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王妍妍 歐陽秀娟

一個輕視生命的未成年人,收容教養(yǎng)期滿后回歸社會,是否會繼續(xù)對他人造成危害?諸如“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的新聞令人震驚,關于“未成年是否成為犯罪保護傘”的探討屢屢被推上熱議的浪尖。面對疑問,法律做出了探索。不久前,《刑法修正案(十一)》對刑事責任年齡作出調整,規(guī)定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故意殺人等犯罪要負刑責。就在2020年末,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獲得通過,進一步明確法案中所稱嚴重不良行為,并加強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教育的職責。
從懲戒、矯治,向教育、預防更多地傾斜,法律回應了社會關注,也愈發(fā)凸顯未成年人的父母應當履行的責任。當更多的挑戰(zhàn)擺在家庭教育面前,父母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他們需要怎樣的幫助?學校如何扮演好自身角色,建立家校合作機制?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組織了專家論壇,為樹立優(yōu)良家風、培養(yǎng)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建言獻策。
問題兒童源自問題家庭
● 《教育家》:近年來,未成年人實施的故意殺人案件時有發(fā)生。為何會出現“小惡魔”現象?“有問題”的孩子,其家庭教育出現了哪些問題?
●趙剛:“小惡魔”是“四二一”家庭中“小太陽”的另類翻版。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衣食無憂,唯我獨尊。不良的家庭養(yǎng)育,造成其出現身心發(fā)展背離的極端現象:生理上較上輩人同齡時早熟了3-5年,而心理上延遲了3-5年,一正一反,則是6-10年。這很可怕,可怕的是生理上過早成熟易造成行為沖動或失常,心智上發(fā)育遲緩卻沒有認識到這些行為的危害,導致非常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甚至惡性犯罪。這種問題兒童的出現,先不談社會環(huán)境、不良文化的影響,單就家庭教育,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成因。一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尤其是幼小時期沒有培養(yǎng)他們遵守規(guī)則、分享友愛等良好的行為品質,一旦與同伴產生矛盾,易用極端手段解決問題。二是家長不良言行的影響或推動,使小問題擴大。當前,黨和國家倡導家風建設,我們一直致力于家長教育,就是強調家庭教育對孩子人生成長的獨特價值和作用。大量事實表明,青少年問題多源于家庭,顯示在學校,危害到社會。
●殷飛:“小惡魔”現象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一是心智與能力不平衡。孩子在成長的特定時期,容易沖動與行為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傷害他人能力之間存在不平衡。幼兒或者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的傷害能力有限,最多只是號啕或者用小拳頭擂人、用小手掐人,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及以上,他們對人、對社會的傷害與破壞力和小時候不可同日而語。
二是情緒能力不足。部分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對情緒沖動的控制練習,從小缺少起碼的管教,只要出現情緒不滿、行為受阻,消極情緒就會升騰,容易歇斯底里,對周圍的人和事不管不顧地發(fā)泄情緒,施加傷害。
三是認知偏差,法律意識淡薄。當前對青少年兒童的普法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一些未成年人對社會規(guī)則缺乏起碼的敬畏心。脫韁的情緒和價值觀的偏差,如果沒有法律的底線思維,變成“小惡魔”就不可避免。
基于上述分析,“小惡魔”現象集中出現在兩種極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家庭內。一種極端就是過分縱容和忽視,對孩子的思想言行不加約束管教,甚至認為“絕對的自由,孩子就會自然產生自律”,導致孩子成為人世間的“野蠻人”,心中沒有別人和社會。另一種極端是家長對孩子過分苛責甚至采用暴力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容易形成扭曲的社會認知,一些生活在暴力陰影下的孩子還有可能形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教育家》:如何理解新時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職責?80后、90后成為新生代父母的主力,應該如何應對挑戰(zhàn)?
●殷飛: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家庭在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結構與功能上并沒有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父母的責任是第一位的。盡管我們的家庭有成員之間互助的傳統,但是撫育孩子的主體責任在大部分家庭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轉移,只是不少年輕父母沒有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習慣而已。
新時代家庭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首先,家庭規(guī)模趨小,結構趨于簡單,應對變化的韌性不足。大家族群居的“家庭”不再,核心小家庭的結構趨于普遍。其次,家庭與工作平衡難。年輕父母全職工作的家庭在當下社會也是主要類型,他們參與家庭生活和撫育孩子的時間不足,一旦上一代父母無法給予支援,在育兒社會化支持體系還不健全的當下,年輕父母撫育孩子的壓力是不容小覷的。
我們呼吁政府和社會要下大力氣完善早期育兒的社會化支持體系,讓年輕父母敢生、愿意生。新生代父母在增強育兒責任意識的同時,也應該積極行動,創(chuàng)新家庭實踐以積極應對時代挑戰(zhàn)。一是多帶孩子參與社會生活。當前的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最大的挑戰(zhàn)是生態(tài)性不足,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單一,必然帶來認知的局限。年輕父母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多帶孩子參與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二是主動積極地學習家庭教育。向學校老師學習、向專家學習、向身邊優(yōu)秀的父母學習,避免在養(yǎng)育過程中犯“無知”的錯,也避免囿于自身家庭對孩子成長過度焦慮。
●藺秀云:新時代父母的職責重點是完成對孩子的培養(yǎng),要從各個方面以身作則。第一,陪護孩子,關注其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和孩子幾乎沒有交集,陪護做得并不足夠,更不要說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了。第二,讓孩子在保持正常學習生活的情況下,促進孩子的發(fā)展,讓孩子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環(huán)境中,能夠完成社會化。第三,父母要管好情緒,處理好跟孩子的關系,讓孩子與家人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
當前,社會壓力、父母焦慮是家庭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所謂教育內卷,是說10年前付出這些努力,能夠取得比較優(yōu)秀的成績,但是10年后付出同樣的努力,可能連中等成績都不一定能達到。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父母自己有非常強的焦慮感,會把更多壓力轉到孩子身上。內卷也同樣導致家庭的教育成本上升。
如何面對挑戰(zhàn)呢?父母要了解、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孩子為核心開展教育。很多父母讓孩子超前學習,其實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超越。6歲以下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過早開始學習,雖然可以學會,但是孩子6歲學一星期的內容,到了8歲可能一天就學會了。提前學,很容易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感。在教育成本方面,解決的核心辦法就是抓住學校和課堂內容,反而比盲目報課外班的效果要好。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學校學習的知識算是比較基礎、適合的。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適當地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內容,不要過多涉獵課外班,重點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好奇心。
父母成長需要完善的體系支持
●《教育家》:高質量親子陪伴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許多家庭在這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低質量陪伴對孩子的傷害和影響是什么?家長如何創(chuàng)造和享受陪伴時光?
●殷飛:父母低質量的陪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低關注和不良榜樣。低關注,指的是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但常常是人在心不在,視線不在,交流不在。充其量是在保護孩子,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陪伴的最低功能——安全,也沒能做到,一些家長埋頭擺弄手機等,導致孩子出現安全隱患而不覺察,釀成家庭悲劇。不良榜樣,是指父母并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影響孩子。他們要么在孩子面前說臟話,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要么為了孩子的所謂利益,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如搶滑滑梯,或對別的孩子大打出手。這些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心中只有保護孩子而沒有教育的意識。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也有兩個特征:互動和促進。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主動融入孩子的活動,與孩子互動,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有意識推動孩子的活動走向深入,謹慎評價孩子行為,對孩子嘗試與探索的行為多給予鼓勵。父母還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幫助,這里的幫助主要指的是促進,而非代勞孩子的成長。如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多給予細致的指導,同時耐心等待,讓孩子有機會在嘗試中豐富認知、提升能力。
●藺秀云: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特別希望父母跟他一起踢球,父母沒有回應或者回應不到關鍵點上,可能還會訓斥“你怎么就不能自己玩”,孩子渴望陪伴的需求就被拒絕了。一次被拒絕,孩子還會第二次去尋求,但是多次被拒絕,孩子就會很聰明地學會“我不會再給你訓我的機會”,不會再去表達。但不表達并不代表沒有需求。孩子總是希望被陪伴、被鼓勵、被引導,如果滿足不了,就可能切斷與父母的連接,形成一種阻斷式親子關系。隨著年齡增大,孩子有情緒或其他問題,可能都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慢慢地形成比較激烈的情緒并帶來行為問題。
想要切斷這種惡性循環(huán),就要真心地去陪伴孩子。要敏感、精準地回應孩子。意識到并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比如孩子現在想玩玩具,那么就陪著他玩,而不是覺得戶外陽光特別好,非要帶他出去曬太陽。我們可能見過這樣的場景:兩三歲的孩子追著媽媽說“媽媽抱”,哭得一塌糊涂,但媽媽就是不抱。這就是沒有體會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會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是不是我不夠可愛”,如果持續(xù)下去,很容易形成這樣的自我印象和認知。
●《教育家》:父母的成長同樣需要外力的支持。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應該如何完善,來幫助家長不斷進步?
●趙剛:一對夫妻若成為父母,有本能就行;而當好家長,則需要本領。構建覆蓋城鄉(xiāng)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個國家要贏得未來,就要贏在教育;教育要贏得未來,首先要贏在起點。人類教育的起點發(fā)生在家庭,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形式的基礎。家庭教育不僅是家庭的私事,還需要社會系統的支持和完善,應納入國民教育管理中,尤其是對流動、留守、單親等家庭的支持,是檢驗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家長素質不單單關系到家庭教育水平與后代成長,也是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體現,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項建議。第一,設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與指導委員會”。成立具備行政與學術職能的“家庭與學校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領導與指導各級各類學校的家校共育、家長教育工作。第二,審議將家庭教育學納入教育學的二級學科。目前教育學二級學科分類與今天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和社會需求相差甚遠,在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相關專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也能拓寬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渠道。第三,推動符合中國國情的家庭生活教育體系建設。優(yōu)化國民的生活品質,突破唯分數、唯學歷的教育傾向,使生產教育與生活教育并重。鼓勵國內從事家庭教育研究的學者在家庭教育學科教材建設、師資培訓、實踐指導方面做出探索與建設工作。第四,在國家教育經費中給家庭教育一定比例撥款。第五,辦好家長學校是落實家長教育的有效載體。建議政府、學術團體等部門制定《家長學校建設指導標準》,改變當前家長學校辦學中無法可依、無規(guī)可循、無書可選、無人可用的不良狀態(tài)。
●藺秀云:當前,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資源還是不少的,像婦聯會提供一些講座、培訓,社區(qū)、兒童活動中心以及衛(wèi)生站也會提供類似支持,不過需要父母去尋求支持和幫助。孩子入校之后,父母能夠從學校、老師以及其他的家長那里獲得家庭教育知識。父母還可以尋求專業(yè)支持,如心理講座、心理咨詢等,包括視頻咨詢,通過線上形式擴大資源的覆蓋面。
社區(qū)需要經常去了解家庭,看他們是否存在困境、存在什么困境,幫助他們尋找支持資源。社區(qū)能解決的,就在社區(qū)解決;社區(qū)不能解決的,可以根據需要求助于專業(yè)機構。在尋求支持的過程中,要注意一點: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再權威的專家,他的理論也不一定完全適用于你的家庭,最核心的還是要看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厘清責任邊界,打通合作“堵點”
●《教育家》:家校共育在實踐中存在不少誤區(qū),諸如家長群、家長輔導作業(yè)之類的話題總是能觸動家校的神經。家長和教師為何會出現矛盾?
●趙剛:傳統學校注重知識傳播與標準化勞動力培養(yǎng),學校功能占絕對主導,教育體系的主要矛盾是師生關系。隨著人類進入信息化、少子化時代,家庭不再追求子女數量,更關注子女質量,因而教育體系的主要矛盾轉向家校關系,這就是當前校鬧、家長群體事件頻繁的背景因素。人類教育格局走進家校合作時代,但我們的管理體系仍是工業(yè)革命時期形成的辦學思維,這種矛盾產生就是必然的了。
●殷飛:目前家校關系矛盾主要體現在界限不清。家長和教師對合作目標的認識存在誤解,導致界限不清。如孩子的家庭作業(yè)需要家長配合,這本是為了發(fā)揮家庭一對一的時間優(yōu)勢、敦促孩子形成高效學習習慣的好舉措,卻因為一些教師多跨了一步,突破了應有的界限,讓家長批改孩子的作業(yè),甚至要保障正確率,這就違背了家校合作的初衷。不僅讓家長感到困擾,還不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學業(yè)問題以調整后續(xù)的教學重點。
家校矛盾還體現在個性不足,教師把部分家長的能力放大為所有家長的能力。如一些家長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功課,這本無可厚非,但不能要求所有的家長都去輔導孩子的功課。如幼兒園布置的手工作業(yè),在評價上應該避免結果導向“看誰做得最好”,而應該更多關注過程“看哪位小朋友參與得最多”。
●《教育家》:如何處理好家校關系,構建學校教育共同體?
●趙剛:疫情的影響下,出現了人類教育史上沒有先例的教育形態(tài),停課不停學、師生分離等,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反思:只注重生產不關注生活不是科學的教育體系,缺乏勞動教育、自立生活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良性教育的起點和保障;不能把教育完全交給學校,家庭教育功能無可替代。今天,家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學校幫助,學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家長支持。
面對迅猛變化的世界,建立家校合作的新體制是進入智能化時代的必然選擇。常態(tài)化將打破以往學校與家庭是兩個基本不交叉的教育形態(tài),明確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職責和界限,實現教育的共情、共育、共建、共責。學校應有管理、教育家長的專業(yè)人員和部門,推動學習型家庭建設;學校設立有別于以往的家校合作委員會(或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家長教育協會制度),充分尊重家長的教育權,讓家長參與校政管理;倡導“家長亦為師”的理念,利用家長的智慧、教育和社會資源,活化學校的教育教學;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建立定期的家校合作激勵機制,表彰促進家校合作的單位與個人,形成社會參與教育、教育服務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
●殷飛:首先,對教師開展行之有效的培訓。從合作目的到內容與方法,全方位引導教師反思家校合作的現狀,梳理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家校合作的專業(yè)能力。其次,對家校合作進行評估。學校要成立項目評估團隊,對各科室各部門以及每位教師所采取的家校合作舉措進行必要的評估與統籌,以避免無形中增加家長的負擔。如對班級QQ群等進行規(guī)范管理,避免每位教師都在其中不定時地發(fā)通知,避免讓希望配合學校的家長感到焦慮。再次,增加家校合作途徑與方法的可選擇性。教師要特別關注特殊家庭,如隔代教育的祖輩在接受家校合作任務時的難度,應該采取多種方式,讓不同背景的家庭、不同能力的家長都能找到與學校合作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