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穎
2017年以前,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教育忽視了評價對教學的服務作用,忽略了對學生的全面評價,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普遍存在誤區,降低了對教學的要求,教學質量出現了滑坡。我們反復思考認識到:教學和評價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或評是為了教和學;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只有教師教好才會有學生學好;只有立足課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才能有好的教育。我們開啟了教師成長“四部曲”的序幕。
2017,回歸課堂做教研
2017年暑假,洛陽市瀍河區教育體育局組織全區120余名教學管理干部奔赴江蘇丹陽教師發展中心學習。學習歸來,大家認真總結,理清思路,從教研室教研員入手重新定位教師發展。
我們對每一個學科進行了精細的研究、分析與規劃,將教研員提升為研訓員,按照學科細化每一名研訓員的崗位職責。研訓員結合學科特點,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研訓計劃、學科發展三年規劃、學科教研專題計劃、學科現狀分析與學科培訓計劃。同時,群策群力,我們制訂了《瀍河區小學“教學五認真”實施意見》,提出讓教師回歸課堂,所有學科教師都要有質量意識,所有學科都要圍繞學科特點做區域性的專題研究。語文開啟了閱讀教學研究,數學開啟了快樂數學“五個一”研究,英語開啟了以詞匯促閱讀的研究,音樂開啟了小樂器進課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研究,美術開啟了傳統文化進課堂、非遺文化進校園的研究……有了這些主題,研訓員開始轉變工作思路,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移至學校,移至課堂,在課堂中做研究,研訓一體,為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排憂解難。同時,他們注重對優秀教師的培養,通過優質課大賽、磨課指導,發現人才,讓一批學科優秀教師成長起來,以優秀教師的一點紅輻射帶動一片紅。
2018,固本強基做通識
當我們發現教師在備課、上課時缺乏教學理念的支撐、教學技能匱乏時,我們有幸遇見了整體課堂管理能力提升項目。從整體課堂管理的導入、導出、組織語言、設計問題、講解、板書、演示入手,我們對教師教學活動的全程進行通識性優化管理培訓,使教師掌握了常態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技能,形成了個人教學技能體系,塑造了教學品格,縮短了成長周期,提升了他們的教育魅力、學科教學知識與技能。與此同時,我們對班主任教師進行新德育培訓,包括班主任應具備的職業素養、一線班主任工作法、優秀班主任工作案例等;對學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進行領導力提升培訓,涵蓋辦學理念體系、校園文化框架、課程設置、管理策略等。一系列的通識培訓使參培人員對自己的崗位有了新的認知,價值觀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教研室引導教師用學到的技能反思教學,對發現的問題從課標、學科教學、特色項目等方面做補充培訓,一年共開展了60余場次學科培訓活動。通過研訓活動,學校充分發揮教師優勢,挖掘教師潛力,使學科專題研究深入推進,學校在區里“大專題”的指引下,開啟了“小專題”的研究與探索,真正把教師帶入研究狀態,學科特色逐步彰顯。實現了教學有效、德育實效、管理提升、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良好態勢。
2019,錘煉技能提效率
我們對原有項目進行提升,關注課堂教學改革,關注課程建設、關注教學成效。我們將新生態培訓引入課程體系建構,通過小組建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我們引進上海方略品質課堂項目,真正使培訓走向了課堂,走向了高層次的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研究層面。整體課堂管理能力提升升級為課堂技能的實操階段,我們通過學習、模仿、創新3個步驟,引領教師把學到的技能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先規范再出新,先科學再創新,先技術再藝術的策略,使教師熟練掌握教學“技術”。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教育家是上課上出來的”。我們始終堅信:優秀教師也是上課上出來的。教研室牽頭組織全學科優質課比賽,廣泛開展備課組、教研組、學科組、學校、片區、區教研室等多層級的磨課、推課、交流,老師們在課堂中提升教學技能。我們精選出23節各學科優質課進行區域內分學科展示,教師之間互相說課、觀課,教研員觀課、議課,專家觀課、評課。35名教師帶著語文、數學課成果到杭州交流,23名班主任帶著主題班會課到成都交流,25名青年教師帶著25節全學科優質課到上海與優秀教師同課異構。一批教師在培訓中汲取營養,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在磨煉中收獲成長。各級名優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被充分釋放,形成了名師引領、青年教師跟進的良性循環,加快了全區青年教師整體課堂管理能力的提升。2019年3月,我們啟動了“書潤瀍河 悅享人生”全學科閱讀,打通課內、課外閱讀通道,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閱讀體系,提升師生素養。2019年5月24日,國家級重點課題“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洛陽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創新利用”落戶瀍河,我們依據課題組織教師團隊研發區本教材——《魅力洛陽我的家》。2019年11月,在全國陶笛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我區的《小樂器進課堂,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經驗在大會上分享。2019年10月,我們擇送的10名教學管理人員分別到北京、杭州名校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跟崗培訓,實地考察知名學校的常規教學、課程建設、教學評價、學科活動設置等方面的做法,實現了中層管理干部能力的再提升。
2020,提升品質追質量
幾年的探索,我們在培訓中汲取新理念,在理念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收獲滿滿。2020年,面對發展中的瓶頸與困惑,依據學校及教師成長需求,我們邀請了北京3位知名校長做瀍河區學校的發展顧問,幫助學校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著力打造名校長、名學校工程,提高學校的辦學品質。我們對班主任和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進行心理綜合素質培訓,提升管理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抗挫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幫其疏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提升教師的幸福感。通過上海方略品質課堂項目,廣大教師從宏觀關注課堂教學改革到微觀分類研究各種課型,大單元教學、習作專題、解決問題專題、小樂器、戲曲等系列課程應運而生。建立區級學科名師工作室,聘請全國特級名師引領區級名師,區級名師帶動優秀教師,優秀教師輻射青年教師,真正把教師帶入了研究課堂、研究教法、研究學法的陣地,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年多來,在培訓工作中,教師經歷了“要我學—我需學—我要學”的歷程,培訓內容上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現在的“按需培訓”,在培訓方式上由原來的“被動聽”到現在的“體驗式參與”,在培訓效果上由原來的“學、用兩張皮”發展到如今的教研部門“全程參與、跟蹤指導、發現問題、加強研究”,取得了“教、研、訓、評”一體化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精心建構教師成長體系,區級層面各學科教研員成立中心組,帶領兼職教研員隊伍;各級骨干教師幫帶徒弟;各級名師成立工作室,把教師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學知識、練本領上,形成了一個個由名師引領、專業指導、教研跟進、朝氣蓬勃的團隊,加快了教師成長的腳步。
三年來,我們始終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的底線工程,將教師專業成長作為育人工程,規范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勉勵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追求質量的路上,我們經歷了從迷茫到清晰,從彷徨到淡定,從規范到精細,從放棄自己到渴望成長,從單打獨斗到團隊意識,一步步走向成熟。未來,我們將建立大德育聯合體系,引導教研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教育管理決策,力爭讓新教師培養、養成教育、家庭教育、班級建設等形成合力,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讓教師收獲成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