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國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辦學活力,乃至揮別“高分低能”,從“育分”轉向“育人”,最終落地在基層,關鍵在于“指揮棒”——教育評價改革。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將評價改革作為“龍頭之戰”奮力推進。近年來,山東濱州樹立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聚焦辦學質量標準不清、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校長職級制改革困難等發展“瓶頸”,積極探索教育評價改革新路子,真正釋放了基層改革智慧。
抽掉椅子,全體起立,重新洗牌,競聘上崗
自2016年以來,濱州市持續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全市設立農村學區特級教師崗位、農村短缺學科教師“走班教學”、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管理體制、取消鄉鎮教委實行學區制管理等在各縣市區均破題推進。2019年,全市中小學教師交流初步實現了中小學教師由“學校人”到“系統人”的轉變,多年來困擾教師隊伍管理的陳舊管理模式積弊得到破除,整個教師隊伍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改革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濱州與各地類似,出現了縣域內教師管理體制不順暢、資源配置不合理、主管部門與學校教師管理職責不清等問題。這些問題又成為導致教師流動性差、教師長期職業倦怠感強、城區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的重要因素,同時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
因而,需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在強化縣域統籌功能的基礎上,落實學校用人自主權,為教師合理交流輪崗提供制度保障,促進縣域內師資均衡配置,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016年,濱州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示范區,濱州市博興縣被山東省教育廳確定為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示范縣。
四年來,縣管校聘改革讓教師從被動接受安排變為主動爭取崗位,盤活了教師工作積極性;實現了師資配置進一步均衡,有效解決了學校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城鄉教師“二元結構”等突出問題,實現了編制、人員、崗位的動態平衡;全面提升了教育管理和教學水平,校長教師隊伍經受了歷練,管理能力和教學水平大幅提高,整個教育系統精神面貌、工作狀態有了明顯改變。
“三專”發力:專職結構+專家顧問+專項資金握指成拳
2016年,濱州教育發展迎來歷史時刻——全面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區)驗收,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達標不是終點,改革必將繼續”,濱州教育開創性提出了“積極探索本土化教育評價體系建設”的目標,明確了構建“市縣校”三級教育評價體系和踐行評價對象全面化、評價組織規范化、評價標準科學化、評價隊伍專業化、評價運行信息化、結果運用綜合化的“六化”教育評價改革路徑。
成立全省首家擁有獨立法人資質的教育評價專職機構——濱州市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引進專業支持,先后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清華附中、蘇州市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等合作,組建“濱州市教育質量評價專家顧問團”和“濱州市教育質量評價首批專家庫”,聘任專家753名,特聘北京師范大學林靜博士等顧問30位;爭取專項資金,2017年起申請政府專項資金(100萬/年)用于評價改革項目,引入第三方參與評價,探索建立政府、學校、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
同時,專題舉辦教育評價“濱州模式”論證培訓暨教育評價專家顧問團年會,研究出臺《教育評價“濱州模式”項目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從“重點工作”和“創新工作”等方面分別賦分、考核。各縣市區適時提報工作進展情況和工作成果材料,對項目推進進行過程性管理,每年底根據全年項目工作情況排名評選出“項目工作先進單位”,并對在學校自評體系建設方面有突破的學校予以表揚。
研制評價標準,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
探索中,打通“市縣校”三級教育評價建設的“最后一公里”,是讓教育評價成為引領教育事業發展“風向標”的關鍵。2019年濱州印發了《對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開展評價工作的實施方案》,每年對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開展專題評價。
截至2020年年底,濱州完成“融貫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評價標準體系”建構,共出臺評價標準27個,實施細則27個;依據其中部分標準,2017—2020年,開展四次“普通高中、市直義務教育學校校長職級任職暨學校教育質量發展水平評價”。
此外,濱州參照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流程和規范,結合地方實際,2017—2020年,開展六次全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監測內容為學業水平監測和學習相關因素調查;學業水平監測涉及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實驗能力、勞動教育等學科,年級涉及五至九年級,累計監測學生近16萬,回收校長、教師、家長等近10萬份問卷。
在此基礎上,依托山東省教育督導學會和濱州市教育局合作共建的“現代教育評價改革創新實驗區”平臺,繪制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項目“精準藍圖”,充分發揮科學評價的導向作用,基本形成了區域教育質量發展水平監測評價機制、校長教師任職考核與專業發展評價機制、學校課程教學與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機制、第三方評價機制、教育評價結果應用與導向機制等一系列相互協調與匹配的制度與運行體系。
“數據智慧”:組織“數據的力量”案例評選,評出典型案例
好的制度需要量化、落地,才有可操作性、成長性。為此,濱州對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進行過程性記錄和個性化表揚,較好實現了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融合。
截至2020年底,133所初中、111316名學生、9284名教師進駐該平臺,積累過程性評價信息200多萬條;24所小學、29901名學生、1948名教師進駐平臺,積累過程性評價信息近60萬條。一份份寫滿大數據的成長檔案,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精準畫像,展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素質動態發展,讓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逐漸走向全面、科學、權威。
推進中,濱州特別重視“培植典型樹推先進”和“高端培訓學習借鑒”。2020年先是組織了“數據的力量”案例評選,評出典型案例30項、優秀案例50項,并分別授予這些學校(學科)為市級和縣區級“‘以評促改 依評提質示范學校(學科)”,進行長線培植和跟蹤調研。2017—2020年,先后多次參加全國教育評價研討會和到上海、成都等先進地區組織高級研修班,有計劃地組織系列專題考察學習,打造教育評價專業隊伍,提高隊伍專業水平,保障教育評價改革高質量、可持續推進。
“全市普通高中、市直義務教育學校校長職級任職暨學校教育質量發展水平評價,客觀公正、科學規范,讓我們基層學校工作更有方向和干勁了。還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全面、客觀、動態地記錄孩子成長,讓校園和班集體更富活力,良性多元競爭讓師生潛力更大、動力更足!”濱州實驗學校校長高桂榮說。
農村娃借助足球、合唱、話劇百花齊放,不同跑道賽出多彩魅力
“第一”,可以是不唯成績、多個成長跑道的第一。2017年2月,張浩浩等18名濱州農村娃受邀去德國,在那里唱響了山東民歌。2015年10月,德國黑森州伯尼青少年女子合唱團來濱州演出,她們對濱州百川小學快樂音符合唱團產生了極大興趣。這些農村娃演唱的極具中國特色的《花蛤蟆》等民歌深深吸引了德國觀眾。于是她們盛情邀請濱州的學生赴德演出。在德國,他們受到施利茨市長接見,在當地大學、中小學、幼兒園甚至殘疾人社區演唱,熱情參與了當地的狂歡節,被眾多德國媒體所追蹤。而2018年,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合作,建設了全國首個“話劇普及教育示范區”。日前,濱州還以全國第一名、全省唯一的優異成績入圍全國優秀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目前,城鄉學校“多元第一”的教育生態在濱州形成,不同跑道賽出了多彩魅力,校園品牌如同百花齊放,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