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勞動教育究竟如何在青少年中有效開展?根子還是在搞懂弄通勞動教育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上。其中,設計、開發課程,調整、完善評價,是改革的焦點,也是難點。
在一些青少年中已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意識,輕視、蔑視體力勞動并疏離、歧視體力勞動者的傾向,糾正這些問題,是將勞動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強調并加緊行動的出發點。
我們要不斷檢驗自己的工作是否偏離了發揮“勞動獨特育人價值”的初心,檢驗我們促進勞動教育各項措施是否在培養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是否在強化與勞動人民血肉相連的勞動者身份認同,是否促進著全社會各種勞動者更加凝聚人心融合團結?
好的勞動教育,就像一個熔爐,不管是學校的課程環節,還是家庭生活實踐,在接受熔爐冶煉后,個體人格得到完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錘煉,人與人之間增加理解和愛,不同社會背景家庭中出來的社會成員有更多的認同感與共識度。勞動知識的傳授和勞動技能的提升是勞動教育的一個載體,因其顯性化更容易抓得住,但卻不是其要害;價值觀熔爐,是勞動教育的魂,是其基本定位。
針對作為價值觀熔爐的勞動教育,有這么兩大關鍵,最怕認識不清和行動中的游移模棱,校長、老師、家長一定得要想透并做好:
勞動教育要牢牢抓住“以體力勞動為主”。以文化知識學習為代表的腦力勞動不作為勞動教育的可選項。創新創業活動很重要,但別輕易就充當了勞動教育。畫畫彈琴需要動手苦練,但并不適合作為勞動教育的任務。
什么樣的體力勞動適合?要結合實際,從體力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出發。《意見》中“出力流汗”,值得認真體會。在我看來,臟、亂、累、差(沒有危險,安全必須保證)是可以思考并創造性設計實施的“熔爐”勞動特征,與真正、普通的體力勞動者共同勞動汗滴一處很有必要,耕耘努力付出卻在可見的時間內看不到顯見的成果本身就有冶煉價值。莫拿“活動”當“勞動”。試想,在動口不動手的活動中,在溫和、清潔、友好的勞動“溫室”中,能有什么機會“體認勞動不分貴賤”呢?
在勞動教育那些看不見的成效中家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尤其是對習慣和品格養成。學校可以開課,家里卻時時處處都充滿著沒有學分的勞動課。勞動教育以課程來推進,是個帶動,是啟動階段的必需,也是幫助個體跳出舒適區的助力。但從長遠看,家庭中俯拾即是的日常勞動教育,是不教之育、生活學習,更能持久地塑造為沒有了課程不被考核之后的意識與行為。
目前,家庭更多是被學校牽引著參與完成勞動教育的支撐任務,還缺乏主動和自覺,更不足而尤為重要的,恐怕是如何提升父母們自身的勞動觀。不管國家和學校當中如何宣貫、引導,父母親心目中如果以讀書之外“萬般皆下品”,對下一代以“擺脫體力勞動”作為子女教育目標,那么勞動教育入心入身會難度很大。其實,對很多身為普通體力勞動者的父母而言,家庭成員的勞動觀一致、共享共擔家庭中的勞動任務,是家庭長期和睦、兒女尊重父母以父母為榮的重要基礎。對條件較好的家庭而言,從小身體力行地培養子女不讓人代勞,不坐享其成,是家庭代代興旺的可靠保證。
說到底,勞動教育不能演,不能假裝,不能知識化,不能靠分數逼,不能在教室里練。只有真刀真槍,重視家校融合,才能讓熔爐價值得到發揮,讓中國人骨子里的勤勞和血液里流淌著的團結代代強化,持續成為寶貴的人文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