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相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營養豐富、健康的飲食,為幼兒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樣化的食物,均衡搭配。午餐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應每周為幼兒提供葷素營養搭配的各種飲食,滿足幼兒正常的生長需求,提高幼兒的食欲。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在進餐時,會存在挑食、偏食的現象,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進食。有的幼兒說:“老師,我不喜歡吃青菜,它是苦的?!庇械挠變赫f:“老師,這個肉我嚼不動,我能少夾一點嗎?”有的幼兒吃飯速度較慢,有的幼兒會剩余大量食物,有的幼兒一開始吃飯就喊肚子疼。面對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幼兒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經常逃避進食。
針對幼兒的這些情況,教師要分析幼兒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交流、讓家長填寫調查表、微信私聊等方式,了解某些幼兒挑食、偏食的原因。通過統計,筆者知道了導致幼兒挑食、偏食的三大原因,即家庭的因素、幼兒的喜好以及幼兒不了解食材所含的營養。首先,在家庭方面,家長會專門購買幼兒喜歡的食材,如果幼兒不喜歡某個食材,家長就會不買,久而久之使得幼兒養成了挑食的習慣。其次,從幼兒的喜好看,幼兒偏向于幾種喜歡的食材后,很難嘗試品嘗其他的食材。最后,幼兒對自己不喜歡的食材缺乏興趣,加上家長沒有及時地向幼兒介紹不同食材的營養,導致幼兒偏食。

了解了幼兒挑食、偏食的原因后,筆者決定從班級午餐入手,創設“餐趣”午餐情境,讓幼兒主動參與午餐環節,享受進餐過程,幫助幼兒改變挑食、厭食的不良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p>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主張和“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幼兒的雙手、大腦、嘴巴、眼睛、時間和空間。以往的午餐組織環節生硬無趣,無法激發幼兒進食的欲望。教師要結合相關教育理念,將常態的“任務式”午餐環節變成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化課程,讓幼兒積極參與,主動享受午餐活動。教師可以創設游戲化形式,解放幼兒的雙手和思想,讓幼兒體驗“玩中學、學中樂”的趣味。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杜威提出了“做中學”“教育即生活”的主張?!?~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在該理念的指引下,筆者思考如何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吃得快樂、習得技能。
筆者和我園領導以及食堂人員通過協商溝通,購買了幼兒盛菜的木桶、小勺12個、大飯勺4個,在筆者所在班級進行試點。筆者利用晨間談話時間,與幼兒一起欣賞幼兒吃飯環節的視頻,引導幼兒討論吃飯時應遵守的禮儀和規則。同時,筆者利用上午集體活動時間,請食堂人員將午餐需要用到的一些蔬菜提前送到班級,通過談話方式與幼兒共同討論菜名以及蔬菜的營養價值。筆者邀請具有生活經驗的幼兒,演示如何擇菜葉、剝豆子等,引導幼兒通過小組合作幫助食堂人員整理今日午餐用菜,為幼兒提供自我服務的機會,讓幼兒了解飲食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使幼兒初步懂得正常的飲食有利于身體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體驗食堂人員每天工作的辛苦,進而做到用餐時不浪費,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二)利用餐前激發“餐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痹诓颓皽蕚溥^程中,教師應思考如何讓正常的餐前準備變成幼兒喜歡的游戲化課程;如何讓幼兒對“今天午餐可能吃什么”感興趣。筆者在班級投放了一系列的材料,如一周各種素菜、葷菜的圖片等,并創設主題墻面“我的午餐我做主”,引導幼兒為“今天午餐可能吃什么”配菜,進行配菜游戲,幼兒需要將配好的菜譜張貼在主題墻上。如果幼兒猜的菜譜與食堂菜譜一致,就可以獲得獎勵。在等待進餐前,教師與幼兒一起揭曉謎底,可以讓幼兒在驚喜與歡呼聲中進入進餐環節。
(三)抓住餐中體驗“餐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操作能力,在用餐環節能夠自己盛飯、自己取筷子等。筆者將分配飯菜的主動權交給幼兒,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享受自由、自主、快樂的用餐氛圍。
在用餐前,筆者請班級幼兒推薦兩名能力強的幼兒,負責當天的小組分菜任務示范,然后每天邀請兩名幼兒分菜,讓每名幼兒都有嘗試的機會。筆者還將全班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5名幼兒,每天選擇不同的幼兒擔任小組長,提前準備好筷子,讓其他幼兒自主取用。每名幼兒都有一次服務小組的機會,享受自己動手、自我服務的機會。筆者打破了以往教師分飯菜、幼兒等待的被動現象,轉變幼兒從“要我吃”到“我要吃”的心理傾向,把自主午餐的主動權轉交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進餐游戲中邊吃邊學。幼兒在自主進餐環節能養成不浪費、吃多少盛多少的良好習慣。
(四)緊扣餐后回味“餐趣”
首先,筆者在班級內組織了光盤行動,在班級區域建設光盤墻面板塊,每天光盤的幼兒可以點亮自己的綠燈,沒有光盤的幼兒需要點亮紅燈,并進行班級匯總,統計光盤總人數,以激發幼兒每日午餐光盤的欲望。
其次,筆者引導幼兒進行符號記錄,先吃完的幼兒可以在自己的記錄本上繪出喜歡吃的菜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為師幼、同伴之間的交流豐富內容,為主題墻的創設增添色彩。
最后,筆者根據幼兒每天的記錄,選擇部分內容和幼兒分享,讓每名幼兒都有被發現、被欣賞的機會,促使幼兒關注用餐細節,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熱情。
筆者經過一學期的嘗試,發現幼兒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性,養成了良好的用餐習慣。在一系列午餐環節的活動中,幼兒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家長也進行了積極的反饋,如“老師,你們今天是不是吃的米粉蒸肉,我家寶貝回來說吃了好多。”家長肯定了幼兒園和班級教師的做法,拉進了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搭建了家園合作連心橋。
自主午餐環節的游戲化踐行了目前課程游戲化的核心精神,以游戲助推活動進程,給幼兒創造了自我服務的機會,激發了幼兒愉快進餐的情緒,滿足了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激發了幼兒進餐的主動性。教師需要關注幼兒在午餐活動中的行為,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興趣,發現并抓住日常生活中利于幼兒學習成長的契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西城幼兒園)