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
“禮貌”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修養,也是展現個人品德的關鍵點之一。在一日生活中,上海市嘉定區曹王幼兒園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根據階段性的現狀進行思考并做出調整跟進,嘗試助推和引導幼兒禮貌言行的多樣性發展和延續。
鏡頭一:匆匆而行
一日生活中,經常發現有的幼兒喜歡“匆匆而行”。有的早上不打招呼,直接沖進教室;有的看見教師害羞地轉過頭好像在說“看不見我,看不見我”;有的離園時看見家長來接,一溜煙兒地消失在教師的視線里。愿意有禮貌打招呼的總是那幾個幼兒。
◎思考調整:要平等地對話交流。德育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思想觀念的傳播,但是一味地依靠灌輸和訓誡往往會使幼兒聽過就忘。“遇到他人要打招呼”是教師灌輸的想法,是站在高位的一種指導。怎么打招呼其實是幼兒的想法,怎么做更是幼兒的行為表現。
“今天你打招呼了嗎?你是怎么打招呼的?”換一種問法,同樣是打招呼的話題,只是轉變了觀念,幼兒成為談話交流活動的主角,而教師充當的是拋出問題并起引導作用的角色。這一問題將喚起幼兒的真實回憶,“你說、我說、大家說”的過程才是真正的交流并積累經驗,對話是平等的存在。另外,過程中要給予一定的激勵,肯定幼兒的行為和態度的轉變。
鏡頭二:震耳欲聾
經過日常的重點關注和指導提醒,禮貌打招呼的行為在幼兒之間廣泛流傳。客人教師來臨,幼兒們開始熱情地打招呼“老師好”,前幾個幼兒打招呼,教師微笑著回應“你好”;再后來,教師微笑著點點頭……幾十個幼兒挨個喊“老師好”,教室里一片喧嘩。
◎思考調整: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何為禮貌、何為尊重,是大聲地開口打招呼嗎?我們再一次進行了談話交流,討論為什么要打招呼,打招呼時要注意什么。交流討論中幫助幼兒了解何為禮貌,更重要的是區別何為不禮貌。
禮貌性亦要結合情景性。教師如果只是口頭提醒,其實大部分幼兒還是一知半解。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生活中遇到過的情景進行假設,請有經驗的幼兒說說不一樣的禮貌交流方式,請部分未表態卻傾聽他人想法的幼兒進行簡單的情景表演。簡單的角色扮演讓更多的幼兒參與其中。將禮貌和尊重融入現實的情景中,“禮貌”和“尊重”變得形象化,幼兒的認知理解和行為有了改變。
鏡頭三:形式多樣
某個活動結束后,遇到其他班級的幼兒,幼兒們主動打招呼“弟弟妹妹好”。晚班教師來園從正在教室里活動的幼兒身邊經過時,一個幼兒拉拉教師的衣角,對教師笑一笑,跑開了。客人教師來班級時,幼兒們不再哇哇大喊,知道微笑、揮手說再見都是有禮貌的回應,有的還會搬椅子過來給客人教師坐。
◎思考調整:“百種語言”才是幼兒的特性。一百個幼兒有一百種語言,禮貌教育的表達表現又何嘗不是。一次招呼、一個微笑、一次拉手,都可以是禮貌尊重的表達表現,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言到行的轉變,單一到多樣的轉變,正是理解后的不同表現折射。我們要給予每一種良好行為以肯定和鼓勵,助推行為的堅持和習慣的養成。
同時,“個體差異”也要及時關注。現實中發現有些個體的改變往往更難于群體,針對班中個別幼兒的行為表現,需要的就不是集體的交流和提醒,而是個別的交流了,適時的等待和鼓勵會是更好的方式。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曹王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