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星
濟南,有一個乍聽起來和印象中的北方城市風格迥異的名字——泉城。實際上,“泉文化”一直是濟南城市建設、經濟開發以及文化價值傳播的核心理念。向城市東、南方向發展的“大明湖”經濟模式,是影響10多年來濟南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也讓這座城市的人口出現了同趨向的流動。未來,濟南城市空間布局會進一步優化,“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新格局正在改變原有單中心集聚的發展方式。而教育,在以上眾多城市發展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既“求新”又“踏實”的教育景觀。
外來人才與本地精英開啟濟南重工業之路
每一個來濟南的人,都會去趵突泉與大明湖游覽一番,圍繞著這兩個景點的市中區與歷下區,是濟南的老城。老城集中了濟南的歷史與文化,也集中了很多濟南的歷史名校。在“2009年全國運動會”舉辦之前,老城集中了濟南的傳統市民。
一位在趵突泉公園看“菊展”的、來自東北的老人告訴記者:“20世紀五六十年代,僅東北地區就有很多人來到濟南,他們都是國營企業的工程師與科技人員。那時的濟南核心區以重工業為主。”
外來人才與本地精英一起,描繪了濟南城市建設的藍圖,建成了濟鋼等重工業基地,成為濟南發展的第一個經濟增長點。
“大格局”打下濟南堅實的教育基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濟南明府城附近的居民曾經幾乎都是國企的員工,二環東路高架還沒有建成的時候,歷城二中的舊址董家莊在公交司機眼中還是郊區。那時的濟南人,生活和思想都是穩定甚至溫婉的。很多人到如今還保持著去黑虎泉畔打水的習慣,泉邊80多歲的老人,牙齒尚未脫落,跟我們談論著用泉水泡茶養生的秘方。他們眼中的濟南,就是這一方山泉之地,熱情好客的他們每遇到一個外來人,都會邀請他們來濟南落戶。
濟南人在穩定的生活中逐漸養成了踏實的性格,加之儒道文化的長期熏染,“大格局”也是他們從小就被言傳身教的品質,他們習慣對自己的人生有長遠的規劃,很多學生早在學校時,就有了明確的未來發展方向。
因此20世紀后期,山東基礎教育改革攻堅克難,探索出了許多改革經驗,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山東模式”。作為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市培養了一批旨在培養優秀人才的學校,其中以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外國語學校和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最為典型,直到現在,三所學校仍是優質學校,共同為濟南市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山東模式”為濟南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礎,觀念的認同、人才的集中,也促進了濟南城市的正向流動。在同樣標準的教育模式下,在成績面前,所有人有著平等的機會。如此一來,越來越多的人才集中到市中心,反哺了濟南城市發展需求。
經濟模式轉型,人才東移
2008年奧運會之后,濟南市承接了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借著東風,濟南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眾多高樓拔地而起,濟南老城區的很多市民逐漸擺脫了“鐵飯碗”,緊跟著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開始流動,市中心的概念不再是二環東路以西。
伴隨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籌建,濟南市人民政府也遷至東部,位置就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對面,以歷城區和高新區為中心的濟南“新區”快速發展起來。位于高新區的高新科技產業齊魯軟件園逐漸成為濟南經濟發展的新名片。
52歲的濟南市民孫大哥在2014年的時候,于高新區購入新的房子,搬過來之后,給他印象最深是“老”與“新”的差別:老式建筑與高樓大廈、老人與年輕人、傳統觀念與新觀念……隨著經濟的發展,濟南人口開始大幅度增長,很多本地和外地的高學歷人才集中到新區,CBD片區成為濟南房價最高的地方。
以教育促進人口融合
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來自老城區的濟南老市民,和來自外地的濟南新市民,都離開了自己的原生環境,離開了固有的社會圈層,來到了新區。新區的發展需要促進人口的融合,教育便成為了有力的抓手,而全新的社會環境需要新的、因人而異的教育生態。
新的城市形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情緒和看待教育的態度。
新區的人口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老城區的“拆遷戶”,另一種是以學歷、技術進入該地的“高學歷”。他們的子女有了社會化的標簽,即“拆二代”和“研二代”“博二代”。對于教育來說,需要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進行有效融合。
想要影響學生,教師隊伍的建設則成為重點中的重點。教育部門為激發全新辦學活力,推進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以教育促民生,推動社會融合。
高新區的發展,也聯動著濟南整個城市的改革,濟南教育逐漸憑借扎實的教育基礎,尋找自身的全新定位。
從“大明湖時代”走向“黃河時代”
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為民情懷。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民生,是一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的過渡融合要素,濟南也不例外。10年的快速發展,濟南“東拓”“西進”,在東部形成了高新產業引領區,以及創新開放的前沿區。人口在此處也形成了大規模的聚集。
與此同時,濟南其他各地也進行了全方位的同頻發展。
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2018年9月,濟陽撤縣設區。2018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濟南形成了目前的10區2縣行政區劃,濟南的總面積已達到10244平方公里。
2016年12月8日至9日,濟南市召開全市工作務虛會,會上提出:“從長遠來看,城市建設不可能無限拉伸延長,未來的發展必須瞄準和實施北跨?!薄耙邕^黃河去、‘解放全濟南,讓濟南從‘大明湖時代走向‘黃河時代”。
2018年1月,國務院以國函1號批復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黨的十九大后獲批的第一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全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在這之后,濟南在北部黃河沿岸設立先行區,規劃總面積約1030平方公里,其中黃河北岸730平方公里,黃河南岸300公里,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樣板。同時,將緊鄰先行區和市中區的天橋區,作為北跨黃河的戰略支點,動能轉換的新經濟增長極。西部的長清區,則成為新的教育科研基地。以南部城區和東部城區為中心的原有經濟模式,正在逐漸被新的城市格局所改變。
2021年1月23日,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全線貫通,預計在2021年10月建成通車。屆時,開車最快4分鐘,地鐵僅需2.5分鐘便可通過黃河。濟南“北起”之規劃,正逐步實現。
城市全面建設,教育多點開花
2021年1月26日上午,濟南市召開2020年度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2020年全年濟南生產總值為10140.91億元,成為新的“萬億俱樂部”成員。
伴隨著濟南經濟的快速增長,尋找新舊動能轉換與民生改善的契合點,成為濟南城市新命題。教育在民生改善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區縣都在教育的求新求變上漸積跬步:市中區的濟南市第十四中學正在探索新的辦學模式改革;山東省實驗中學的家校共育已經擁有了成熟的模式;歷城區的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從董家莊搬到了市中心的興元街;濟南市大學城實驗高級中學在成立2年之初,便已將“大學+實驗”的模式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天橋區黃河南的濼新小學,把最前沿的腦科學理念及教育的溫暖帶給每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平陰縣的校車將每個學生都能安全送到家門……
濟南市的城市發展緊跟著國家戰略發展的腳步,教育的發展亦是如此。在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濟南一直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求新求變,在大格局的牽引下,做“有溫度有品質的教育”,在不斷求新的努力中,“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2020年11月,濟南市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位列第一,實現了年度測評的“三連冠”,同時濟南市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教育在城市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記者在芙蓉街隨機采訪了幾位來濟南求學的大學生,他們都一致地用“溫婉”一詞評價濟南,并解釋說,“溫婉的不只是這里的風景,更是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