建學習型家庭,促進、指導、監督、評價學生學習活動,參與課堂教學輔助、學生社團、校外研學等工作。成立班級學本治理委員會,以班主任、家長、學生為治理主體和成員,以學生的學為本推進班級共建、共治、共享。
施行機制:構建學養課堂
課堂和課程的學本化改革與實施是學校學本治理的核心。高峰學校在生本課堂的基礎上構建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本的學本課堂。創新實驗學校在學本課堂的基礎上探索以學生學養培育為本的學養課堂,以學習素養和素養學習為教學根本任務,進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在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和教師教學時間分配上,倡導小學“30+10”、中學“30+15”的分配方式。備課本從學材解讀、學養目標、學習設計、作業設計等方面引導教師以學為本備課,其中,學養目標細化為學科素養、學習素養和創新素養。觀課本從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學習內容等方面引導教師評價學養課堂。課程方面,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素養化實施,從學科素養課程、學習素養課程、綜合素養課程三個維度構建學養課程。
運行機制:實施選課走班分組分類分層教學
選課走班分組學習。高峰學校采用1個教學班分2個小組由2個科學教師組織到2個實驗室或大自然基地同時上課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實踐,從中學會觀察、發現、探究,實現選課走班小班化教學。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實現全校范圍內分組學習、分組實踐、分組活動。
選課走班分類學習。創新實驗學校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高峰學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采用6個教學班300多名學生分成10多個模塊由10多位教師兩節連上的方法,推行體育、音樂、美術選課走班分類學習。學生每學年根據興趣愛好、身心特點和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選課走班分層學習。創新實驗學校五至八年級、高峰學校六至八年級數學和英語學科采用相鄰2個教學班學生分A層、B層,由2個教師分別開設基礎課程或拓展課程的方法,實現分層學習。九年級各學科在A層、B層基礎上,分出I層,實行三層教學。
推動機制:實施雙師制和雙班主任制
2019年,創新實驗學校進行雙師制改革和雙班主任制改革。雙師制是指每節課由主講和助教2位教師同時在教室上課,以雙師的力量更好地關注、服務、引導、幫助、管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從學生學習情況看,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的導學力量得以充分保障,尤其是在大班額的現實情況下,能夠凸顯以學為本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雙班主任制是指1個教學班級安排2個班主任進行治理。創新實驗學校結合校名意蘊,將1個教學班分為“創班”和“新班”2個小班,由2個班主任既分工又協作地實施班級學本治理。問卷調查顯示,98.2%的家長認為雙班主任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94.8%的家長認為雙班主任比單班主任好。
評價機制:開展學生學養評價
開展行為修養評價和學業修養評價。以社會服務學分和行為評語等方式開展行為修養評價。學業修養評價分為學科素養評價和學習素養評價。其中,學科素養評價以展示學生課堂學習成果和競賽的方式開展,學習素養評價以學業成績、閱讀學位、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評價的方式開展。創新實驗學校在學養評價的基礎上實施創新素養評價,開展創未來活動。
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教師治理制度
以學生學習質量為本推進教師評價制度改革,以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為原則推進工會工作制度改革,以上課的節數和質量為依據制定教師工資計算辦法和發放制度,以保障教學力量為原則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務學生學習為宗旨推進后勤工作改革。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