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延芬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成長的教育載體。在建構主義理論與需要層次理念的指導下,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教工幼兒園借助生活活動、學習活動、體育活動和游戲活動的四大實施途徑,建構出活動與兒童自主的聯系,以此作為幼兒園的園本課程,即從兒童自主角度出發,相信兒童的能力,尊重兒童的人格,充分發揮兒童的自主性。以園為本,確立了自主活動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并通過發揮教師與家長的自主性,積累自主活動課程資源。
從自主性出發,定位課程培養目標
自主活動課程作為兒童自主行動、自我決定與自我規范的載體,需要明晰自主活動課程的目標。
自主行動是指兒童具有活動的自由,即行動自由。如幼兒自由選擇區域活動、材料研究、同伴交往等。自我決定是指兒童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兒童具有為之決定的權利與能力。如兒童能決定戶外游戲時場地的選擇、節慶活動的慶祝方式、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所等。自我規范是指兒童為自身的行動訂立規范,兒童的行動不是任意的,而是合理的。兒童生活在群體中,當彼此的行動自由與決定出現沖突時,需要制定或更新規范。如兒童在區域選擇時,如果出現進區人數過多且影響區域活動質量時,兒童會通過規定區域進區人數來確保自我行動的自由。
自主活動課程的總體原則是兒童從自身的“意愿”或“判斷”出發,在符合教育性的原則下完成活動。 具體課程的總目標闡釋為以幼兒終身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創設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適合幼兒學習特點及個別差異的教育活動,對幼兒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培養“自主、探究、自信、樂群”的健康幼兒。根據總目標,將“自主、探究、自信、樂群”拆解為不同的子目標:“自主”包括“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較強的生活能力”;“探究”包括“積極嘗試運用語言與非語言方式表達與表現生活”;“自信”包括“敢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質”;“樂群”包括“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規則”。
建構課程框架體系,培養自信健康兒童
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的兒童自主是讓兒童做環境的主人、游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運動的主人,通過幼兒自主行動、自我決定與自我規范,培養出自信、健康的兒童。
自主活動課程的內容選擇。基于幼兒的基本發展目標、幼兒園的培養目標、幼兒的興趣和實際生活經驗,以幼兒發展為本、幼兒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幼兒學習發展的整體性、個體差異及已有經驗,重視幼兒良好學習品質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崇尚“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挖掘一日生活的教育價值,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對幼兒進行自主活動的教育。
自主活動課程的實施途徑。自主活動課程以激發幼兒主動探索、自主活動為主,凸顯幼兒的動手體驗、探索發現與合作交流,是培養兒童終身發展和適合未來社會所需的共同基礎。它通過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和體育活動四個途徑來實現,希望讓幼兒從生活中培養品格,從游戲中拓展思維,從興趣中激發潛能,從探索中體驗快樂。
首先,通過全方位創設環境,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具體策略包括為幼兒創設自我服務的生活環境,如方便的生活臺等各類功能展板、指引、安全提示等;開設美工室、創客室、閱覽室、木工坊等功能室,為幼兒創設材料豐富的游戲空間;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如合理安排幼兒一日生活,減少不必要的轉換環節,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讓幼兒有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進行長時間的專注探究;為幼兒創設探究性學習環境,如幼兒對扎染感興趣,教師創設扎染學習環境,讓幼兒了解染料、花紋等;為幼兒創設充足的室外活動環境,充分挖掘戶外環境中的可利用空間,創設包括跑跳、攀爬、投擲、騎行等九個運動功能區,另外還有種植園、沙水區、編織區、齒輪區、涂鴉區等豐富多樣的戶外自選區域。
其次,支持幼兒成為生活和運動的主人。將幼兒自我服務滲透到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如自主取餐等;將運動目標滲透到體育器械中,支持幼兒通過操作器械發展運動素質。
最后,支持幼兒成為游戲和學習的主人。通過培養規則意識,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材料的合理提供,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通過深度探究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在主題探究活動中深度學習。
自主活動課程的評價。自主活動課程評價旨在立足兒童的自主性發展,通過科學建構課程評價體系,改進教育教學實踐。首先,根據課程培養目標的細則,研究出檢核表式評價法,作為課程的診斷式基礎版評價;其次,建構基于全體幼兒的分享式評價,重在過程性評價,讓幼兒體驗自主活動,增強自信;最后,建構基于幼兒的個性化評價,關注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個別化學習與個性化表現,要求教師觀察幼兒,記錄典型性行為與作品,引導幼兒分析、思考,并進行合理的評價與個別化指導。
開發課程資源,創新課程實踐路徑
自主活動課程依托教師和家長資源,讓教師做思想的主體、管理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研究的主體;把家長納入課程建設者的范疇,發揮家長團體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家長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最終實現幼兒自主、教師自主、家長自主。
挖掘教師的自主性,研發課程資源。幼兒園實行無痕管理。即主動管理的藝術,推動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注重員工的情感體驗,讓制度成為教師共識與自覺的行為。
幼兒園成立課程教研組。根據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和體育活動四大活動類型,基于教師的個人研究意愿與研究特長,成立課程教研組。每組從學習環境、材料投放、觀察支架、深度探究角度研究,梳理實施策略和資源體系,豐富課程資源。
幼兒園建立年級組集體備課制度。按小、中、大班,分為三個集體備課組。在每個年級的四大活動中實踐研究組研發的策略與資源,補充、修正與完善資源體系,形成豐富的課程成果。
挖掘家長的自主性,共建課程資源。家長是課程共建的重要主體,幼兒園十分重視家長的自主性,通過多種方式發揮家長的課程建構力。
一是發揮家長團體的自我教育功能。聯動家園共育,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多方面能力。
二是建立家長資源庫。家長的職業、興趣特長等均是課程資源,要將家長資源作為課程的生發點、作為兒童生活經驗的思考點、作為教師的支持點。
三是發揮家委會主動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通過親子運動會、家長助教、家長義工等方式,全方位打開家長走進幼兒園的渠道,真實展示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樣態,實現家長與課程共融共生。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教工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