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浪浪 牟莉華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切入點,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尊重科學規律,以學校、家庭、社會為載體,通過有效途徑,培養具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地域特點、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學校文化、師資狀況、學生特點,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綱要,創生適應學校自身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課程架構及特色育人模式,是重慶市人民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探索。
提煉基于學校文化的精神氣質
對于塑造人格而言,根本點在于塑造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氣質。什么樣的文化環境滋養什么樣的精神氣質,德育要把國家意志置于“人”所在的具體的文化場域之中去施加影響。
1945年,重慶市人民小學(原名“晉冀魯豫軍區干部子弟學校”)于炮火硝煙中誕生在太行山上。學校傳承“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頑強生存,被譽為“馬背上的搖籃”。隨著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挺進大西南,學校在重慶正式建校。劉伯承元帥為學校題寫校訓并命名。賀龍元帥擔任學校首任董事長。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擔任學校首任校長。自此,一所流淌著革命血液、凝聚著紅色基因的小學開啟了光榮的發展歷程。
從革命戰爭年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走進新時代,在70多年的歲月里,人民小學始終堅持劉伯承元帥在校訓中指引的方向:“我們要為將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培養人才,他們必須有文化、有道德、愛勞動、愛祖國,具有創造精神和鐵的紀律。這個辦學宗旨一定要明確,千萬不能培養特殊階層和驕嬌兒。”為國育才、兩有兩愛、創造精神、鐵的紀律、不做驕嬌兒……這一系列清晰而明確的要求,就是人民小學獨特的文化內核。歷經沉淀,這些內容從要求變成習慣,從習慣養成性格,從一個個師生個體的性格升華為一代代人民小學師生群體的共同認知、共同價值,成為人民小學寶貴的學校文化。從師生群體的身上,我們梳理并提煉出了人民小學的學校精神——好奇、勇敢、責任、榮耀。
它不僅是對學校光榮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中小學德育的五項主要內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民小學的落地。由此,學校構建基于學校精神的新時代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就有了師生共同認同和樂于接受的文化心理基礎。
擬定基于中小學德育主要內容和學校精神的“童年·成長”德育課程目標
分析中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我們發現,“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這五大板塊,其實可以歸納為發展兒童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大類。而我校的學校精神也是充分考慮到兒童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發展——“好奇”“勇敢”是發展兒童的自然屬性的要求,“責任”“榮耀”是發展兒童的社會屬性的要求。
根據國家要求,結合學校精神,我們確立校本德育課程的目標就是以中小學德育主要內容為基礎,在尊重兒童自然屬性的基礎上,用兒童社會屬性的發展方向牽引兒童健康成長。具體而言,學校德育課程發展目標涵蓋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社會責任、道德修養、熱愛勞動、審美情趣、追求真理與敢于創新、身心健康、觸摸世界與尊重生命九大方面,在每一個具體目標下又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分為低、中、高三個年段目標(詳見下圖)。
構建基于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德育課程體系
我們將學校的校本德育課程分為兩大系統——
圍繞“好奇”和“勇敢”,著眼學生自然屬性的成長與發展,我們以“勇氣課程群”“藝趣課程群”“好物趣玩課程群”,貫穿身心健康、審美情趣以及追求真理和敢于創新等德育課程目標,構建起學校的“童年課程系統”。
圍繞“責任”和“榮耀”,著眼學生社會屬性的發展與健全,我們以“勞動課程群”“行走課程群”“關乎于讀課程群”“暖心日課程群”“放眼周課程群”和“禮儀課程群”,貫穿熱愛勞動、觸摸世界與尊重生命、人文底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道德修養等德育課程目標,構建起學校的“成長課程系統”。
九大課程群,配合九大德育課程目標,進而輔以細化到低、中、高三個學段的27項分段目標,實現了國家德育課程基本內容全面融入學校的校本德育課程體系之中。
構建基于學校精神活動場的全方位德育課程實施策略
德育課程的實施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一個網狀脈絡,需要互相補充、互為激發——頂層設計架構模型,學科課堂與少先隊活動課是實施主陣地,學校的主題活動讓德育課程育人目標明確、特質明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實施途徑,讓德育課程得以更好地落實。
以課程群為資源豐富少先隊活動課的內容。
少先隊活動課是德育工作實施的主陣地。在很多學校,少先隊活動課的主導權掌握在班主任或者中隊輔導員的手里,這就容易導致少先隊活動課缺乏序列化設計,整體性不足,對學校德育工作整體目標推進的實際效用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校把德育課程九大課程群分配到每個年級的少先隊活動課中予以實施。如此一來,少先隊活動課的整體性、序列性、操作性都有了明顯提升。
以學段課時標準厘清德育課程的內容比重。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需求,我們統籌設計了九大課程群的內容權重,避免了課時平均化。例如,低年段學生規則意識不夠強,我們在一學期中安排了七次禮儀課程,讓學生懂得校園禮儀,明白如何與人交往,建立自我與他人的合理邊界;考慮到低年段學生認知力、控制能力的實際狀況,行走課程群集中在校內開展,而沒有在校外安排實踐;高年段學生理解力較強,可以在閱讀中體會人情冷暖、感受世間萬象、增加人文底蘊、認知世界和認同自己國家,因此增加了關乎于讀課程群的比重。
以課程群為樞紐促進學校德育與學科的融合。
九大德育課程群從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整體架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引擎,也是連接學科課程的樞紐,形成了德育和學科的生動連接。例如:六年級下學期“道德與法治”課程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著重從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反思三個方面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和調適;禮儀課程群中“男孩女孩好朋友”“獲得好朋友的鑰匙——尊重他人”等活動,則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互為支撐,形成融合。
以課程群為杠桿撬動家校社的聯動。
學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與家庭和社會協同,才能發揮良好的育人功能。“童年·成長”德育課程群在架構上明確了家庭、社會各自的內容,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聯動。以勞動課程群為例,除了學校開設的每周勞動課、主題勞動課,我們還制定了詳細的《家庭勞動指導手冊》,把學校要求和家庭要求融合,將學校指導與家庭幫助結合,讓學生從課堂走向家庭,真正發揮了勞動教育課程群的作用。
在對家庭進行有目的的指導之外,我們還將社會場景和場所的功能融入學校德育課程群建構中。例如:暖心日課程群的主要實施場所是社區和養老院,旨在讓學生關注社區、關注社會,從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行走課程群把田間地頭、博物館、工廠等場所放入德育課程的場景中,讓學生在行走實踐中,培養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
在學校德育課程群的驅動下,家庭的參與度得到有效提高,社會場景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使用,實現了家校社共同發力的聯動機制。
創設“童年·成長”德育評價系統
通過構建“童年·成長”德育課程群,中小學德育工作基本內容與學校精神形成內涵相融、外延相符的有機整體。這其中,德育課程評價系統起著導向和監控的重要作用。
建構以普遍性、跨界感和想象力為價值導向的內容評價系統。
以前的德育活動課要么被歸為單獨的教學活動,單純從教學效果來評價;要么被歸為班隊活動,單純從活動開展情況來評價。而德育課程群的建構,讓我們對德育內容評價有了更加綜合的考量。特別是從普遍性、跨界感與想象力三個方面實施內容評價。
普遍性是學校德育課程群的基本特征。責任和榮耀必須被普遍認同才有價值。我們始終認為,沒有任何一項真正有價值的德育課程內容是只針對部分學生的,只有對每一個學生都有價值的德育課程才能真正打動人心、生動實用。我們要實現德育效果從“眾星捧月”到“群星閃耀”的轉變。
跨界感是學校德育課程群的生長要素。勇敢是跨界感得以產生的前提。德育課程需要創設環境、創設氛圍,讓學生浸入其中,以開放多元的內容對學生施加影響、產生引領。跨界為我們打開了不一樣的、更加廣闊的德育課程群空間。
想象力是學校德育課程群的關鍵特征。好奇是想象力的基礎,要用想象力灌注德育課程的設置、內容的創編以及課程執行的全過程。唯有從形式到內容不斷地創新,學校德育課程才具有生命力。
建構以過程性、階段性和成果性為呈現內容的學生發展評價系統。
在關注德育課程群內容的設置之外,我們更加關注學生在德育課程體系中的內在成長。
階段性評價用描述性語言和資料袋的形式對學生在德育課程群中的發展給予正確評價,同時用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的多元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給予肯定。例如,禮儀課程群、暖心日課程群等,均以過程性評價為側重,看重日常堅持。
過程性評價以現代信息技術為采集手段,及時抓取過程數據,形成評價。以勞動課程群為例,學校主導開發了“勞動萌主”小程序,將學生勞動的過程予以呈現,同步導入評價體系,形成了“過程采集—數據搜集—即時反饋—跟蹤成長記錄”一體化過程性評價。
成果性評價主要就課程設置中學生的參與情況和目標達成情況給予評價。這不僅是對學生發展的直接鼓勵,也是對學生成長方向的引導,還是“童年·成長”德育課程體系核心培養目標的體現。我們設置最佳好奇獎、年度勇敢獎、年度創造獎、年度挑戰獎、年度公益獎、年度榮耀之星等體現階段成果和階段收獲的專項獎,對學生發展程度和實效予以評價。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學校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有力地作為。學校如何在不折不扣執行中小學德育工作基本內容的同時,實現國家意志的系統落地,是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德育建設要回答的新問題。構建“童年·成長”德育課程群就是我們立足學校文化的思考和實踐。它目標清晰、內容豐富、體系開放,為學校、教師、學生搭建了持續成長的廣闊空間,成為人民小學德育全員發展新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