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旺

國家教育信息化2.0時代已經到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信息化智慧校園建設大趨勢不可阻擋。自2017年7月申報信息化試點校以來,山東省濟南市明星小學樹立了以融合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指導思想,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和提升。
確定“123”總體推進思路。“1個核心”即轉變觀念,將“為信息化而信息化”轉變為“為教育現代化、為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而信息化”,將“單打獨斗”式教學模式轉變為“互聯網+教育”模式。“2個突破口”,一是濟南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一體化資源,二是管理體系的搭建與備授課系統—互動課堂的全員應用。“3個抓手”要求以行政助推,落實責任。一是強調教務和德育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責任主體,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分工和任務指標。二是加強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借助省教師遠程研修平臺,多種方式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年輕教師先行先用,以點帶面,輻射全校。三是以制度約束,量化考核,強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標任務考核管理,評先、表彰、獎勵等活動緊密結合,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權重,調動教師積極性。
建立完善的工作運行管理機制。制定《學校章程修訂方案》《明星小學三年規劃》,把“建設一所信息化、智慧化學校”列入學校發展總目標。制定討論通過《明星小學信息化學校建設方案》《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201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以制度要求教師學習并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學校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經費投入機制,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礎條件。目前學校已經建成了千兆到樓宇、百兆到桌面的校園網絡,實現了校園網絡全覆蓋、配備人人通智慧教室和紙筆課堂專用教室。安裝了果果習字系統,引入英語雙師課堂,完成教室多媒體設備再升級與創客教室設備更新。
強化信息技術裝備教學應用的常態化。首先,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智慧終端班班暢通。定期對一線教師進行人人通智慧課堂的使用培訓,利用人人通互動課堂系統,敲開課堂信息化融合的大門。在互動課堂中,新穎創新的環節豐富了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疫情期間,借助平臺線上教學和管理同步展開,嘗試“互聯網+教育”培訓模式。其次,網絡學習,人人參與。學校建立校內網,每位教師均設立個人空間,為教師上傳儲存資源提供實踐基地,也方便學校資源庫的建設和管理。全體學生注冊云平臺,開設自己的空間,記錄成長足跡。學校建立班級、學科各類資源庫,形成寶貴資源。再次,進行網絡空間德育教育云探究。疫情期間,學校利用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班會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構架起了家長、學校溝通的橋梁。利用人人通空間的活動廣場,開展“變廢為寶”“五彩網兜”“我的拿手菜”等勞動教育,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孩子們的勞動創造力。
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讓教學資源實現了全校、全區共享。借助槐蔭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人人通空間與互動課堂,備課組所有資源都能發布到學校平臺實現共享。通過平板電腦探索智慧課堂模式,借助平板大數據實現有的放矢的教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明星小學)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